核廢料何去何從:穩紮穩打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
依靠原子的裂變反應,我們獲得了清潔、強大,也持久的電力,在大大緩解能源危機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氣候變暖與生態惡化的步伐。但另一方面,擁有持續且強大放射性汙染的核廢料,卻成為了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那麼究竟該如何處理這些核廢料呢?
一般來說,我們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將其存放於地下儲存庫中,這也是目前核廢料處理中通用的經典解決方案。由於技術研究的深入與開掘技術的普及,目前幾乎所有國家都傾向於這一解決方案。不過它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這些儲存庫所處地層的種類,不論是鹽巖、花崗巖,還是黏土,每一種都有其自身優缺點,關鍵在於要絕對避免有朝一日地下水將放射性元素,帶到我們的飲用水和灌溉水源中。要想達到這個效果,這三者可能都不是好的選擇,鹽巖能夠輕易閉合,也有利於排放廢料所釋放的熱量,但它一沾水就容易溶解。而花崗巖雖然在力學上十分堅固,但卻布滿裂紋、容易滲水。對於黏土來說,它具有同質性,很難滲水,能夠很好地禁錮放射性元素,但它卻十分脆弱,需要大量支撐。事實上,只要開鑿巖石,就會對巖壁周圍造成幹擾,破壞其密閉性,如此一來,水流就有可能衝破隔離層,所以核廢料儲存的關鍵,正在於儘可能地減少幹擾。雖說地下儲存庫方案還並不完美,但它至少能讓研究人員來到現場檢測地層的質量,所以,相對於很多無法進行原址檢驗的方案,地下儲存庫方案還是目前人們的首選。
地下核廢料儲存庫
核廢料儲存庫建設
位於挪威的地下核廢料儲存庫
通常情況下,地下儲存庫位於地下500深處,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更徹底一點,埋得更深一點呢?誰說不可以。而這就是深層鑽井方案,鑽一個直到花崗巖基的5000米深井,底部的2000米用來堆放放射性廢料桶,而上部則用大量黏土、水泥和瀝青把一切密封起來,如果一個井不夠用,那就換個地方再鑽一個。在之前,這一工程的難度之高讓人望而卻步,在花崗巖中鑽一個直徑50釐米,深5000米的洞是難以想像的。不過現在,得益於深層地熱學的發展,達到這一目標所需的技術已經存在。這一方案是好處是,人們不必再踏破鐵鞋去尋找一個能儲存所有核廢料的大型場地,只要在某些核電站所在地因地制宜處理即可,因為深層花崗巖基是十分常見的。不僅如此,模塊化處理與每個鑽井的低單位成本,也使得這一方案具有經濟上的可行性。
鑽井儲存核廢料
事實上,技術與經濟上的可行性還不是這一方案受到青睞的最主要原因。由於地質原理的強大保證,掩埋在幾千米深處的核廢料將處於一個數百萬年來,在物理和化學上均與地表系統隔絕的環境中。特別是幾乎不存在水文聯繫,這是因為,深層水鹽度更高,其密度和質量都使其不大可能上升到地表,而且深層巖石的滲水性也更低,這是因為它們時刻受到強大的壓力,所以更不適於水的流動。還不僅如此,數千米的深度使人們不必對腐蝕乃至冰川化影響進行精確的預估,因為這些變化只能改變地表水循環的模式、地形,或是海平面的高度,對深層的地下是造成不了什麼影響的。也就是說,密封的責任可以完全交給地質構造,廢料罐的耐久性也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既然有如此多的好處,那麼還等什麼?人類為什麼還在建大型儲存庫,趕緊在地球上鑽洞不就行了麼?目前科學家的觀點是不能操之過急。事實上,這一方案之所以看上去誘人,是因為目前的研究都假設了一種理想化狀態,那就是無裂紋的花崗巖基,但現實中的花崗巖基並非如此。而通過探索性的開鑿來確定巖石的特性其實非常難,精度也有限。這正是該方案的軟肋所在,地質學家非常不熟悉這種將成為核廢料安置地的花崗巖基。目前,石油、天然氣、煤礦,甚至鐵礦石的開採,仍局限於沉積盆地,所以以上這些經驗並不能幫助我們對深層的花崗巖基進行深入了解。事實上,只有10來個科學用途的鑽井,以及幾個深層地熱鑽井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但結果並不總能與理論相吻合。所以,深層鑽井方案面臨著選址的極大不確定性。另外,顯而易見的是,相比於傳統的地下儲存庫,一個深層鑽井所安置的核廢料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對於法國、中國這樣大規模使用核電的國家來說,這一方案至少在目前並非首選。當然了,這一方案的優勢還是十分明顯的,至於未來究竟能發展到何種程度,還需等待更多的細節研究。
總的來說,以上這兩種方案,雖然都有其不足之處,但隨著研究的進展,二者在未來必將是處理核廢料的主力。當然了,凡事都要未雨綢繆,如果這兩種方案經過事實的檢測發現不盡如人意,人類的備選方案在哪呢?
一種備選方案是海底沉埋。許多科學家的意見是,將核廢料桶沉入海底沉積地層的深淵,可能是最為保險的選擇,因為那個世界遙遠且不透水,上億年來一直處於平靜的狀態,而且在那裡,佔主導地位的是沉積作用,而不是腐蝕作用,所以核廢料洩漏的可能性很低。而即便萬一放射性物質發生些許洩漏,也會被釋放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中。這一方案目前的問題在於,適合存放核廢料的地點基本都位於國際公海,所以這勢必會遭到一些國家的反對。《倫敦公約》曾在1993年禁止傾倒放射性物質,並在3年後禁止在海底沉積地層進行儲存。
不過今天,在發展核能、解決氣候變暖問題的背景下,圍繞這些計劃的禁忌正在逐漸解除。《倫敦公約》在2006年經過修訂,允許在海底儲存二氧化碳。所以很多人也相信,隨著對相關海域生物群更深入的研究,人們早晚也會對核廢料一視同仁,畢竟核廢料來自核電站,而核電站對二氧化碳減排工作所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接下來的幾種方案,腦洞就比較大了,看起來也更加高大上、更加不可行一點,那麼這些方案都是什麼呢?請看下集《核廢料何去何從:劍走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