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細數微信小群,發現居然有二十幾個!同學群若干、家族群若干、朋友群若干,再加之為某次飯局、某個活動建的群,真的是太佔「內存」了,便著手清理——退休次日,已將所有工作群退出、刪除,所以不在此列;活動、飯局已是「完成式」,也可刪除;沉寂多日且話不投機、不在一個頻道的,刪除;人數多於一百的大群,更要刪,不然每日的聒噪會煩到讓你崩潰……
歸根結底不是個「任性」的主,很多時候還是出於無奈才退的群。比如,大抵絕大多數人的微信裡,都有「班群」,從小學至大學,總有四五個。前幾年,為大學畢業周年聚會建了微信群,大家都有「找到組織」的欣欣然,商量著聚會的日程安排、節目編排、食宿照應,更多是廣發聚會照片,嘰嘰喳喳,煞是熱鬧了一陣子。後來……就沒有啥「後來了」。學生時代美好的往事,都已經仔仔細細回憶了一遍,而幾十年的歲月磨礪,足以讓曾經清純的少男少女滿目瘡痍,由此,為了維護同學情誼,抑或是為了保護自己小小的自尊,大家都儘量避免各種爭論的「雷區」,於是,慢慢地,群裡只剩下「早上好」、「生日快樂」和越來越頻繁的投票助選活動了。還有不鹹不淡的「雞湯帖」。
「拉票」這件事都也令人頭痛。某次,一位同學參加了當地舉辦的一個攝影比賽,立馬邀請大家為其投票,說是兩小時一次,可以反覆投票的。於是便有熱心者每隔一個時辰敲一次鍾,提醒大家再次投票。我忍,我忍。一周後,喜訊傳來:順利進入複賽,請大家兩小時一次繼續投票!我再忍。時隔數日,又傳佳音:終於進入決勝階段,大家共同衝刺助威啊。我……感覺自己快變成「忍者神龜」了。如此這般的拉票活動愈加頻繁,而我,亦終於忍無可忍,選擇了退群。後來得知,因為各種原因,「班群」的人數日漸減少。當然,那些退群的同學,也並沒有斷了音訊,而是分化成了一個個更小的「群」,三五知己,談天說地,不亦樂乎。自此,大「群」、小「群」,各自安然。
老古話說得好:道不同不相為謀。又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話,用在微信特別貼切。微信的每一個「群」,就是一個「小團體」,意氣相投的同好者組群,共同探討,相互切磋,得益良多;同病相憐者組群,抱團取暖,互相鼓勵,共度時艱。
這樣的「群」,多多益善。(李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