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舍普蘇特的葬祭廟,千年來屹立不倒,展示了法老文明的魅力
新王國時代除了祭拜的神廟之外,還有為祭祀法老個人的葬祭廟以及特有形式的石窟廟。新王國時代的葬祭廟不同於古王國時代作為金字塔複合體建築的一部分,它遠離帝王谷陵墓,大部分安置於底比斯西岸低沙漠的邊緣,鄰近尼羅河耕地的西端。從第十八王朝開始至第二十王朝,葬祭廟成為已故國王舉行葬祭儀式和在附近的禮拜堂向國王表示祭拜的地方。但是,不像古王國時期那樣只供奉國王一人,通常還包括阿蒙神和拉哈凱悌神,這表明關於神化法老的宗教思想的發展及其明顯的變異。今天就讓我們來說說哈特舍普蘇特彈祭。
第十八王朝的哈特舍普蘇特彈祭廟位於西底比斯的戴爾巴哈裡,緊鄰第十一王朝孟圖霍特普陵廟的北面。古埃及人把它稱為「傑賽爾·傑賽鳥」,意為「神聖的殿堂」,在基督教興盛時代,它成為一座修道院,所以阿拉伯人把它稱為戴爾巴哈裡,意為「北部修道院。
卵祭廟最早在173年被R博克科探查。隨後,在1798年拿破崙的遠徵隊成員來到這裡。從1893年至1904年英國埃及探查基金會使團在這裡工作,191-1931年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代表在這裡發掘,研究建築物及其雕像,並且由巴菜茲做修復工作。在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在開羅的波蘭華沙大學的地中海考古中心代表團,以及華沙大學的銘文研究團,波蘭埃及復原代表團在戴爾巴哈裡從事更廣泛的研究和建築物結構的連接以及牆面淺浮雕的復原等工作。
哈特舍普蘇特葬祭廟建築於戴爾巴哈裡沙漠丘陵險峻,陡峭的山麓下,與帝王谷僅一山之隔。葬祭廟依山而築,屹立於半圓形斜坡廣場上,順其自然開闢出三級臺地式的帶有柱廊的平頂建築物。三級臺地之間有斜坡大道連接起來。第三級臺地又與巖壁開鑿出來的大殿相連接,形成一個和諧的建築群體,特別是在懸崖絕壁的襯託下,顯得氣勢磅礴,宏大壯麗。
卵祭廟原本與尼羅河連接在一起,從河岸沿著寬約三十七米,兩旁立有獅身人面像的堤道可直達今已不見的塔門。葬祭廟本身大致以三個臺地分為三部分。從葬祭廟入口進入大庭院,或稱為下庭。庭院裡種植棕櫚樹和紙莎草。低斜坡通道引向第一臺地柱廊,低臺地面積為120米×75米。
臺地南北兩側的柱廊面向東、西各有兩排11根石柱,前排石柱為方形柱,後排為16面似圓形柱,柱頂上裝飾以保護王權的兀鷲和蛇的形象的兩位女神像。兩柱廊牆壁上都刻有象形文字銘文和浮雕,在北柱廊的後牆浮雕上,描繪了池塘中的水鳥被網捕罩而掙扎的情景。南柱廊後牆上展示出的哈特舍普蘇特女王獻祭阿蒙神和運送方尖碑的場面。女王在她奪取王位後就下令建造方尖碑,有一座方尖碑立於卡納克神廟另一座方尖碑尖頂的部分收藏於開羅博物館。
通過兩道柱廊中間的通道,步入中庭,即第二臺地,面積為90米×75米,中庭中心也有一條大致東西向的斜坡通道,引向中庭的柱廊。通道的右側(北側)柱廊通常稱為「誕生柱廊」。「誕生柱廊」有兩排22根方柱支撐,柱子四面浮雕描繪了太陽神阿蒙把他的手放在哈特舍普蘇特的肩上,以示神賜福於她。尤其重要的是,柱廊後牆壁上的浮雕和銘文虛構了女王誕生的神話。
首先是描繪了阿蒙神前面的眾神會議(,接著是智慧之神託特引導阿蒙神來到女王母親阿赫摩斯王后的臥室,在座的阿蒙面對王后並且用「安柯」(按:生命符號)指向皇后的鼻子使她懷孕。在牆壁的中間女王母親的形象是巨大的,她被引向產房。
在那裡,阿蒙和女王母親背著兩位女神到天國,但是這部分被嚴重破壞,而且女王誕生的場面也被剷除,然而在牆的末端哈特舍普蘇特及其「卡」通過眾女神的手記錄了神聖的誕生,在誕生柱庫的右側(北側)末端的兩個階梯,把我們引向具有12面和16面柱子的門廳,通常把這裡稱為阿努畢斯神殿。阿努畢斯神在埃及神話中是墓地守護神,也是木乃伊製作神,所以,在埃及人的心目中備受尊重,在右側牆壁凹進處,牆面上描繪了哈特舍普蘇特向諸神,特別是阿努畢斯神的獻祭。
在第二坡道的左側(南側)柱庫稱為「蓬特柱廊」。蓬特柱廊浮雕描繪女王派遭商隊前去蓬特(在索馬利亞沿海地區)進行貿易的情景。在左牆上表現的是蓬特的鄉村。在後牆上,是埃及的商船到達蓬特和將芳香樹等搬運到船上的場面。在牆面中央,哈特舍普蘇特女王奉獻運送來的植物給阿蒙神芳香樹、野生的獵物、牲畜、金銀礦物、弓等。
蓬特柱廊南側的哈託爾神殿引人注目。哈託爾是太陽神拉之女,底畢斯墓地的守護神,又是掌管愛情和音樂之神。她除了女人形象之外,有時又表現為一頭母牛或雙角的女人,正如那爾邁調色板上端表現的那樣,從蓬特柱廊通過階梯可進入哈託爾殿堂。殿堂的兩個柱廊現已成廢墟。第一柱廊還殘存有16面似圓形柱和具有哈託爾形象柱頭的方柱和圓柱。第二柱廊保留了某些磁像,並描繪了女王的獻祭場面。
在兩個柱廳的後面,通過階梯可進入殿堂的三個房間,其中有很好的雕像,表現了哈特含普蘇特向哈託爾神獻祭的場面。尤其在第三房間牆面浮雕表現了哈特舍普蘇特吸吮母牛的乳房,而哈託爾和阿蒙神則站在他們的面前,阿蒙手握安柯(生命符號)朝向女王的臉面。通過一個短的坡道直接引入第三臺地。第三臺地的結構不同於前兩者。柱廳有兩排柱子:裡排兩邊柱子各有12根原始多利安型圓柱:外排兩邊柱子是具有奧西裡斯外形的女王的12根柱子。緊接柱廊的是上庭,即第三庭院,上庭四周被列柱所圍繞,其右側有古老的拜祭拉神的祭壇,左側為犧牲廳上庭的盡頭,即葬祭廟的西端是聖所。
所謂神住的地方,聖所包括三個房間。第一、第二房間有拱頂天花板,在第一房間有哈特舍普蘇特,圖特摩斯三世及他們的小女兒拉諾弗魯公主向阿蒙神奉獻船的場面。在神聖的內務的浮雕表現了哈特舍普蘇特統治時期富有價值的描述的痕跡,後來被優爾蓋梯斯所復原。整個內殿置於鑿入的懸崖石窟之中。哈特舍普蘇特的葬祭廟的建成,歷時15年。三千多年來雖經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如今部分得以重建,仍然巍然屹立,這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女王的業績和權威,更顯示了法老文明遺產不朽的魅力。好了,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全部內容了,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個故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