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在考試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些平時很簡單、很熟悉的字、單詞或公式等話到嘴邊就是無法記起,考試過後卻突然憶起。借用電影《夏洛特煩惱》中的喜劇場景,仿佛你想說「馬冬梅」,可腦海裡卻是「馬冬什麼」,或者「什麼冬梅」,或者「馬什麼梅」。相信這樣的現象,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在心理學領域它被稱為「舌尖現象」。
每年的高考日,對馬愚來說都是「痛苦日」。雖然距離他參加高考已經過去了十餘年,但在每年高考時,他都會想起自己當年參加高考時的情景。考理綜時,他在一道填空題上「卡殼」了這道題很簡單,是考察氣體壓強公式的,馬愚一眼就識破了出卷老師的「小伎倆」。但氣體壓強公式是什麼,馬愚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平時記得很熟啊,關鍵時刻怎麼想不起來了呢?他急得滿頭大汗,後面的題目也沒有心思做了。然而,當走出考場的那一剎那,他突然想了起來,可是考試已經結束了。雖然事情過去了很多年,但一回想起那時的情景,馬愚還是會著急、緊張,這也成了他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像馬愚這種信息提取失敗的例子,就是我們典型的「舌尖現象」情境。就好像我們碰到一個多年未見的朋友,看著眼前這個熟悉的人,就在他的名字呼之欲出時,卻無論如何也想不起對方叫什麼。「舌尖」的意思就是回憶的內容即將浮現在腦海中,想說的話已經到了舌尖,差一點兒就要破口而出了,然而在最後關頭就是想不起來,關鍵時候卻卡殼了。
歸根結底,這種情況是我們的大腦對記憶內容的暫時性抑制所造成的,通俗來講就是記憶通道堵塞。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情緒的幹擾、外界的壓力和信息被掩蓋等。一旦這種抑制消除,舌尖現象就會自動消失,如同馬愚走出考場,就能馬上想到考題的答案。
那麼,「舌尖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心理學認為,我們的記憶活動可以分成信息接收、編碼、儲存、檢索四個環節。在整個過程中,大腦先將接收的外界信息自動編碼為形碼、聲碼和意碼三種形式,將其分門別類後輸送到大腦組織中相應的區域進行存儲。我們需要回憶某些信息時,大腦就會進入自動檢索的過程,將相關信息分別從三種編碼中提取出來,然後解碼、串聯出所回憶信息的原貌。
需要注意的是,若是想要檢索到完整的記憶,我們記憶過程的四個環節就不能出現任何問題,因為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記憶的質量。假如在檢索環節,形、聲、意三種編碼出現任意一種編碼檢索不出的情況,或者三種編碼能夠檢索出來,卻無法成功地聯結,那麼所呈現出來的記憶就會是「缺胳膊少腿」、殘缺不全,正是所缺少的那麼一點點內容才導致了影響我們記憶力正常發揮的「舌尖想像"。
發生在馬愚身上的「舌尖現象」,多半是環境的影響。因為我們的記憶在存儲過程中,同時被編碼和存儲的還有情境因素,所記憶的信息在熟悉的環境中回憶起來,相對來說會比較順利。中高考時,考試是在陌生的學校和不熟悉的教室中進行的,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記憶的檢索、解碼和聯結等過程運行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這時舌尖現象就會明顯增多。當然除了環境因素外,個人的精神狀態對舌尖想像的產生也有一定的影響。
「舌尖現象」並不是一種病,它只是記憶的一種特殊現象,並非不可戰勝的頑症。假如說我們跟馬愚一樣,在考場中遇到了「舌尖現象」這隻攔路虎,首先我們要穩住陣腳,閉上眼睛,排除視線幹擾,儘可能地去回想在熟悉的教室中學習的情景,然後通過情景去搜索自己需要的內容,這樣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如果一時想不起來,那就先暫時放下這道題,去做後面的題目,或許這道題的答案在解答後面的題目過程中會自動浮現出來,也未可知。
忘記別人的名字、記不起要說的事情……這些都會讓人尷尬,但如果像馬愚那樣在重大考試中忘記知識要點,也許會成為伴隨我們一生的痛,甚至我們的命運也會改寫。由此看來,「舌尖現象」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呢?
1、紮實的學習基礎
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一定要注意知識的積累和豐富,儘可能地排除學習上的漏洞、搞清楚易混淆的知識點……只要基礎紮實,知識穩固,在關鍵時刻就能及時、準確地從大腦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2、建立有效的知識網絡
在學習的同時,也要經常性地思考,嘗試對各個知識點進行串聯,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並儘可能地用各種方法去完善自己的知識網絡,使它更加完整、有效。這樣,在「舌尖現象」出現時,就可以在我們搭建的知識網中「順藤摸瓜」,找到問題的答案。
3、消除緊張情緒
遇到「舌尖現象」,第一步就是調整情緒,讓自己冷靜下來,儘可能地放鬆。即便是做不到成功克服舌尖現象,最起碼也能取得「棄車保帥」的效果。
許多研究者都發現,「舌尖現象」的發生與年齡有關。相比年輕人,年紀大的人更容易產生「舌尖現象」。有實驗證明,年輕人平均每星期發生「舌尖現象」的次數是0.98次,而年紀大的人的平均次數為1.65次。此外,人們的情緒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當人們處在壓抑的情緒下,可能會比處在一般的中性情緒狀態時產生更多的「舌尖現象」;壓抑情緒越深,「舌尖現象」的狀態就越不容易緩解。
跟隨著研究者的步伐,我們會發現,一個小小的「舌尖現象」中,竟然也包含了很多人類大腦的秘密。有時候一時詞窮,本以為腦海裡有千言萬語,到嘴邊卻只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或許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語文「沒學好」,只是我們的大腦在記起那個詞的過程中不小心「開了個小差」。
4、轉移注意力
如果通過努力回想,仍然無法從大腦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時,我
們可以先放棄回想,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
在考試時,如果還是不能記起來,就應暫時放下這道題,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題目上,以免耽誤太多的時間,也許過一會就能找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他題的過程中受到啟發而茅塞頓開。
5、利用聯想、再認、推理這三種追憶方法,來克制它。
由於舌尖現象是情緒緊張而導致的回憶障礙,因此可利用聯想、再認、推理這三種追憶方法,來克制它。
①利用聯想。
同學們在學校裡所學的各科目知識、經驗並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彼此都有一定的聯繫,所謂聯想,就是儘可能去尋找這種在頭腦中存在的聯繫。若考生在考前將一些關鍵內容做成複習卡片,將各知識點內容串連複習,在考試時聯想就會對回憶發揮很好的作用。
②利用再認。
有些考生在填空或問答中,遇到某個概念或人名一時回憶不起來時,他們往往採用直接追憶的方法:「它是什麼?」「他是誰?」這種方法效率低,且比較被動。主動積極的方法是利用再認,也就是在短時間內儘可能多的設想一些類似的概念或人名,只要考題中被涉及的內容一出現,就會恍然大悟。這就是使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眼前重現,從而把它再認出來的方法。
③選用推理
有些考試內容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推理出來的。遇到此類問題,冷靜地分析,積極的思考,可剝繭抽絲,推理出未知的內容。
當你真的發生「舌尖現象」時,不要緊張,平復一下你的情緒,給大腦放個「小假」,也許不一會兒,你想要的那個「它」,就會從你腦海深處慢悠悠地遊出來,你的嘴巴會告訴大腦:「它」上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