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現在可能被認為是貧瘠,冰冷的沙漠,但是地球最近的鄰居曾經有過生命嗎?
這個問題已經使科學家們忙了幾個世紀並且激發了科幻想像力。
科學家認為,四十億年前,兩顆行星都有孕育生命的潛力,但火星的大部分歷史都是一個謎。
來自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中國的新火星探測器將於今年夏天發射。
他們的目標不是尋找火星生命-科學家們認為現在那裡什麼也無法生存-而是尋找過去生命形式的可能痕跡。
這些龐大而昂貴的計劃可能徒勞無功。但是天體生物學家說,紅色星球仍然是我們尋找其他星球生命記錄的最大希望。
法國航天局CNES總裁讓-伊夫·勒加爾(Jean-Yves Le Gall)在本周與記者舉行的電話會議上說,火星「是唯一有機會發現外星生命痕跡的具體行星,因為我們知道數十億年前它是可居住的」。
勒·加爾(Le Gall)是美國宇航局(NASA)進行的「火星2020」探索性探測器的建築師之一,該探測器計劃於7月底發射,屆時地球和火星距離地球和火星的距離將最接近兩年。
這個耗資超過25億美元的項目是最新的也是技術最先進的項目,旨在揭示火星的深層秘密。
但這並不孤單,因為重新激發了對太空探索的熱情。
對紅色星球(火星)的科學探索始於17世紀。
1609年,義大利伽利略(Galileo)伽利略(Galilei)用原始望遠鏡觀察了火星,並因此成為第一個將新技術用於天文學的人。
50年後,荷蘭天文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使用自己設計的更先進的望遠鏡繪製了該行星的第一張地形圖。
天體物理學家弗朗西斯·羅卡德(Francis Rocard)在最近的文章《火星最新消息》中寫道,與「荒涼,空蕩的」月球相比,火星長期以來似乎具有被微生物潛在居住的潛力。
但20世紀出現了挫折。
在20世紀60年代,當人類登上月球的競賽正在加速,向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巨大飛躍」邁進時,迪安·希區柯克和詹姆斯·洛夫洛克對在火星上發現生命的希望感到沮喪。
他們的研究分析了地球的大氣,尋找化學不平衡,氣體相互反應,這將暗示生命。
洛夫洛克對法新社說:「如果沒有反應,那麼那裡可能沒有生命,就化學而言,火星的大氣層是完全不活躍的。」
他們的結論在十年後得到了證實,當時維京登陸者採集了大氣和土壤樣本,結果顯示這個星球已經不可居住了。
火星計劃基本上暫停了20年。
然後在2000年,科學家們做出了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發現:他們發現水曾經流過它的表面。
這一誘人的發現重新點燃了人們對火星探測的潛在興趣。
科學家們仔細研究了溝壑、溝壑的圖像,在火星表面尋找液態水的證據。
10多年後的2011年,他們終於找到了它。
Rocard說,「跟隨水,跟隨碳,跟隨光」的策略已經有了回報。
CNES的天體生物學家Michel Viso對法新社說,自從發現水以來,每一次任務都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火星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死氣沉沉。」。
美國最新的一款火星車將於明年2月著陸,該車在發射後經過了6個月的旅程。
這項調查可能是迄今為止最令人期待的。它的隕石坑曾經是45公裡寬的三角洲。
富含沉積巖,如粘土和碳酸鹽巖——地球上保存化石痕跡的同類型巖石可能是一個寶藏,或許不是。
羅卡爾問道:「我們知道水曾經流過,但問題是:流了多久?我們甚至不知道生命在地球上出現需要多長時間。」
如果這次任務能夠把這些巖石帶回地球,他們可能會給出長期困擾科學家的問題的答案。
但他們至少要等10年才能得到分析結果。
維索說,結果很可能是「一堆線索」,而不是一個明確的答案。
一開始科學家們也在考慮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如果火星上從來沒有生命,那為什麼不呢?
歐洲航天局發言人豪爾赫·瓦戈說,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豐富我們對地球上生命如何發展的理解。
由於地核以下板塊構造的變化,在35億年前,在這裡很難找到任何生命的蹤跡。
瓦戈說,火星沒有構造板塊,因此有可能在那裡保存著40億年前「地球上永遠找不到」的生命跡象。
如果最新的火星計劃未能找到古代火星生命的跡象,那麼總有更多的領域需要探索。
土星和木星兩個衛星的Encelade和Europe分別被認為是有前途的競爭者,儘管達到目標仍然是科幻小說而不是現實。
(編輯:L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