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key · 土耳其
國旗
地理位置
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
西鄰蔚藍的愛琴海,
橫跨歐亞兩大洲,
有「東西橋梁」之稱。
首都 · 安卡拉
第一大城市 · 伊斯坦堡
伊斯蘭教是土耳其的主要宗教
一個偉大的帝國與茶的故事
幾百年前的土耳其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在16世紀時幾乎橫掃歐洲,
擴張達到巔峰時期,
國土面積跨越了歐亞非三洲,
控制住東西方貿易路線。
在帝國時期,
土耳其通過絲綢之路,
引進了茶葉,
那時候茶葉對土耳其來說是一種進口的貢品,
土耳其咖啡才是主打飲料。
1888年,
土耳其從日本引進了茶籽,
而日本茶葉實則起源於中國,
土耳其茶「Cay」的發音也接近於中國的「茶」。
引進來的茶籽,
種植在馬爾馬拉海地區,
但由於氣候問題未能成功。
四年後,
再次從中國引種,仍未成功。
那麼,
後來茶又是如何流行起來的呢?
在19世紀晚期,
州長穆罕默德·波洛亞達那出版了
一本讚美茶健康益處的小冊子,
引發了關於茶的輿論風潮。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崩潰後,
原屬於土耳其的咖啡種植區
—阿拉伯地區脫離土耳其,
因此,咖啡供應出現了問題。
1924~1937年間,
土耳其從喬治亞引種茶樹並獲得成功。
然而,喬治亞的茶樹,
是由蘇聯時期聘請的中國浙江寧波茶師劉峻周,
所帶來的茶籽及制茶技術建立,
所以,土耳其最終還是種上了中國茶。
土耳其至今栽種的茶樹大部分仍然為中國種。
由於進口的咖啡很貴,
人們開始轉向飲茶。
土耳其人很快發現,
他們自己的黑海東南岸地區可以種植生產紅茶,
並自給自足。
20世紀30年代,
「現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大力扶持裡澤(Rize)地區的紅茶產業,
才使得茶葉種植面積實現大規模,
並且紅茶很快就取代了土耳其咖啡,
成為國人必需飲品。
土耳其的茶葉種植區,
沿著該國的黑海北部海岸線,
從喬治亞邊境延伸到西部的裡澤市。
目前,
土耳其是世界五大茶葉種植國之一,
產量約佔世界茶葉的6%至10%,
其中大部分是在國內消費的。
世界上人均茶葉消費最大的國家是:
土耳其
一年的人均茶葉消費達到近7磅(約3.2千克)。
土耳其最出名的茶是紅茶,
然而這紅茶並不是用開水衝泡的,
而是用他們特有的雙層茶壺煮製。
雙層茶壺分為了一大一小兩個茶壺,
在煮製時,小茶壺裡要放入適量的茶葉,
而大茶壺則要添兩次水,
在大茶壺裡的第一道水煮沸時,
倒入已經被烘烤出茶葉清香的小茶壺裡,
然後再往大茶壺裡添一道水,
繼續煮沸,之後就可以喝了。
喝的時候,
要先把小茶壺裡的茶倒出半杯,
然後再根據個人的口味添加大茶壺裡的水。
除了喝茶的方式比較有特點外,
他們盛茶的器皿也很有意思。
用一隻小碟子盛載著一隻細腰寬肚,
像是花瓶的玻璃小杯子(鬱金香杯),
旁邊再放上幾粒方糖,別具一格。
隨著全球健康風尚的興起,
從2008年至今,
土耳其已經近10年的綠茶生產歷史。
2014年,
土耳其又向中國引種了非常適合製作綠茶和白茶的福鼎大白茶品種。
這個品種又叫做華茶一號,
是中國目前種植量最大的茶樹品種。
目前土耳其已經可以零星地生產白茶,
土耳其茶飲開始走向多元化。
在土耳其,
土耳其人起床第一件事是喝茶,
接著才開始洗漱。
到了土耳其,
你會聽到土耳其人經常說「AY! AY! AY!」這句口頭禪,
翻譯過來即是「茶!茶!茶!」。
茶館和茶攤在土耳其是無處不在的,
對當地人來說,
喝茶不講究儀式感,
更不在乎地點,
只要想喝茶了,
就能喝到,
為此還產生了送茶人這一職業。
假如你去土耳其旅行,
會在城市小鎮的大街小巷裡看到送茶人提著茶盤穿梭著,
還不停地吆喝:
「剛煮的茶!」
「Afiyet Olsun!」
(吃好喝好)
不僅是城市街道裡,
就連在車站碼頭都能隨處可見背著巨大茶壺,
端著一次性茶杯的茶水小販,
並且他們獨特的民族服飾能讓你一眼就看見。
若是你想喝茶,
只需招呼一聲,
他們就能麻利地為你倒上一杯熱騰騰的紅茶。
對於土耳其國人來說,
喝茶宛如喝水。
公司、機關單位、工廠,
都會有專人負責煮茶、賣茶和送茶;
學校則是專門設置了叫茶電鈴,
老師可以在上完課後及時來一杯熱茶潤潤嗓子;
學生也可以在課間時間,
聚集在茶室裡喝茶。
在土耳其,
一起喝茶是一種友誼的姿態。
土耳其下午茶時間,
通常在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
供應茶和美味的甜品、鹹味餅乾和蛋糕。
但喝茶不僅限於這幾小時。
在每個家庭和工作場所,
土耳其法律要求工作場所允許在工作日內至少休息兩次茶歇時間。
在土耳其,
向陌生人或客人提供一杯茶是習慣性的,
拒絕是聞所未聞的。
茶與烤肉、甜點的絕配組合
土地耳其人的早餐或者說他們的日常飲食,
通常都會有酸奶、橄欖、麵包、芝士、香腸、果醬、蜂蜜、烤肉、紅茶等。
土耳其人酷愛烤肉、甜食,
餐後,
一杯紅茶,既可以漱口,
保護一下剛被甜食侵襲的牙齒,
又可以去掉烤肉和奶酪的油膩,真是絕配。
流口水了……
我想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
編輯 / 白科陽
圖片 / 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