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知鳴沙山月牙泉,便覺得在沙漠中有一塊清泉石是多麼的難得。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部6公裡的沙鳴山北麓,因其聲音沙啞而得名。古時稱為「沙角山」,「神沙山」。
這座山峰由流沙堆積而成,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東西綿延40公裡,南北約20公裡,最高海拔1715米。整座山峰由紅、黃、綠、黑、白米粒狀沙子堆積而成,五色沙子細軟圓潤,隨腳頹廢,經宿風吹雨打,輒復如舊。山的形狀優美,峰巒如刀,遠眺如蒼龍盤旋。遇到摩擦振動,便會發出殷殷聲音,輕如絲竹,重如雷鳴。因此,「沙嶺晴鳴」是敦煌「八景」之一。
鳴沙山環抱月牙泉,長約150米,寬約50米,因其清澈的水面與新月相似而得名。月牙泉的發源地在黨河,依賴於不斷充盈的河水,在四周黃沙的包圍下,泉水清澈明亮,且千年不涸,令人稱奇。遺憾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黨河與月牙泉之間已出現斷流,僅靠人工手段維持現狀。因為月牙泉旁已建有亭臺樓榭,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明媚的夕陽,景色還不錯
月牙泉不僅有歷史「千年不涸」,而且水面、水深都很大。據文獻記載,清代時這裡還能在此航行。二十世紀初,有人來此垂釣,他的遊記中說:「池水極深,其底為沙,深不可測。」月牙泉在史料有限的記載和詩文歌賦中,已是碧波蕩漾,魚翔淺底,水草茂盛,與鳴沙山相映成趣,當地百姓稱它為鐵背魚、七星草和五色沙三寶。到敦煌來的人,除莫高窟外,最喜歡的就是月牙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