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很多人都記得小時候玩過的螢光手環,買回來之後折一折甩一甩,到了晚上就會發出各種顏色的光,還會帶在手上和小夥伴一起比誰的最亮。但是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過不了多久,螢光棒就會逐漸黯淡下去,不會再維持原有的亮度。
其實,這是螢光材料面臨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並且困擾了科學家們150年之久。儘管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00種螢光染料存在,但是幾乎沒有任何染料能以一種可預測的方法匹配和設計發光材料,由它們轉化成的固態材料分子會緊密排列並相互幹擾,由此產生螢光淬滅和電子耦合問題,導致光子產生的數量在很短的時間內衰減或者消失,從而無法永久的發光。
最近,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Flood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Laursen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找到了解決方案。他們的研究方法是,通過將螢光染料和一種含有大環化合物—氰星(cyanostar)的無色溶液混合,凝固形成小分子離子隔離晶格(SMILES),類似於棋盤格一樣,以阻止螢光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完美地將染料的光學性質復刻到固體材料中,由此創造了有史以來最明亮的螢光材料。
對於SMILES這種小分子離子隔離晶格,研究人員可以將其變成晶體,也可沉澱成乾粉末,還可製成薄膜或直接與聚合物結合。由於類似棋盤格的構建,研究人員只需在格子中插入一種染料,無需進一步調整,結構就會呈現出它的顏色和外觀。
這項研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無色的星形大環分子氰星。其實,之前的研究已經開發出利用大環分子來分隔染料的方法,但一直依賴於彩色大環完成。而氰星是無色大環,它不僅可以防止螢光分子在混合物凝固時相互作用,更能保持其完整的光學特性。研究人員使用了多種商業染料用來驗證SMILES材料的普適性,發現氰星的特性使它能夠輕鬆容納幾乎任何螢光染料。
研究團隊認為SMILES這種新型超亮材料擁有很多可能性,它能夠應用於路標上,幫助自動駕駛汽車確定它們在道路上的位置。另外,還可以用於太陽能收集、固體雷射器、醫學診斷、生物標記以及3D顯示等領域。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Flood教授也表示:「由於這些材料是全新的,所以我們不知道它們的哪些固有特性能夠提供更好的功能。我們也不知道材料的極限。因此,我們將需要對它們的工作原理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並為創建新屬性提供一套可靠的設計規則。」
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探索使用這種新技術形成的螢光材料的性質,以便在未來與染料製造商合作時,實現該材料在各種不同應用中的全部潛力。本文整理自環球科學、搜狐網、中國光學澎湃號,圖片來自百度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