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
隨著天氣軟體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普及,它給公眾帶來查閱便捷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少疑惑——那就是不同的天氣軟體所預報的信息經常「打架」。面對眼花繚亂的手機天氣軟體,人們不由得驚呼:天氣預報,到底該相信誰?
公眾聲音——手機問天不「靠譜」 質疑聲迭起
3月20日,用戶名為「南京新盤小道」的網友在網際網路發布了一條微博,內容為「每天早上起來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天氣如何了,可是今天不少市民一查卻傻了眼——南京同一天的天氣預報,至少有6個版本」。原來天氣預報的內容不但在氣溫的數值上有所差別,甚至在天氣的陰晴上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條微博得到眾多網友的認同,他們中的部分人對手機天氣預報的準確性提出了質疑。
網友nutshelly在某天氣軟體的用戶論壇上評價道:「趨勢和指數更新不及時,還經常出錯。」以此表達了自己在使用過程中的不滿。
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市民,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認為只要是天氣預報,均來自於氣象部門,並表達出對氣象部門能夠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希望。但是對於各家天氣軟體之間的差別以及這些軟體中數據的具體來源,他們則表示並不十分清楚。
記者調查——軟體五花八門 來源不同
記者在蘋果手機的軟體下載中心發現,關於天氣的軟體就有上百種,包括天氣通、墨跡天氣(官方)、中國實時天氣、中國天氣通、我的都市天氣(官方)、中央天氣預報、世界天氣預報等。在經過試驗後,記者發現網友反映的關於各家預報結果不同的問題確實存在。而數據來源不同、更新不及時則是造成上述問題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用戶市場上存在的手機天氣軟體,有中國氣象局授權發布的,有地方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也有軟體公司自己開發的,因此在數據的獲取上也存在著差異。有些手機在出廠之前預裝的天氣軟體,其數據來源是由國外氣象服務機構提供的;有些軟體則是盜用氣象部門的數據,因此很難在第一時間進行更新。
根據1999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25條規定:「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向社會傳播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必須使用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提供的適時氣象信息,並標明發布時間和氣象臺站的名稱。」大多數天氣軟體在發布其預報結論的時候,並沒有註明其數據來自何處。而這些不明來源的天氣預報,除了給公眾提供了不準確的預報結果,並給他們造成一定困擾的同時,更直接導致了他們對氣象部門的誤解。
專家答疑——選擇官方授權軟體 撥開迷霧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公眾服務室副主任陳鑽認為,造成目前手機天氣軟體市場混亂的最主要原因是,大量未經中國氣象局授權,沒有規範的包括來自國內外的數據私自發布,並且這些數據存在盜用現象,在更新的時效性上達不到與官方數據的統一。
雖然某些天氣軟體打著官方支持的旗號,但目前中國氣象局授權的合法氣象服務手機客戶端只有中國天氣通,其依靠的是中央氣象臺強大的業務體系,能向用戶在第一時間提供國內2348個縣級以上城市的氣象預警、天氣實況、7天天氣預報、生活氣象指數等權威信息,並能實現位置服務、天氣分享等功能。此外,它還在國內所有其他氣象服務手機客戶端軟體中率先推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主動推送功能。
中國天氣通的問世,其目的就在於更好地解決市場上存在的混亂現象,重點解決氣象服務口徑不統一的問題。
因此,陳鑽建議公眾要儘量選擇具有權威性、專業性的手機天氣軟體所提供的天氣預報。
(責任編輯: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