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網際網路怪盜團(ID:TMTphantom),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2011- 2012 年,我短暫做過一段時間的新浪微博「垂直KOL」,或者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KOC」(按照我的理解,KOC就是粉絲數量比較低的KOL)。那時候的新浪微博真好玩,特別好玩,不是一般的好玩;就像一個遊樂場,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讓我感覺特別舒服。那年頭,微信還不流行,B站還沒聽說過,知乎還不存在,頭條還在茫茫人海裡;我覺得,當時的新浪微博就是最好的「社交網絡」。
我沒有在微博做過任何推廣(當時也不知道如何推廣);沒有從任何地方導入流量(當時也沒有別的地方導流);對我來說,發微博純粹就是玩,只要玩得開心,就算有收穫了。那年頭還沒有什麼人依靠微博賺到錢,也很少有人做自媒體(無論專業還是業餘),一切都特別純粹。
我的粉絲不停上漲: 2011 年 3 月開設新浪微博,徹頭徹尾的冷啟動;三個月後已經有了五千粉絲,或許六七千,我記不清了。 2012 年 3 月,開設微博一周年,我有了 2 萬粉絲—— 2 萬活生生、毫不摻假、忠誠度很高、跟我互動頻率不低的真粉。那年 6 月,這個數字最終破了 3 萬,然後歸零,因為我被銷號了(平心而論,銷號是我的錯,不是新浪微博有意為之)。
其實,如果當時我不是那麼年少輕狂、不是那麼無欲無求,我可能會擁有 5 萬、 10 萬乃至更多粉絲。我幾乎每天都改名字,一會兒取個歐洲歷史人物,一會兒取個電影角色,而且連頭像也一起改;我的粉絲經常抱怨「我根本認不出你了,直到我看到你發的東西」。我脾氣暴躁,經常拉黑人,有時候確實是我沒有道理;最後我的黑名單 2000 名額全滿,不得不把一些人放出來。我還可以隨時隨地主動找人吵架,一般都能把對方懟的下不了臺,導致沒有大V願意轉發我的微博。
那樣一個年少輕狂、口角鋒利、絲毫不懂經營人設、完全沒意識到流量價值的我,怎麼會有 3 萬粉絲的?因為我發的內容多,全是原創,而且有那麼一點價值。當時新浪微博嚴格規定只能發 140 字以內的內容(長文只能發圖片),我就在這 140 字裡面探討了很多事情:最近在讀的書,昨天在Live House看的演出,門戶網站推送的新聞,工作和加班的感慨,出差和旅行的見聞,喜歡吃的飯菜,喜歡喝的酒,看過的電影,玩過的遊戲,等等。那都是真實、發自肺腑、不帶功利色彩的。有時候,一條 140 字的感悟就能引起幾百人的自發轉發,帶來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粉絲。
你以為我是唯一一個做到這點的嗎?錯,在我身邊,純粹依靠輸出真實內容而聚集幾萬粉絲的朋友大有人在,其中有金融業的同行,有文藝界人士,有記者,還有理工男。他們現在幾乎都不玩微博了,但是很多轉到了其他自媒體平臺輸出。我也是如此,但在任何其他平臺,我都沒有找到當年微博的那種感覺。
什麼感覺呢?「恰當的距離感」。具體地說:在微博上關注我的人(以及我關注的人),在現實中可以是我的熟人,或者半個熟人(例如同一家公司不同部門的同事、同一個學校不同年級的校友);我們互相觀察著對方的思想、生活,有時候評判一下,有時候予以附和,更多的時候會心一笑。如果發現彼此思想差距太大,可以隨時取關或者忽略不看。在微博上,我們的關係若即若離,可近可遠,這是一種讓人很舒服的距離。此時的微博既不是「強社交」也不是「弱社交」,而是「可強可弱」「可以自我定義」的社交;它主要是基於內容和興趣,與你的現實生活也有一點關係。
在 2011 年 3 月- 2012 年 6 月的短暫時間窗口裡,我從微博上認識了很多朋友,其中大部分到現在還在交往。後來的微博再也不是那樣了,變成了明星、網紅、營銷號和大V的,社交功能喪失殆盡。微信太沉重、太貼近現實生活了;知乎從來不曾接近巔峰期的微博;豆瓣衰落的太早了;至於B站,嗯,可能是我沒有趕上它最好的時候,它從來沒給我帶來這樣的感覺。
今年 6 月,即刻APP恢復上線了,我的微信好友立即開始拼命以各種方式安利,尤其是那些來自網際網路行業的朋友。一開始,我習慣性地以為這又是商業互吹;觀察了一陣子,我覺得不是。直到三天前我才下定決心註冊了即刻,試探性地開始使用。
當天晚上 11 點,我在微信群裡感嘆:「可惜我老了。如果換了八年前的那個我,這玩意我可以玩一整夜。」很快,一大堆人表示與我有同感。
與當年的新浪微博一樣,即刻APP恰到好處地把握了「距離感」:很多人關注我,我也關注很多人,我大致知道他們是誰(其中很多都有我的微信),但並不需要特別在意。我們什麼都聊,從歷史到電影,從網際網路到投資,從無節操段子到有節操八卦……與微博相比,即刻是圍繞著「圈子」組織起來的,從而具備了更強的BBS屬性;它取消了私信功能(其實還是有一個後門),從而弱化了私人社交屬性;它的內容形式可以是短文、長文、圖片、視頻或第三方連結,上述內容我都已經發過不止一次了。總而言之,感覺非常好,非常適合我,也非常適合很多人。
有人告訴我:「所有的垂直小眾社區,在一開始都是這樣誘人的。」
還有人告訴我:「 2019 年的即刻更好玩,現在其實已經退步了。」
又有人告訴我:「即刻就像芝心披薩,第一口很好吃,吃多了會膩。」
我知道,我知道。我已經過了相信烏託邦、相信童話故事的年齡了。任何內容型或者社交型的平臺,都會隨著規模擴大、商業化屬性提升而變質。 2011 年我玩微博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什麼是「營銷號」;當時我還不知道B站,不過我相信當時的B站也非常純粹、氣氛極好。時間會改變一切:要麼長大且變質,要麼衰亡且永遠年輕。我知道,我知道。
然而,我還是無法抗拒這種其樂融融、無拘無束、沒有功利色彩的社區。有誰能抗拒呢?昨天半夜,我把一個珍藏多年的原創段子發在即刻的「我有一個腦洞」圈子;今天起來一看,有幾條頗為睿智(諷刺)的回覆,我不但不生氣,反而會心一笑。如果我把這樣的原創段子發到朋友圈,肯定會惹怒一群利益相關的朋友(這種事情真的發生過);發到微博,應該會被限流或屏蔽(因為提到了微博競爭對手的名字);發到B站,應該會沒人看見吧(一個B站普通用戶的動態有人看嗎)?
我不相信網際網路行業的未來一定是專業化、功利化、頭部集中的。因為網際網路行業的初始精神恰恰與之相反——鼓勵多元化,鼓勵不計利益,鼓勵每一個聲音被聽見。曾幾何時,網上衝浪的人都是牛仔、羅賓漢、怪盜基德,瀟灑地穿梭在異世界的暗夜之中;現在,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又一個的明星網紅、頭部大V,用越來越專業的語氣,拿捏著越來越同質化的用戶情緒。現在還有人只憑興趣愛好、不計個人利益地輸出嗎?如果還有,希望他們千萬不要放棄。從網際網路時代初期傳承至今的火種已經快要熄滅了,但絕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熄滅。
即刻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一直像現在這樣好。哪怕有一天它變質了,像我這樣的厭倦了網際網路流量遊戲、厭倦了馬太效應、只想找個地方安安靜靜吐槽、只想擁有恰到好處的「社交距離感」的人,一定會再去找一個地方。隨著技術進步和用戶群體的分化,或許有一天,網際網路巨頭的產品經理終於會認識到:不是所有平臺都需要做大、出圈、頭部化。或許到了那天,即刻這樣的平臺不需要喪失初心也能活得很好,而那些一天到晚指望出圈、指望跑馬圈地的平臺會回頭是岸、找回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