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八年,我終於找回了一點「社交網絡」的初始樂趣

2020-11-30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網際網路怪盜團(ID:TMTphantom),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2011- 2012 年,我短暫做過一段時間的新浪微博「垂直KOL」,或者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KOC」(按照我的理解,KOC就是粉絲數量比較低的KOL)。那時候的新浪微博真好玩,特別好玩,不是一般的好玩;就像一個遊樂場,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讓我感覺特別舒服。那年頭,微信還不流行,B站還沒聽說過,知乎還不存在,頭條還在茫茫人海裡;我覺得,當時的新浪微博就是最好的「社交網絡」。

我沒有在微博做過任何推廣(當時也不知道如何推廣);沒有從任何地方導入流量(當時也沒有別的地方導流);對我來說,發微博純粹就是玩,只要玩得開心,就算有收穫了。那年頭還沒有什麼人依靠微博賺到錢,也很少有人做自媒體(無論專業還是業餘),一切都特別純粹。

我的粉絲不停上漲: 2011 年 3 月開設新浪微博,徹頭徹尾的冷啟動;三個月後已經有了五千粉絲,或許六七千,我記不清了。 2012 年 3 月,開設微博一周年,我有了 2 萬粉絲—— 2 萬活生生、毫不摻假、忠誠度很高、跟我互動頻率不低的真粉。那年 6 月,這個數字最終破了 3 萬,然後歸零,因為我被銷號了(平心而論,銷號是我的錯,不是新浪微博有意為之)。

其實,如果當時我不是那麼年少輕狂、不是那麼無欲無求,我可能會擁有 5 萬、 10 萬乃至更多粉絲。我幾乎每天都改名字,一會兒取個歐洲歷史人物,一會兒取個電影角色,而且連頭像也一起改;我的粉絲經常抱怨「我根本認不出你了,直到我看到你發的東西」。我脾氣暴躁,經常拉黑人,有時候確實是我沒有道理;最後我的黑名單 2000 名額全滿,不得不把一些人放出來。我還可以隨時隨地主動找人吵架,一般都能把對方懟的下不了臺,導致沒有大V願意轉發我的微博。

那樣一個年少輕狂、口角鋒利、絲毫不懂經營人設、完全沒意識到流量價值的我,怎麼會有 3 萬粉絲的?因為我發的內容多,全是原創,而且有那麼一點價值。當時新浪微博嚴格規定只能發 140 字以內的內容(長文只能發圖片),我就在這 140 字裡面探討了很多事情:最近在讀的書,昨天在Live House看的演出,門戶網站推送的新聞,工作和加班的感慨,出差和旅行的見聞,喜歡吃的飯菜,喜歡喝的酒,看過的電影,玩過的遊戲,等等。那都是真實、發自肺腑、不帶功利色彩的。有時候,一條 140 字的感悟就能引起幾百人的自發轉發,帶來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粉絲。

你以為我是唯一一個做到這點的嗎?錯,在我身邊,純粹依靠輸出真實內容而聚集幾萬粉絲的朋友大有人在,其中有金融業的同行,有文藝界人士,有記者,還有理工男。他們現在幾乎都不玩微博了,但是很多轉到了其他自媒體平臺輸出。我也是如此,但在任何其他平臺,我都沒有找到當年微博的那種感覺。

什麼感覺呢?「恰當的距離感」。具體地說:在微博上關注我的人(以及我關注的人),在現實中可以是我的熟人,或者半個熟人(例如同一家公司不同部門的同事、同一個學校不同年級的校友);我們互相觀察著對方的思想、生活,有時候評判一下,有時候予以附和,更多的時候會心一笑。如果發現彼此思想差距太大,可以隨時取關或者忽略不看。在微博上,我們的關係若即若離,可近可遠,這是一種讓人很舒服的距離。此時的微博既不是「強社交」也不是「弱社交」,而是「可強可弱」「可以自我定義」的社交;它主要是基於內容和興趣,與你的現實生活也有一點關係。

在 2011 年 3 月- 2012 年 6 月的短暫時間窗口裡,我從微博上認識了很多朋友,其中大部分到現在還在交往。後來的微博再也不是那樣了,變成了明星、網紅、營銷號和大V的,社交功能喪失殆盡。微信太沉重、太貼近現實生活了;知乎從來不曾接近巔峰期的微博;豆瓣衰落的太早了;至於B站,嗯,可能是我沒有趕上它最好的時候,它從來沒給我帶來這樣的感覺。

今年 6 月,即刻APP恢復上線了,我的微信好友立即開始拼命以各種方式安利,尤其是那些來自網際網路行業的朋友。一開始,我習慣性地以為這又是商業互吹;觀察了一陣子,我覺得不是。直到三天前我才下定決心註冊了即刻,試探性地開始使用。

當天晚上 11 點,我在微信群裡感嘆:「可惜我老了。如果換了八年前的那個我,這玩意我可以玩一整夜。」很快,一大堆人表示與我有同感。

與當年的新浪微博一樣,即刻APP恰到好處地把握了「距離感」:很多人關注我,我也關注很多人,我大致知道他們是誰(其中很多都有我的微信),但並不需要特別在意。我們什麼都聊,從歷史到電影,從網際網路到投資,從無節操段子到有節操八卦……與微博相比,即刻是圍繞著「圈子」組織起來的,從而具備了更強的BBS屬性;它取消了私信功能(其實還是有一個後門),從而弱化了私人社交屬性;它的內容形式可以是短文、長文、圖片、視頻或第三方連結,上述內容我都已經發過不止一次了。總而言之,感覺非常好,非常適合我,也非常適合很多人。

有人告訴我:「所有的垂直小眾社區,在一開始都是這樣誘人的。」

還有人告訴我:「 2019 年的即刻更好玩,現在其實已經退步了。」

又有人告訴我:「即刻就像芝心披薩,第一口很好吃,吃多了會膩。」

我知道,我知道。我已經過了相信烏託邦、相信童話故事的年齡了。任何內容型或者社交型的平臺,都會隨著規模擴大、商業化屬性提升而變質。 2011 年我玩微博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什麼是「營銷號」;當時我還不知道B站,不過我相信當時的B站也非常純粹、氣氛極好。時間會改變一切:要麼長大且變質,要麼衰亡且永遠年輕。我知道,我知道。

然而,我還是無法抗拒這種其樂融融、無拘無束、沒有功利色彩的社區。有誰能抗拒呢?昨天半夜,我把一個珍藏多年的原創段子發在即刻的「我有一個腦洞」圈子;今天起來一看,有幾條頗為睿智(諷刺)的回覆,我不但不生氣,反而會心一笑。如果我把這樣的原創段子發到朋友圈,肯定會惹怒一群利益相關的朋友(這種事情真的發生過);發到微博,應該會被限流或屏蔽(因為提到了微博競爭對手的名字);發到B站,應該會沒人看見吧(一個B站普通用戶的動態有人看嗎)?

我不相信網際網路行業的未來一定是專業化、功利化、頭部集中的。因為網際網路行業的初始精神恰恰與之相反——鼓勵多元化,鼓勵不計利益,鼓勵每一個聲音被聽見。曾幾何時,網上衝浪的人都是牛仔、羅賓漢、怪盜基德,瀟灑地穿梭在異世界的暗夜之中;現在,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又一個的明星網紅、頭部大V,用越來越專業的語氣,拿捏著越來越同質化的用戶情緒。現在還有人只憑興趣愛好、不計個人利益地輸出嗎?如果還有,希望他們千萬不要放棄。從網際網路時代初期傳承至今的火種已經快要熄滅了,但絕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熄滅。

即刻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一直像現在這樣好。哪怕有一天它變質了,像我這樣的厭倦了網際網路流量遊戲、厭倦了馬太效應、只想找個地方安安靜靜吐槽、只想擁有恰到好處的「社交距離感」的人,一定會再去找一個地方。隨著技術進步和用戶群體的分化,或許有一天,網際網路巨頭的產品經理終於會認識到:不是所有平臺都需要做大、出圈、頭部化。或許到了那天,即刻這樣的平臺不需要喪失初心也能活得很好,而那些一天到晚指望出圈、指望跑馬圈地的平臺會回頭是岸、找回初心。

相關焦點

  • 「人人」歸來,如何找回曾經的帳戶和密碼?
    對於其關於帳號方面的設置也是非常好奇,親自體驗並且成文,拆解了人人APP的登錄、註冊、找回密碼等業務流程,一起來看人人APP又在其中如何召回老用戶。作為很多80後、90後的第一代社交平臺,人人網終於帶著2.4億人的情懷回來了!筆者作為人人網的忠實用戶,對此充滿期待。
  • 時隔八年,金星與昂宿星團再次相會
    時隔八年
  • 移動社交應用爆發:細分社交網絡 全新公司類型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3月28日消息,科技博客TechCrunch發表了Semil Shah的一篇關於移動社交應用的分析文章。文中總結了自去年以來移動社交應用的發展,同時還指出廣義上的移動消息應用能夠打造更小的社交網絡並幫助我們結識周圍有相似興趣愛好的新朋友,組建新的社交網絡。
  • 金喜善的女兒醜到被懷疑是「撿來的」,時隔八年再爆照卻美若天仙
    「不老女神」金喜善的女兒醜到被懷疑是「撿來的」,時隔八年,美若天仙 大家都知道韓國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家,這個國家基本可以說沒有醜女孩,因為韓國的整容技術在整個世界來說算是一流的。金喜善大家看到他女兒的照片的時候,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懷疑金喜善是整過容的,不然生出來的女兒不會一點都不像她,顏值並不高。
  • 禪與社交網絡維修藝術(完整版)
    (「就算我這個人是假的,我也不會注意到,因為我的追隨者們不是假的。」)傳統社交資本模型(Social Capital Framework)傳統觀點認為:社交網絡能夠為人們帶來實際效用(Utility)和娛樂性(Entertainment)。
  • 理解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席捲全球的,得從 StaaS 和社交資本開始
    翻譯成中文就是:就算我這個人是假的,我也不會注意到,因為我的追隨者們不是假的。社交資本模型:Social Capital Framework傳統觀點認為,社交網絡能夠為人們帶來實際效用(Utility)和娛樂性(Entertainment)。
  • 曼德拉與摩根·費裡曼 社交網絡的炫耀式悼念
    140個字的社交網絡,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隻言片語,只夠讓人表達簡單的傾向。於是,簡單的表情符號,以及能夠歸納一切含混與曖昧的「贊」,構成了大部分「網際網路用語」。  小小的蠟燭表情,看上去是一種人性的表達,但常被人用來偽裝自己的冷漠。面具之下,是否有著同樣悲天憫人的內心?如果把面具戳破,那是否也會讓人感到尷尬?
  • 時隔八年,谷歌地圖重返中國,蘋果用戶將成首批嘗鮮者
    【ALENG 博客 自媒體】1月16日早間消息,一大早,網際網路被一條有關中國的新聞刷屏了:時隔八年,谷歌地圖重返中國,不僅網頁版谷歌地圖可以正常使用,針對行動裝置的APP也將於近期推出。新浪科技說,谷歌將上線一個為中國特別定製的地圖服務,包括網頁版和移動版。
  • 回聲中社交網絡:別在虛擬網絡的泡沫中繼續停留了!
    有證據表明,由於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經常「向他人展示真實自我」,因此,線上互動可以幫助人們培養同理心,理解他人的能力,突破個人經歷的局限性。但是,湯姆布拉科斯還指出,只有在我們注意並有意使用社交媒體來培養以上能力的情況下,社交媒體才能發揮其良好作用,然而大多數人不會這樣做。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的多數內容都是由算法決定的。
  • 時隔三年,狼終於來了,就這?
    2017年開機並殺青的《狼殿下》, 終於在三年後開播了。 簡單來說,就是女主和被狼養大的男主,在八年後重逢相愛相殺的故事。
  • 把大部分人生獻給網絡 | 社交網絡10年10本書
    在《病毒》中,我想像了一群半輕信、半憤世嫉俗的人,他們大都是英國僑民,於2015年來到柏林,趕上了社交媒體營銷的第一波浪潮,並發現他們被帶入了意料之外的境遇。我所挑選出的這10本書,追蹤了過去十年間社交媒體的發展,探索了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並將其放入了更廣闊的語境中。它們共同覺知到了社交媒體巨大的活力和力量,以及它令人目眩的傷害力。
  • 進入人本社交——社交網絡的本質與發展趨勢淺談
    深入關注和了解社交領域 2年 餘。我一直在尋求社交本質的結構和規律。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文章分為一、二、三、四,一共四個部分。(一)首先的立場進入正題之前,讓我們先就以下 5 點達成一個共識吧。社交的動機是多樣的,並且變化的。
  • 丟失的記憶能否找回,這一點很關鍵
    男子失憶30年因觀看疫情新聞找到家人  丟失的記憶能否找回,這一點很關鍵  近日,因腦部受傷已經失憶30年的打工者朱家明偶然在收看疫情新聞時,忽然想起了家鄉和親人的相關信息,並在民警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親人。
  • 王元卓|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
    移動互聯高速發展,在線社交網絡成為最大的社交載體。社交網絡用戶暴增,海量數據產生,背後蘊藏的活力前所未有。成就社交網絡的內在邏輯,大數據能否作答?社交網絡有哪些你不知道的規律?本期《世紀大講堂》,王元卓帶您《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王元卓,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 實用社交網絡用語盤點
    社交網絡近些年來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社交網絡用語也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詞彙。贊、取關、轉發、加好友、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常用語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 大話降龍:降龍走遍阿啃走過的路找回阿啃,一家三口終於團聚!
    哈囉大家好,我是么兒,今天接著給大家分享漫畫大話降龍的有趣小日常,凡人降龍在天宮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呢,希望大家看漫畫能夠看得心情美美噠!大話降龍:降龍走遍阿啃走過的路找回阿啃,一家三口終於團聚!但目前碰到的狀況是因為降龍對阿啃的思念越來越少,導致阿啃現在回不來,只能降龍親自去找回來於是降龍開始走遍阿啃旅行走過的路,帶著阿啃的畫像不斷諮詢阿啃旅行中認識的朋友們跟阿啃一樣,降龍來到了原始部落,來到了三國時期,也向唐僧問了路,甚至還串場了清朝鰲拜劇場這都是阿啃的經歷,走著阿啃旅行中的走過的路,降龍對阿啃的思念就更加深,降龍也一直在學習的路上,兩人一起變得更加優秀終於降龍在一個遙遠的星球裡
  • 社交網絡中都有哪些商業機會?
    許多網站還會加入到社交網絡的開放平臺中,不僅加深了彼此的合作關係也為網站拉用戶降低了門檻。在社交網絡中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遊戲。無論是從盈利還是從用戶停留時長的角度來說,遊戲對於社交網站都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這主要得益於遊戲產品本身對於用戶就有很強的吸引力。在用戶的動態列表中,我們看到遊戲的信息通常會佔據很大的比重。
  • Facebook註冊「Facebook.我愛你」預示著什麼
    全球最大的中文域名註冊局黃道科技首個上線的個性化中文域名".我愛你"現已進入搶註期。據記者了解,在".我愛你"日升期期間,美國知名的社交網絡服務網站facebook率先搶註了"facebook.我愛你"和旗下品牌"instagram.我愛你"兩大域名。
  • 精確社交網絡被指成耍流氓工具:LBS淪為幫兇
    這是豆瓣上一個自稱「馳騁社交網絡多年,向來以智慧而非蠻力約炮」的青年自述:「在數位素未謀面或僅有一面之緣的女性輪番摧殘下,我的意志和三觀幾近被擊垮,終於在兩周前默默地刪除了陌陌。」這位青年筆下的陌陌就是大名鼎鼎的「約炮神器」。當然,亦有人天真地奢望在陌陌上能找到真愛。  除了陌陌之外,鄰居社交、附近的人以及各種籤到都是對真實的物理距離的回歸。
  • 《社交網絡》——那些影迷們不懂的網絡術語?
    首先,《社交網絡》是一部IT史詩,同時也是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的人物傳記。然而很多影評都放在了大衛林奇以及電影表現上,而忽視了主角——馬克·扎克伯格以及facebook這兩個IT名詞。所以,在IT圈裡我略懂電影,在影迷圈裡我略懂網際網路,於是就著手寫一篇「網絡」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