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那些影迷們不懂的網絡術語?

2020-12-04 一句對不起

首先,《社交網絡》是一部IT史詩,同時也是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的人物傳記。然而很多影評都放在了大衛林奇以及電影表現上,而忽視了主角——馬克·扎克伯格以及facebook這兩個IT名詞。所以,在IT圈裡我略懂電影,在影迷圈裡我略懂網際網路,於是就著手寫一篇「網絡」影評。開篇,我們領略到了馬克的黑客天賦,他入侵哈佛學生檔案資料庫,然後把所有學生的照片拿出來放到網上讓大家一一評點。這個創意首先很生活化,大學男生每天夜談的內容其中就有評點院系女生排行。而馬克的用戶體驗更為簡單,你不需要把一個女孩結構成鼻子、臉型或者罩杯,只需要把兩個姑娘對比一下,憑藉第一直接判斷更喜歡誰。這就好比,假設現在有一個孩子入侵了北京電影學院以及中戲的學生檔案庫,把所有女學生的入學照片放到網上,讓大眾評點。

然後我放兩張照片進來 讓你選擇更喜歡左邊還是右邊?(網上公布的,應該不牽扯隱私)相同的創意時光網本身也在使用,就是那個圖片打分的功能。也是每次找到兩張類似的圖片進行評分。接下來我們聊下流量異常的問題。馬克在校園網搭建的網站在凌晨4點訪問量暴增,由於佔用帶寬資源導致網絡擁擠,最後整個校園網絡癱瘓。這就是他成名的「黑客」事件。常規意義上的流量異常是受到黑客攻擊,通過傳送大量的垃圾數據包導致網絡癱瘓,而馬克做的才不是那種下三濫招數,所以他才認為自己只是侵犯了隱私權,而沒有破壞網絡。再用一個通俗的解釋就是:這就好比你上網吧下A片,網管發現流量異常,也是很快查詢到是你的機器作怪,就發了條人性通知這裡不得不說明一下,根據百度資料「就在扎克伯格創建了Facebook在線交流平臺後的4小時之內,就吸引了450名瀏覽者,在線瀏覽的照片也達到22000張。」其實4小時之內的450名瀏覽者並不算過多,而且劍鋒並發(也就是最多同時運行)估計也就幾十人吧。我記得我上大學那陣子基本上在線下音樂下片都不會出問題呢,估計哈佛質量會更好。所以這裡明顯是電影誇張了一下。

作為facebook的CFO(財務長),愛德華對於網絡盈利只是簡單的理解到了廣告這一層面。所以他才不遺餘力的去到處拉廣告。然而他的確忘記了廣告盈利的一個問題在於——當你把流量做大,自然就會有廣告。而且大部分廣告對於用戶來說都是垃圾信息,用戶會牴觸。所以馬克才不喜歡。用他的話就是,facebook是酷的,廣告不酷,所以facebook不需要廣告!這裡還是要說一下現在的facebook,或者說他遠房表親校內網或者開心網。目前的盈利主要還是廣告,但是已經變成了「酷」的廣告——植入到組件裡。還有就是開放API進行分成也是收入之一。包括最近豆瓣的右上角廣告位,由於圖片和文字做的很,很小資,所以和平臺融為一體,成為有效的,酷的廣告……這種也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應該學習的。另外說一下時光的盈利模式,據我猜測,之前的影院合作分成,如今的電影推廣費用(好像是有5W的一個合作,還有一個是十幾萬的合作),可能暫時就這些了吧。

其實,片子傳達給我的思考不僅於此,現在的網上社交網絡真的改變了我們的社交狀態嗎?我很懷疑。線下的寵兒們在線上仍然是寵兒,而不被人注意的nobody線上也不會有人注意。我的QQ和MSN上能說話的也永遠只有一個手能數得過來的人。我不知道那些好友很多的人是什麼狀態,或者在線就怕別人打擾的人什麼狀態,只是對我而言隱身這個功能毫無意義。創造了Facebook的人有上百萬的好友,可他在乎的有幾個呢?我印象當中很早social network就是一種能力的表現,學校裡面看到總有談人脈的講座,已然成為另外一種財富和功利目標。對於所有功利的目的,我總是心懷不悅或者不屑。我總覺得這個世界上除了人們都追逐的東西,我們還有更多的選擇。影片開頭就是Mark對著女友喋喋不休的說他要加入各種名流俱樂部,要認識名人,女孩對此很不屑,表面上看起來是女孩受不了他的居高臨下的姿態和書呆子氣,而我認為女孩本質上不追求他所嚮往的一切,她不屑結交名流,不屑讓自己比其他人都聰明,他們根本不是一類人。不管你是Facebook的創始人,資產多少,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而Facebook的成功本身也是迎合了大眾的想法。其實這個天才從心理上也沒什麼不同,只是他有技術手段去挖掘出人們的需求並滿足。

滿足人們的需求必然會有市場。從商業上講Facebook是巨大的成功,但我懷疑它真的改變了人們的社交現狀,也不一定消除了人們的孤獨感,線下的一切會在線上複製。這就是為什麼線上為什麼要放照片,而且為什麼湧現出一大批自拍的愛好者,想要受歡迎的心理和手段不因形式而改變。最後我在評價一欄選力薦是因為The Social Network不是拍成一部奮發向上的勵志片,或者對成功者的肯定片,而是不落俗套的挖掘了被人忽略的成功的另一面。當然這都是從電影中得出來的結論,真實的生活我們無從得知,大衛芬奇也不過是把他的視角拍出來給我們看,而我覺得這個視角還不錯。影片中的音樂運用很恰當也很嫻熟,剪輯也彰顯功力,我可以知道這不是一部只看熱鬧的娛樂片。當我平靜下來的時候卻想其實不管多麼cool,終歸也有煩惱,只是煩惱的級別不同而已。我內心還是贊同Mark的前女友,這一切算什麼呢?我不關心是不是cool,我堅持我內心想要的,而不受他人影響。也許我很阿Q,不過是安慰自己沒上Harvard而已吧。

相關焦點

  • 禪與社交網絡維修藝術(完整版)
    許多人都看不懂、不願看社交網絡和加密貨幣。1、4 不必解釋,重點解釋一下 2、3。——所有社交網絡都需要你付出一些什麼才能獲得社交資本,比如:Facebook/微信朋友圈,你需要更新好玩的狀態;Instagram,需要更新有趣的照片;Vine/抖音/快手,需要更新有意思的短視頻。
  • 實用社交網絡用語盤點
    社交網絡近些年來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社交網絡用語也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詞彙。贊、取關、轉發、加好友、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常用語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 理解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席捲全球的,得從 StaaS 和社交資本開始
    翻譯成中文就是:就算我這個人是假的,我也不會注意到,因為我的追隨者們不是假的。社交資本模型:Social Capital Framework傳統觀點認為,社交網絡能夠為人們帶來實際效用(Utility)和娛樂性(Entertainment)。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是人們進行網絡社交的重要平臺。從使用的強度進行劃分,可以把社交網絡使用行為分為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和非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在社交網絡使用程度上,過度與非過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尚無清晰的界定。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常被稱為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是一種長時間和高強度的社交網絡使用行為。莫勞(Moreau)等人認為,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會引發個體心理苦惱和生理不適。
  • 社交網絡如何影響真實的人際關係?
    社交網絡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人們對它的關注來源於社交網絡對我們生活的改造,這是每一個人都難以抗拒的,試想如果把你手機上的微信、微博、QQ等軟體卸載掉,你能堅持多久不把它們裝回來?但是,即便如此,把"社交網絡"和"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對立起來,也是不恰當的。須知,社交網絡的本質,就是真實的人際關係。一、一切從一封信開始談起社交網絡,繞不開的一個人物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他以善於進行精巧的實驗設計來直接展示人性而聞名。
  • 王元卓|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
    移動互聯高速發展,在線社交網絡成為最大的社交載體。社交網絡用戶暴增,海量數據產生,背後蘊藏的活力前所未有。成就社交網絡的內在邏輯,大數據能否作答?社交網絡有哪些你不知道的規律?本期《世紀大講堂》,王元卓帶您《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王元卓,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 回聲中社交網絡:別在虛擬網絡的泡沫中繼續停留了!
    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圖源:unsplash桑斯坦在其著作《網絡共和國「人們通常只與那些和他們在生活中風格、思想相似的人打交道,」阿羅克·瓦伊德·麥農(作家、演員、網紅,一名「跨性女」、「性別不適」的印度裔美國人)如是說,「這就導致了人們對於世界的一種短淺觀點,認為他們的個人見解就是客觀事實。」
  • First direct:認識社交網絡的11類族群
    13%的英國Facebook和14%的Twitter用戶可以歸類到社交控裡面。對於營銷人員而言跟這些社交控互動是很值得的,因為他們有大量的時間花在社交平臺上,而且他們對跟隨者有影響力。The Deniers否認者否認者是那些聲稱社會化媒體不能決定他們的生活,但卻常因為失去社交連接而焦慮的人。
  • 把大部分人生獻給網絡 | 社交網絡10年10本書
    在《病毒》中,我想像了一群半輕信、半憤世嫉俗的人,他們大都是英國僑民,於2015年來到柏林,趕上了社交媒體營銷的第一波浪潮,並發現他們被帶入了意料之外的境遇。我所挑選出的這10本書,追蹤了過去十年間社交媒體的發展,探索了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並將其放入了更廣闊的語境中。它們共同覺知到了社交媒體巨大的活力和力量,以及它令人目眩的傷害力。
  • 移動社交應用爆發:細分社交網絡 全新公司類型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3月28日消息,科技博客TechCrunch發表了Semil Shah的一篇關於移動社交應用的分析文章。文中總結了自去年以來移動社交應用的發展,同時還指出廣義上的移動消息應用能夠打造更小的社交網絡並幫助我們結識周圍有相似興趣愛好的新朋友,組建新的社交網絡。
  • 吳世忠:對社交網絡發展與治理的思考
    深入研究社交網絡在全球的發展趨勢,不失時機地優化和完善我們的政策,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強網際網路管理和網絡空間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球社交網絡發展態勢迅猛 社交網絡全球普及,亞太地區增長最快。2013年,全球社交網絡用戶數量將達到16億。美國、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主要國家普及率已超過40%。全球增長動力轉移至亞太地區。
  • 精確社交網絡被指成耍流氓工具:LBS淪為幫兇
    後Facebook時代的社交網絡不再盲目追求多和全,而是將人群通過地理、興趣等劃分成精確的小組,社交的目的變得更為明確,攝影控一起去採風,吃貨們就得一塊大吃,這樣的改變也說明我們多麼害怕寂寞,科幻小說中那些不需要真實接觸的未來在目前看來很難實現,鍵盤和網線其實只是大多數人想擁有真實接觸的有利工具,而已。
  • 曼德拉與摩根·費裡曼 社交網絡的炫耀式悼念
    那些跟風的人獻上了自己心不在焉的零星掌聲,以及虛情假意的鮮花,但他們並不是真的悼念誰,而只是希望在「曼德拉」這個話題下面,有自己的一言半語。曼德拉的作用,對於他們而言,就好像那些旅遊的人拍照時,需要證明自己到此一遊的風景與雕像,顯示自己到過不同地方的佐證。  以前技術不如現在發達,交流通常要靠書信。也可能因為長夜漫漫,沒有碎片信息過多打擾,前人寫的書信總是很長,包含著一天的見聞,對某件事的看法等等。沒有電話,相隔千裡,他們仍然是知心好友。
  • 社交網絡中都有哪些商業機會?
    品牌帳號與用戶關係的建立,一方面依託於線下用戶的轉化,商品的消費者也會在線上跟品牌搭建起一種關係,這是用戶對品牌的一種認同感;另一方面品牌在線上知名度的擴充也有利於用戶的熟知從而給品牌帶來實際的銷量,總體而言,品牌在社交網絡中的推廣是非常有益處的。說到品牌商們的推廣方式,本質上對用戶的吸引點還是在於內容。
  • 聽不懂的00後「黑話」盛行 是為「精準社交」?
    你不懂的「黑話」:00後社交「通行證」  「基操勿6皆坐」「流淚了zqsg」「我害怕ssfd……」  以一句話外加幾個英文字母形式的彈幕在視頻網站中漸有異軍突起之勢,短短的一句彈幕甚至可以贏得上百個點讚。
  • 網絡評論藍皮書:社交平臺網絡評論更受喜愛
    新冠肺炎社交媒體「信息疫情」治理引起高度關注 藍皮書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一個真正的社交媒體「信息疫情」,社交媒體評論信息沉浸傳播,凸顯公眾疫情心理壓力,「信息疫情」治理引起高度關注。 社交網絡型平臺的網絡評論更受用戶喜愛 藍皮書項目組構建了傳播效果評價體系,並將網絡評論的平臺劃分為單向傳播型網絡平臺、社交網絡型網絡平臺、內容生產型網絡平臺和功能實現型網絡平臺等。通過對調研樣本進行數據分析得知,網絡評論在以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間、豆瓣等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型網絡平臺的認知得分為3.77分,得分最高。
  • 梅特卡夫定律:社交網絡的滾雪球效應
    用公式表示,如果網絡中總人數是n,網絡價值是n×n=n。當然,其實這個平方只是一個相對比例的關係,並非是絕對的數值。而這條定律背後表述的就是,網絡的用戶越多,網絡的價值越大,當一個網絡的用戶超過一定的閾值的時候,這個網絡的用戶就會出現指數性的增長,而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這個社交關係鏈所構成的關係網絡會反而將用戶牢牢的鎖定在這個社交網絡當中。
  • 網絡"黑話"你明白意思嗎? 00後靠它提高社交效率
    原標題:00後靠說「黑話」提高社交效率   「你連dbq都不知道,xswl!」 和幾個好朋友在微信群裡聊天時,沙莎對一名不懂「dbq」的男生說。「dbq」是「對不起」的拼音首字母縮寫,同理,xswl表示「笑死我了」。
  • 科研社交網絡與眾包平臺研究報告
    而寶潔正是利用眾包平臺,創建開放式創新網絡的先鋒和榜樣。這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一個公司要持續發展,必須實現整體創新,開放式創新不能完全替代企業內部的創新。除了技術的創新、商業模式、組織管理的創新同樣不可或缺。這也從一個側面對開放式科研眾包平臺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叫什麼不重要,做什麼才重要。早期的科研社交與眾包平臺誕生時,還沒有現在的社交網絡行業。
  • 社交圈子150人剛剛好?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二、社交網絡中的信息交流效率使得網絡並非越大越好對於上述問題的回答,一種可能的方向是,並非是人類的大腦決定了人類能夠維持的社交網絡只能是150人,而是如果一個人經營的社交網絡人數超過了150人,那麼就會阻礙信息的順暢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