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direct:認識社交網絡的11類族群

2020-12-05 199IT

過去幾個月, first direct對1,500名Facebook和Twitter用戶進行了研究,以了解社會化媒體用戶族群的不同特徵。他們得出結論社會化媒體用戶大抵有11類,了解這11類人群可以更好地幫助品牌構建社群關係,為他們定製化更好的社會化媒體內容。

下面是這幾類用戶:

The Ultras社交控

對於這些社交控而言,社會化媒體的樂趣無處不在,是生活常態。

他們每天在上面花費超過2個小時,查看更新次數幾十次。13%的英國Facebook和14%的Twitter用戶可以歸類到社交控裡面。

對於營銷人員而言跟這些社交控互動是很值得的,因為他們有大量的時間花在社交平臺上,而且他們對跟隨者有影響力。

The Deniers否認者

否認者是那些聲稱社會化媒體不能決定他們的生活,但卻常因為失去社交連接而焦慮的人。有趣的是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這兩類人群分別佔到20%和17%。

對於營銷者而言,這些人群反映的是社會化媒體的真正價值。衛報2012年5月的報導稱Twitter英國用戶已經突破1千萬大關。如此高的比例意味著有多達170萬的這些人會不時登錄社交網絡。

The Dippers蜻蜓點水者

『Dippers』 are much harder for marketers to engage with. They are the people who occasionally check their profiles and can go weeks without posting an update. They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ignore brand messages on social therefore traditional marketing methods may be a better way to reach them.

蜻蜓點水者是營銷者們最難觸及的人群,他們是那些不時看看頁面,然後幾個星期不更新的人。他們更容易忽視品牌信息,因此傳統媒體也許是觸及他們的好方法。

這些人可能是社會化媒體上人數最眾的群體,Twitter40%的人群屬於這類。如果營銷者能夠影響到這些人群,那簡直就是如山峽大壩開閘,意味著巨大的人群洶湧而來。

The Virgins菜鳥

如果daily mail沒錯,那麼英國有一半的人在Facebook上,那麼還有一半就屬於社會化媒體的新手。這些菜鳥們會對新的狀態更新,app感到困惑,導航估計也困難。

營銷者應該設法幫助這些人群發現自己的身份,通過特別的興趣定向他們,可以將這些菜鳥們轉變為品牌忠實用戶,並最終將他們變成社交控。如果改變不當,他們就會變成蜻蜓點水人。

The Lurkers潛伏者

社會化媒體的另一面是這些默默無聲的潛伏者,這些坐著看熱鬧的人。

這些人對營銷者造成的困惑是他們的存在感和相關度。將近45%的Facebook用戶和39%的Twitter用戶有沉默的傾向,這可真是問題。

The Peacocks孔雀族

孔雀是流行,驕傲和想獲得知名度的人,11%的Twitter用戶表示擁有更多的粉絲比朋友重要,這些人就是這類人群。

孔雀族並不意味著有影響,但他們是重要的,他們對於自我推銷的渴望可能被遇見到。

The Ranters立場鮮明者

很多人會變得立場鮮明,他們會很觀點化,並且不懼大聲說出他們的觀點。11%的Facebook用戶和17%的Twitter用戶表示社會化網絡可以讓他們發表他們平時不會發表的觀點。

The Ghosts幽靈

有些人選擇匿名,他們使用假名,他們喜歡跟陌生人交談卻不願告知他們的真實個人信息。有趣的是15%的Twitter用戶表示安全是他們不使用真名的原因,而Facebook為6%。

The Informers線人

這些爆料者想成為第一個告知重大事件的人,他們經常關注新聞更新以分享最爆炸性的新聞。

這些人可能是極具影響的力的,因為他們通過發出靠譜的消息獲得了信任。營銷者可以試著發現這些人,因為定位這些人群並利用他們傳播品牌信息可能很有幫助。20%的Twitter用戶和22%的Facebook表示他們希望跟粉絲分享連結。

The Approval-seekers渴望互動族

這些人想要人們贊或轉發他們的帖子,他們會將這視為自己是否流行的指標。在發表帖子後,他們會焦慮地等待人們跟他互動。

9%的Twitter用戶和14%的Facebook用戶表示轉發和贊對他們很重要。跟這些人互動是搞定他的好方法,品牌的一個贊或轉發會被視為對他們的肯定,將會建立情感連結。

In conclusion結論

了解這些不同類型的用戶可以幫助品牌更好理解如何更好與用戶互動。在社交語境中,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特定的社交場景,一些用戶跟其他用戶的不同之處。

 

via:http://www.datatmt.com/archives/39978.html

相關焦點

  • 網絡評論藍皮書:社交平臺網絡評論更受喜愛
    新冠肺炎社交媒體「信息疫情」治理引起高度關注 藍皮書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一個真正的社交媒體「信息疫情」,社交媒體評論信息沉浸傳播,凸顯公眾疫情心理壓力,「信息疫情」治理引起高度關注。 社交網絡型平臺的網絡評論更受用戶喜愛 藍皮書項目組構建了傳播效果評價體系,並將網絡評論的平臺劃分為單向傳播型網絡平臺、社交網絡型網絡平臺、內容生產型網絡平臺和功能實現型網絡平臺等。通過對調研樣本進行數據分析得知,網絡評論在以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間、豆瓣等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型網絡平臺的認知得分為3.77分,得分最高。
  • 用英文也能玩轉社交媒體:實用網絡用語盤點
    [摘要]社交網絡近些年來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社交網絡用語也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詞彙。贊、取關、轉發、加好友、朋友圈……社交網絡近些年來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社交網絡用語也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詞彙。贊、取關、轉發、加好友、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常用語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 實用社交網絡用語盤點
    社交網絡近些年來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社交網絡用語也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詞彙。贊、取關、轉發、加好友、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常用語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 人類逃不過鄧巴數字 社交網絡也一樣?
    在鄧巴做研究的那個年代,社交網絡尚未誕生,他希望找到一個辦法衡量人們的社交關係。鄧巴感興趣的不僅僅是研究對象認識多少人,他還想知道每個人真正在乎多少人。他認為,探尋這種情感紐帶的最佳方式就是研究聖誕卡。畢竟送卡片是種投資:你必須知道郵寄地址,去買卡,得寫上幾句、買郵票、然後寄出去。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為無足輕重的人這樣費心費力。
  • 社交網絡用語的英文表達進入了我們的日常對話
    近些年「social media 社交媒體」在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此同時衍生的社交網絡用語也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對話。當中很多用語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呢?  你每天早上睡醒後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機嗎?你每天都會使用社交網絡關注親朋好友的近況嗎?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這些問題,在認知、情感、行為、社交等多個方面給遷移者帶來「休克」(Zhou,2008)。如此的文化休克,對人的身心健康、工作表現、學業成績、自尊以及主觀幸福感都帶來危害(Liebkind,2001)。(二)文化涵化策略為應對文化休克的處境,遷移者們發展出了不同的應對策略。
  • 英語六級口語考試真題:社交網絡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六級真題>六級口語真題>正文英語六級口語考試真題:社交網絡 2020-11-22 14:37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移動社交應用爆發:細分社交網絡 全新公司類型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3月28日消息,科技博客TechCrunch發表了Semil Shah的一篇關於移動社交應用的分析文章。文中總結了自去年以來移動社交應用的發展,同時還指出廣義上的移動消息應用能夠打造更小的社交網絡並幫助我們結識周圍有相似興趣愛好的新朋友,組建新的社交網絡。
  • 進入人本社交——社交網絡的本質與發展趨勢淺談
    我們將主要談論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社交應用。不過多關注論壇時期,SNS 時期和 IM 時代早期的社交。下面把社交這個命題的展開,我們一起來試著對移動網際網路社交應用的本質和發展進行探究和展望。社交網絡的本質移動網際網路使社交網絡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約炮神器,拍照神器,興趣小組,各種內容分享;社交應用目前分門別類,花樣別出。
  • 研究:社交網絡用戶分四類 你是哪一種?
    研究:社交網絡用戶分四類 你是哪一種?/作者:環球時報整合編輯:花爺責任編輯:zhouxianghua 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6日報導,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臉書用戶分為四類人群該研究小組表示,這四類人分別是:搞關係的人、街頭公告員、自拍者和櫥窗購物者。   搞關係的人將臉書平臺作為和家人朋友真實生活的延伸。
  • 王元卓|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
    移動互聯高速發展,在線社交網絡成為最大的社交載體。社交網絡用戶暴增,海量數據產生,背後蘊藏的活力前所未有。成就社交網絡的內在邏輯,大數據能否作答?社交網絡有哪些你不知道的規律?本期《世紀大講堂》,王元卓帶您《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王元卓,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 社交網絡如何影響真實的人際關係?
    社交網絡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人們對它的關注來源於社交網絡對我們生活的改造,這是每一個人都難以抗拒的,試想如果把你手機上的微信、微博、QQ等軟體卸載掉,你能堅持多久不把它們裝回來?但是,即便如此,把"社交網絡"和"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對立起來,也是不恰當的。須知,社交網絡的本質,就是真實的人際關係。一、一切從一封信開始談起社交網絡,繞不開的一個人物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他以善於進行精巧的實驗設計來直接展示人性而聞名。
  • 精確社交網絡被指成耍流氓工具:LBS淪為幫兇
    人數上限2人,親密社交  當前最主流的社交網絡形式有兩種,一是基於關係圖譜的Facebook,二是基於興趣圖譜的T w itter,當然,在越來越多元化的社交方式需求下,無論是基於關係還是興趣圖譜的圈子都已無法滿足更精細和個性化的需求,人們普遍陷入了認識的人越來越多,親密的圈子越來越小的困惑中,於是,基於移動私密社交的Path和情侶專屬社交應用Pair應運而生。
  •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and cancer-associated VTE: good ...
    Epidemiology of first and recurr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Thromb Haemost. 2017;117(1):57-65.
  • PLoS Comput Biol:繪製癌症社交網絡或為開發新型靶向療法提供思路
    2015年12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刊登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的研究論文中,英國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計算機模型,其可以幫助分析癌症的「社交網絡」來鑑別出治療癌症的新途徑
  • 禪與社交網絡維修藝術(完整版)
    社交網絡與 ICO(Social Networks as ICO’s)為什麼說一個新的社交網絡和 ICO 很像?每個社交網絡都會發布一種新的社交資本。你必須出示工作證明(POW)才能獲得 token。隨著時間推移,每個社交網絡上挖 token 將變得越來越難。
  • 社交類產品的分析和思考
    眾所周知,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社交。常見的社交類產品包括: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微信、提供知識社交平臺的知乎、全民直播視頻社交的映客,以及從約附近的人,到視頻直播的陌陌,等等。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在做社交類產品分析時,習慣性分析它們的產品策略、功能框架、視覺語言,等方面。
  • 吳世忠:對社交網絡發展與治理的思考
    深入研究社交網絡在全球的發展趨勢,不失時機地優化和完善我們的政策,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強網際網路管理和網絡空間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球社交網絡發展態勢迅猛 社交網絡全球普及,亞太地區增長最快。2013年,全球社交網絡用戶數量將達到16億。美國、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主要國家普及率已超過40%。全球增長動力轉移至亞太地區。
  • 重新認識水下熟悉而神秘的高智商族群吧
    重新認識水下熟悉而神秘的高智商族群。你會發現:原來魚的記憶不止7秒!思想:隱藏實力的高智商與靈長類的較量目前,人類公認靈長目動物是動物界高等的類群,它們有超強的記憶能力與學習能力,能與人溝通,有些類人猿還是解謎高手。現在讓靈長類動物與魚類「切磋」一下,會是什麼結果?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美國是社交媒體的發源地,隨著其國內各社交網絡用戶量的激增與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力的突顯,社交媒體開始全方位地改變美國的政治生態。當前川普政府錯誤利用社交媒體操縱公眾輿論傾向,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對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中國殷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