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評論藍皮書:社交平臺網絡評論更受喜愛

2021-01-07 人民網

編者按:2020年12月24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了《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評論工作局發起,多所高校及媒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參與編寫。全書立體化、多角度呈現了2019-2020年網絡評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為網絡評論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全景參考。人民網傳媒頻道特此編發藍皮書的部分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新冠肺炎社交媒體「信息疫情」治理引起高度關注

藍皮書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一個真正的社交媒體「信息疫情」,社交媒體評論信息沉浸傳播,凸顯公眾疫情心理壓力,「信息疫情」治理引起高度關注。根據國家信息中心與南京大學於2020年1月20日至2月13日聯合開展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認知與信息傳播調研」,90%的公眾都對疫情相關信息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其中47%的公眾每天關注疫情信息,43%的公眾每時每刻都在關注疫情信息。

信息過載和沉浸式的信息瀏覽對公眾心理造成一定影響,51%的公眾心理稍有緊張感,25%的公眾比較緊張,10%的公眾很焦慮。

疫情背景下的網絡信息傳播,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2020年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了會議,會議後針對「信息疫情」的治理力度顯著加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調查數據顯示,防疫科普知識有著高關注度和高轉發率,說明針對疫情的健康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到位,公眾在自我關注的同時還將信息進行二次傳播,提升了全社會科學防疫的效果。

社交網絡型平臺的網絡評論更受用戶喜愛

藍皮書項目組構建了傳播效果評價體系,並將網絡評論的平臺劃分為單向傳播型網絡平臺、社交網絡型網絡平臺、內容生產型網絡平臺和功能實現型網絡平臺等。通過對調研樣本進行數據分析得知,網絡評論在以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間、豆瓣等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型網絡平臺的認知得分為3.77分,得分最高。

網絡評論在以新浪、網易、搜狐、騰訊等為代表的單向傳播型網絡平臺的可信度得分最高,為3.68分;網絡評論在以百度貼吧、天涯社區等為代表的內容生產型網絡平臺的可信度得分為3.59分,得分最低。

網絡評論在以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間、豆瓣等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型網絡平臺的喜愛度最高,得分為3.95分;網絡評論在以百度貼吧、天涯社區等為代表的內容生產型網絡平臺的喜愛度得分為3.81分,排名第二;網絡評論在以新浪、網易、搜狐、騰訊等為代表的單向傳播型網絡平臺的得分為3.78分,排名第三;網絡評論在以彈幕評論類網站、聚合類新聞平臺等為代表的其他網絡平臺和以淘寶網、京東、大眾點評網等為代表的功能實現型網絡平臺得分均為3.75分,得分最低。

我國主流媒體對外網絡評論呈現三個特點

藍皮書指出,我國主流媒體對外網絡評論呈現評論主題重大、政論題材為主、輿論導向鮮明三個特點。

對外網絡評論以國外媒體和受眾為主要目標對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的立場和態度,也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部分。因此,我國主流媒體高度重視對外網絡評論的建設與創新,China Daily自2017年開始,優化對外核心報導機制,並報網同步發布了系列重大主題對外網絡評論;人民日報海外版品牌時事評論專欄「望海樓」在國內外影響巨大,成為主流媒體在對外網絡評論領域開設專欄的重要代表。除此之外,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國際在線、中國青年網等網站近年來皆重視對外網絡評論陣地的建設,為更好地傳遞中國觀點、讓國外受眾更好地了解中國做出了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在精準把握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諸多重要的觀點,施行了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策。對國家政策做出正確的解讀,有助於避免國際輿論場上的惡意曲解和抹黑。我國主流媒體對外網絡評論在正面闡釋國家政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提升了外國受眾對中國方案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主流媒體對外網絡評論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我國政府對一些國際政治問題的態度。針對一些國際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摩擦,主流媒體及時跟進,通過對外網絡評論表達本國立場和觀點,辯駁或反擊對立言論,有助於形成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國際輿論格局。

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的形象也越來越多地呈現在國外受眾面前,如何讓國外受眾更全面、真實地了解中國是我國對外傳播要解決的重要命題。在西方媒體對我國的關注和報導增加的同時,一些帶有誤解和偏見的報導和評論也隨之出現,若任由其發展,極易形成對我國發展不利的國際輿論。在複雜的國際輿論形勢下,主流媒體對外網絡評論作為中國觀點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承擔著影響、引導國際輿論的重要任務。

六大網絡評論用戶族群畫像特徵鮮明

藍皮書以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分析為主,建立了包含自我實現型、休閒娛樂型、工作生活型、潮流理財型、個性表現型和責任意識型六個維度的網絡評論用戶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測量模型。

「自我實現型」族群經常在網上發表能夠展現自己知識經驗與分析能力的評論,做事有計劃並期望得到成就;中高段收入水平;本科;男性超五成;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傾向性高。

「休閒娛樂型」族群喜歡使用社交平臺並發表評論,經常觀看網絡電視、電影、動漫、綜藝等影視節目並發表彈幕,關注遊戲、影音、賽事報導等主題內容並發表評論;中高段收入水平;本科;男性佔六成;商業、服務業人員和20-29歲傾向性高。

「工作生活型」族群經常瀏覽使用淘寶網、京東、大眾點評網等功能實現型平臺並發表評論,經常與好友在網絡上以評論的形式互動;中低收入水平;高中/中專/職高;男性超五成;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和50-59歲傾向性高。

「潮流理財型」族群經常隨意在網絡上發表評論,更關注時尚、潮流等內容並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評論,重視金錢並期待被視為領導者;中高段收入水平;本科;男性超六成;商業、服務業人員和40-49歲傾向性高。

「個性表現型」族群喜歡在網上追求時髦、新奇的事物並發表評論,經常使用表情包和網絡流行語,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觀點,發洩生活中的不滿;中低收入水平;專科/高職;女性佔六成;商業、服務業人員和10-19歲傾向性高。

「責任意識型」族群重視家庭,經常關注社會事件類新聞的內容並發表評論,經常為了維護網絡評論區的環境而發表評論;中高段收入水平;本科;男性佔比近六成;軍人和60歲以上傾向性高。

(責編:宋心蕊、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在京發布
    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董璐)24日,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評論工作局發起的《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北京發布。據介紹,藍皮書立體化、多角度呈現了2019—2020年網絡評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為網絡評論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全景參考。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4億,相當於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9.32億,佔網民比例達到99.2%。及時研判網絡評論傳播規律,提高網絡評論引導效果,促進網絡評論深度融合發展,積極發揮網絡評論助力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作用,意義重大。
  • 網絡評論藍皮書:我國網絡評論用戶畫像的五個維度特徵
    2018年11月30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評論工作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了《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18)》。
  • 《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發布
    2020年12月24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了《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2020年初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我們不僅面臨新冠肺炎疫情,也面臨社交媒體的「信息疫情」。
  • 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的策略研究
    」乃至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效果提供參考思路。 關鍵詞:輿論引導 觀點頻道 策略研究 詞頻分析 個案分析 引 言 作為媒體的旗幟和靈魂,評論歷來是引導輿論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之一。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建設一流新型媒體,必須把評論作為履行職責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構築新高地,增強引導力。主流網絡媒體更應主動承擔媒體責任,以評論為抓手,積極引領主流輿論和社會思潮。
  • 傳媒藍皮書|網絡音樂產業日趨成熟 流媒體與廣播媒體差異化競爭
    在音樂付費時代,歌手、平臺、用戶三者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網絡音樂傳播凸顯社交化網絡音樂平臺鼓勵年輕用戶參與互動,將社交屬性滲透到音樂分享過程,滿足年輕用戶社交需求,提高用戶的黏性和活躍度。另一方面,平臺通過利益激勵,鼓舞眾多音樂愛好者參與音樂創作,通過民歌、戲曲、同人歌曲等音樂形式,鼓勵創作者搭建自己的音樂社群,維護粉絲群體,給小眾化的音樂人和樂迷提供網絡社交空間。
  • 社交網絡數據:美國日全食比2017超級碗更受追捧
    8月23日,國外媒體報導,根據社交媒體巨頭的數據,星期一,有超過6600萬人在Facebook上發表了對美國超級日全食的評論。
  • 科研社交網絡與眾包平臺研究報告
    在社交網絡的叢林中,科研社交與眾包平臺就像一塊遠離喧囂的寶地,聚集著來自全球的科研人員,交流學術成果、協作科學研究,並共同與市場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繫。資本實驗室通過對該平臺4種領域、11家企業的研究,探索這些平臺的運行模式、進化歷史、融資過程以及未來趨勢。相對來說,科研社交與眾包平臺的發展更需要有一顆平常心、更需要平衡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所以,本項研究還有一個重要意義,那就是讓我們進一步明確: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商業模式同樣來不得半點虛假。
  • 探究網絡評論中的二元對立框架與形象塑造
    [ 溫世君.擁抱「網際網路+」的基礎是用戶思維——受眾角色的重構與媒體轉型[J]電視技術.2015,39(16)]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受者與傳者的角色逐漸融合,用戶得以依託自媒體平臺進行信息發布,對公共事件進行點評。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吞評論挑撥是什麼意思?
    網絡流行語科普 吞評論挑撥是什麼意思?時間:2020-12-14 18:50   來源:禮儀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吞評論挑撥是什麼意思?吞評論挑撥: 吞評論簡直太挑撥兩人關係了,評論了別人等回復,一直沒等到,但又看到對方回復別人,不敢確定是不是被吞評論的原因,怕問了兩人都尷尬,真的毀了好多人的衝浪生活。   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吞評論挑撥是什麼意思?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是人們進行網絡社交的重要平臺。如今,社交網絡不僅是青少年社會交往的重要平臺,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就業模式,已經成為他們職業選擇、生產交易的重要平臺。  社交網絡使用的分類和理論解釋  根據前人的研究,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將社交網絡使用行為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 田中良和:專注於打造移動社交網絡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GREE.Inc.是日本著名的社交網絡服務公司,在日本年輕人中享有很高的人氣,其在全球擁有上億用戶。田中良和(Yoshikazu Tanaka)是該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2010年,33歲的他被評為35歲以下「亞洲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
  • 實用社交網絡用語盤點
    社交網絡近些年來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社交網絡用語也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詞彙。贊、取關、轉發、加好友、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常用語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 禪與社交網絡維修藝術(完整版)
    這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存在於對社交資本的研究中,一個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幫助人們積累社交資本的,又是如何平衡這個過程中用戶之間的博弈的?更坦白地說,社交產品應該如何有意或無意地利用「人類的本質是尋求地位的猴子」這一事實?
  • 回聲中社交網絡:別在虛擬網絡的泡沫中繼續停留了!
    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圖源:unsplash桑斯坦在其著作《網絡共和國有證據表明,由於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經常「向他人展示真實自我」,因此,線上互動可以幫助人們培養同理心,理解他人的能力,突破個人經歷的局限性。但是,湯姆布拉科斯還指出,只有在我們注意並有意使用社交媒體來培養以上能力的情況下,社交媒體才能發揮其良好作用,然而大多數人不會這樣做。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的多數內容都是由算法決定的。
  • 社交網絡分析:中國SNS的三個價值維度(組圖)
    人們通過這些社交網站或平臺進行撰寫、分享、評價、討論、互動和溝通。在社交網絡中,意見表達、見解交流、經驗分享和觀點溝通最為常見。  可以說,社交網絡在網際網路的汪洋中如魚得水,其傳播信息之快、範圍覆蓋之廣、分享率之大,無不令人驚嘆。社交網絡已成為人們使用網際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製造了人們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
  • 霍金教授成微博"大V" 中文網絡社交平臺"走出去"
    此次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現身,體現出他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喜愛和關注。   其實,不僅僅是霍金,近年來世界各國的政界、娛樂界、體育界等各領域名人,都越來越熱衷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開通帳號,向中國粉絲們展現自己的形象。這也給中國的社交媒體走向世界、走向更大的發展平臺提出了新要求。
  • 移動社交應用爆發:細分社交網絡 全新公司類型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3月28日消息,科技博客TechCrunch發表了Semil Shah的一篇關於移動社交應用的分析文章。文中總結了自去年以來移動社交應用的發展,同時還指出廣義上的移動消息應用能夠打造更小的社交網絡並幫助我們結識周圍有相似興趣愛好的新朋友,組建新的社交網絡。
  • 社交網絡中常用的西語縮寫
    關於ch為什麼會用x代替,目前網絡上有種解釋:在加泰隆尼亞語(catalán)和巴斯克語(vasco)中,有些單詞的x的發音是//,所以這兩個地區的年輕人就開始在網絡上使用x代替ch,這種縮寫方法也就被廣泛傳播至整個西班牙。有知道這種改寫方法其他來歷的小夥伴可以在評論裡告訴小西哦。除了ch之外,x也會代替por。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選後的分析文章顯示:一方面,由於社交媒體上的公眾意見往往通過轉發、評論等公開的方式表達出來,隨著選戰的深入,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新聞聲明最快速的發布平臺,總統候選人無論面對正面報導還是危機事件都選擇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作出回應[8];另一方面,近半數美國人通過社交媒體獲取資訊,有44%的美國人坦言他們會從社交媒體上獲得一些不同於主流媒體的總統競選信息,年齡在18-29歲的美國年輕人中有2/3的人將社交媒體認定為最主要的信息接收工具
  • 王元卓|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
    而更關鍵的是,它在三周內就募集到了四千多萬美元的善款,是之前不用社交網絡的時候20多倍。截止到2014年的8月份,募集的善款的總數已經超過了1個億。所以我們說社交網絡對信息傳播的放大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在今天社交網絡的爆發式增長,讓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都遠超以往的量級,除此之外,社交網絡還催生了大量的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