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秒為單位的生命旅行

2021-01-20 中歐跨文化作家

以秒為單位的生命旅行

作者:毛靜


「鐘錶是世界上最無聊的發明,日常生活,1小時以下的時間,何必那麼精確。」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一秒鐘對人有什麼意義?」

長時間的停頓……

 

「難道,是心跳的時間?」

 

我忍不住去尋找自己的心跳。他笑了。

 

「真的,是一次心跳的時間?」

 

「是的,正常情況下,人一次心跳的時間大約是一秒鐘。」

 

「那我和你的、和所有人的心跳頻率,都是一樣的?那我憑藉自己的心跳,就可以知道一秒鐘、一分鐘?」


 

他又笑著點頭。

 

我忍不住去摸摸他脖子上的脈搏,真的與我的幾乎同步。原來日常生活中,一秒鐘也這麼有意義。


我們以秒脈動生命,我們和別人的差別,可以小到用秒來計算,如果心跳的聲音可以聽見,那麼就會聽到,全人類的生命頻率,幾乎同步。


這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發現,因為之前,我是非常藐視細小時間單位的,認為一天應該粗粗劃分為白天、黑夜,白天劃分為上午、中午和下午,如果不知道小時以下的單位,人類生活會非常輕鬆簡單。雖然現在依然不喜歡將日常時間如此精確劃分,但是對細小時間單位的尊重,卻由此大大提高。

 

  我望向窗外,體會這種時間觀所帶來的變化。

 

我在體會到自己和別人的心跳以後,體會到了我所在星球的運動。



不是我感受到了他的移動,而是我終於認同了,他真的在運動的事實。

 

他環繞著太陽,用大約一年的時間,完成一次環日旅行,同時日日夜夜,完成自身的旋轉,他像一艘巨大的生命方舟,承載芸芸眾生、螻蟻草芥,規律地出航、返航,我感受不到他在動,因為他太大而我太小,就像在地中海豪華郵輪上,我也絲毫沒有感覺到海上波浪和船的移動,我以為它根本不動,然而一夜安眠後,清晨已經到達新的港口,區別只是在於,我們所在的星球,即使與別的船隻相撞,也要無休無止地航行,永不靠岸。

 

於是所有的不安全感、無所歸處,不是因為你在故鄉,或者他鄉,而是因為與生俱來,你一直在旅行卻不自知,如果你可以躺在地上望向夜空,就會發現,宇宙深深,星河燦燦,自己就像躺在一口井底,那種深度,要以光年甚至以上單位來計,作為大約一秒鐘心跳一次的你,何以自知?



大哉乾坤,浩瀚雲河,是這座星球帶我們經過的景觀,日升月落、冬去春來,捏花微笑、葉落傷悲,是旅行中帶給人的感知。

 

於是所有名聲、戰爭,都變成虛妄和誤解,面對蒼穹,眾生平等。如果你從此看到太陽在頭頂移動,可以體會到是自己在動,是我們的星球承載你一起移動,如果你能想像,自己已被賜予機會,身在一艘豪華巨輪上,在宇宙星河中蕩漾漫步,你是否會心存感恩?甚至當你得知,不光是一次免費旅行的機會,還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小世界,你是否會激動萬分?或者如果你曾經相信自己是受盡磨難,被拋棄於此,那可否將其視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修行?你是否至少可以放下一切,獲得內心的平靜?

 

生命一場,一場旅途,所有的相遇,都帶有奇蹟,所有的離別,都留下傷痕,你和別的人,擁有相同心跳,只是不同足跡。縱觀整個文明社會進程,哪怕有人自以為改變了歷史,其實何曾改變宇宙規律;孜孜不倦地改造自己的生存壞境,卻又因出現偏差而懺悔反省;汙染了空氣,又要再努力淨化,以免自取滅亡;你爭我奪、爾虞我詐,最後發現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呼吸、同命運,庸庸著、碌碌著,自悲喜。



科學上無盡地探索,精神世界中,你和我,卻始終生而為蒼茫天際的過客,現實世界裡,沒有人不需要繼續這趟旅程的費用,也少有人不想提升艙位,住進更加舒適的房間,但是並不應該以此為由,歪解生命的含義,因為很多人不是敗給生存問題,而是敗給被貪慾的吞噬和對意義的追尋,可知身後薄名,何足掛齒,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許從事各行各業,也許身價各有高低,但是人格可以相同高貴,如果浪費時間,去詆毀輕視別人,自恃清高,或者盲目低頭工作,卻不知生而何謂,財富如何支配,豈不是應該慚愧、豈不是應該痛悔?


因為,你是你祖先的後人,你也是你後人的祖先。祖先將一次旅行的船票給予你,你也將這船票繼續傳給後人。你不比你的祖先渺小,你也不比你的後人偉大。

 

爬上一座小山坡,秋日漸涼,樹葉顏色一天與一天不同,白天是亮黃,到晚上變成深黃。

 

總有一天,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全部落下。又會有一天,還是在渾然不覺中,突然抽出新芽。




張靜媛,筆名:毛靜,中歐跨文化作家協會會員。畢業於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德國的圖賓根大學,曾任旅遊網、奢侈品雜誌網站中德編輯、德國某出版社助理和亞洲部公關,現任德國某大學外語學院講師,擁有獨立的語言文化工作室,建立網站suyanstudio.com,主要從事外語教學和翻譯、跨文化培訓和出版代理,三年內已為不同領域累積翻譯數百萬字,包括《奧林匹亞之夢》《吉爾伽美什》等書籍。創辦公眾號「德國文藝青年」。

相關焦點

  • 以秒為單位
    寫科技論文,經常會使用「某某某物理量的測量以YYY為單位」,比如「時間測量以秒為單位」。
  • 時間單位——秒的演進
    2018年世界計量日活動的主題是「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為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今年的主題,我們將陸續請相關專家撰文,對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單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熱力學溫度「開爾文」、電流單位「安培」、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和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的演進進行解讀。
  • 天文學長度單位中最古老,最標準的距離單位——秒差距
    提到星體與星體的距離,我們通常都用「光年」這個單位來描述,可宇宙那麼浩瀚,只用光年來描述距離簡直太抽象了,其實宇宙中常用的距離單位並不是只有光年。光年只是讓人們更好的理解「遙遠」的含義,因為光都要走一年的路程,這在人的腦海裡是可以想像的非常遠,可實際數據上通常使用「天文單位」和「秒差距」兩個單位來描述詳細距離。
  • 關於時間單位——秒,你知道多少?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輕鬆獲取最新、最in的計量資訊…… 時間單位——秒,最初是根據地球自轉一周,即太陽日的1/
  • 「千克」「安培」「米」「秒」等計量單位重新定義
    「千克」「安培」「米」「秒」等計量單位重新定義 新定義的國際計量單位5月20日起正式使用 對日常生活沒有影響,將為科研插上翅膀 華聲在線5月20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奉永成) 5月20日是第20
  • 秒懂三千問|去火星上旅行,需要帶些什麼?
    秒懂三千問|去火星上旅行,需要帶些什麼? hi,小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秒懂星球的文學分享節目: 【秒懂三千問】 我是宇宙第一英俊博學的、你們的朋友: 秒懂超人~
  • 0.2秒,最後一位蘇聯公民,他實現了理論上的時空旅行
    時間旅行是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情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現實中,真的有一個人實現了理論意義上的「穿越」。 謝爾蓋·康斯坦丁諾維奇·克裡卡列夫是世界旅行記錄的持有者,他穿越了整整0.2秒。
  • 以秒為單位看時間,亦是媒體人的職業習慣
    以秒為單位看待時間,亦是超哥作為媒體人以來形成的職業習慣。剛入行第二年,超哥錄製一檔音樂節目。廣告結束,即將進節目,結果超哥因操作不當,不小心把節目的整個模板全部刪光了。沒有稿子,直播卡頓,將會造成一場直播事故。
  • 米、千克、秒……這些基本單位是怎麼來的?
    1999年,第二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把每年的5月20日確定為「世界計量日」。在國際單位制中,有7個嚴格定義的基本單位:長度(米)、質量(千克)、時間(秒)、電流(安培)、熱力學溫度(開爾文)、物質的量(摩爾)和發光強度(坎德拉)。那麼這些基本單位是怎麼定義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1.
  • 科學家測量出史上最短時間單位:247仄秒 1秒對它來說像是億萬年
    原標題:科學家測量出史上最短時間單位:247仄秒,1秒對它來說像是億萬年   最近科學家已經測量出了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單位:一個光粒子穿過一個氫分子所需要的時間。
  • 科學家測量出史上最短時間單位:247仄秒,1秒對它來說像是億萬年
    科學家測量出史上最短時間單位:247仄秒,1秒對它來說像是億萬年  olivia chan • 2020-10-19 12:02:52 來源:前瞻網 E2718G0
  • 一角秒很小,天文學家卻用它發明了最大的長度單位,比光年大幾倍
    那麼光年就是最大的天文長度單位了嗎,不是的,在天文學中還有一個長度單位比光年還大,它就是秒差距了。一看到這個「秒」字,可能有的朋友會認為是一種微小的時間單位,但其實這個「秒」字和時間單位中的秒是沒有關係的,而是和角度中的「秒」(角秒)有關係,利用秒差距測量恆星的方法原理是建立在三角視差的基礎上的,可能很多朋友都注意到過這樣的現象,當我們在空曠的地方行走的時候,會發現與自己遠近不同的物體會出現移位,距離越近移位越大,越遠移得越少,那麼這樣來看的話就出現了位差
  • 科幻經典|時間旅行,改變生命的齒輪
    該書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權威的時間旅行故事集。劉慈欣說,「科幻小說是最好的時間機器,它能帶你到達各個宇宙的各個時間節點。」該書由世界知名的文選編輯範德米爾夫婦主編,匯集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穿梭於未來與過去的文學旅程。(「我為時間旅行者舉辦了一場派對,不過直到派對結束後我才寄出請柬。我在那裡坐了很長時間,但沒有一個人來。」
  • 在比「秒」還小的單位裡,光可以走多遠?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微信公眾號 10-18秒裡,光可以走多遠? 阿秒是一個非常小的時間單位,1阿秒等於10-18秒。為了理解起來更直觀一些,我們引入光的概念。光的傳播速度約為每秒鐘30萬千米,它穿越地球至月球36萬千米的距離需要1.2秒,從北京到上海的1000千米它僅需3.3毫秒,穿越我們頭髮絲60微米直徑需要200飛秒,如果距離再小一些,光穿越水分子直徑0.3納米的時間即為10-18秒,也即1阿秒。
  • 三年級數學上冊:《時、秒、分》的單位換算+習題,可下載!
    2.我們學過的時間單位有(  )、(  )、(  )。計量很短的時間時,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  )。3.秒針走一小格是(  )秒,走一圈是(  )秒,也就是(  )分。分針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圈是(  )分,也就是(  )時。4.秒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經過的時間是(  )。5.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 星際旅行究竟有多困難?科學家說出答案,讓人難以接受
    星際旅行真的如此簡單嗎?其實答案並沒有那麼樂觀,甚至讓人有些絕望。阻礙人類星際旅行的首要因素就是距離。相信許多人不知道,除了光年這個天文單位以外,其實還有「A.U.」這個天文單位,它取自太陽到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即1A.U.代表1.5億千米。
  • 光速為什麼被限制為30萬公裡/秒,而不是10萬或100萬,或無限?
    通過測量可知,光速為30萬公裡/秒。自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之後,人們認識到,雖然光速不是無限快,但這個速度卻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任何物體和信息的傳播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那麼,光速為什麼會被限制為30萬公裡/秒,而不是10萬公裡/秒或者100萬公裡/秒?為什麼光速剛好就是速度極限呢?
  • 天文單位,光年,秒差距,我們最遠只航行了30個天文單位
    窗口寬度有寬有窄,寬的以小時計,甚至以天計算;窄的只有幾十秒鐘,甚至為零。  其實,對運載火箭本身來說,沒有太嚴格的發射窗口限制,什麼時間發射都可以。不過,在進行運載火箭發射試驗時,一般都選在傍晚或黎明前來發射。
  • 一秒鐘裡包含的這種時間單位數量,要比宇宙誕生以來的秒數還多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般認為秒就是最小的時間單位了,我們在一呼一吸之間所用的時間通常都有好幾秒。而在體育比賽中,比如百米賽跑所用的時間精確到1%秒,另外還有毫秒、微秒、飛秒、納秒等,一般在微觀物理學上才會用到,毫秒是千分之一秒,微秒是百萬分之一秒、納秒是十億分之一秒,飛秒則是一千萬億秒。
  • 旅行讓我身心愉悅
    從小就渴望旅行。從記事到現在,旅行是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次旅行都給我向上的動力,帶給我不一樣的驚喜。和家人一起旅行享受情親。不論是孩提時代父母姐姐哥哥帶著我們旅行,還是工作後我們大家庭或者小家成員陪著父母或幾家人一起旅行,或者是女兒帶著我們旅行,每到一地,家人一起品嘗當地美食,一起瀏覽當地美景,一起聊天說笑,都讓人感到輕鬆自在,心情愉悅,也更加感到情親和陪伴彌足珍貴,期待下一次和家人一起旅行,也激發你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同事朋友一起旅行增進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