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微米空間分辨同步IR + Raman光譜成像分析 PLA/PHA生物微塑料...

2020-11-23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來源於石油中的塑料產品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性能優異,用途廣泛且相對便宜,但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塑料垃圾在環境中累積問題的擔憂,迫使我們儘快採取行動探索替代傳統塑料的新型材料。生物塑料, 如聚乳酸(PLA)和聚羥基烷酸酯(PHA)等均來源於天然資源(如糖,植物油等),它們在適當條件下可發生生物降解,因此其製成的產品即使不小心洩漏到環境中,也不會像傳統塑料一樣長期殘留在土壤和水道中,而是終回歸自然,安全而又環保。

  雖然典型的PLA和PHA在分子層面上基本不混溶,但得益於其優異的相容性,它們可以以不同比例形成複合材料,創造出許多性質迥異的功能材料。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兩種材料在微觀上的相互作用,美國德拉瓦大學Isao Noda教授課題組與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公司合作,利用基於光學光熱紅外技術(O-PTIR)的新一代非接觸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mIRage(圖1)對PLA和PHA的複合薄片進行紅外拉曼同步成像分析,探究這兩種材料結合的方式和內在機理

圖1. 非接觸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mIRage結構示意圖

  光學光熱紅外技術(O-PTIR)是一種新興的光譜分析技術,可以提供幾百納米尺度上高空間分辨的振動光譜,且遠低於傳統紅外顯微鏡的衍射極限(~10-20 μm)。在O-PTIR光譜學中,高頻率調製下的強紅外光束源,如量子級聯雷射器(QCL),用於照射樣品。當紅外光束波數與樣品分子振動頻率相匹配時,紅外光被吸收,能量被轉化為熱。當被激發的分子回到基態時,溫度會以光源調製的頻率發生波動,從而引發相應的體積變化(光聲效應)和折射率變化(光熱效應)。這些信號可被具有遠低於傳統紅外源空間衍射極限的高度聚焦的可見雷射束所探測,同時在同一位置上伴隨O-PTIR信號產生一個拉曼散射信號,從而實現真正的同時紅外吸收和拉曼散射測量,並具有亞微米級的空間解析度。

  O-PTIR作為一種新型的光譜技術,具有傳統FTIR顯微鏡不可比擬的優點,並克服了許多限制。首先,O-PTIR可以提供空間解析度約為500 nm的紅外譜圖,遠遠超過了典型的紅外衍射極限空間解析度,且不依賴於入射紅外波長。更重要的是,它能夠以反射/非接觸(遠場)工作模式簡單快速的生成高質量的類似於FTIR的譜圖,從而避免了製備樣本薄切片的必要,且光譜與商用FTIR資料庫搜索完全兼容和可譯。另外,即使樣品中包含易產生螢光幹擾的組分(壓制拉曼信號或造成其飽和),O-PTIR的可調製信號收集特性也確保它完全不受任何螢光的影響。IR和Raman在O-PTIR方法的結合下,可以充分利用這兩種互補性技術的優勢,實現同步的紅外吸收和拉曼散射測量,並相互印證。

  該工作中,作者首先對這PHA和PLA的結合面進行了固定波數下的紅外成像(圖2)。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在約330 nm的範圍內(空氣/PHA界面)1725 cm-1處的紅外信號出現了急劇的下降,而在PHA/PLA界面處幾微米範圍內1760 cm-1處的變化較為平緩,且無清晰的邊界,表明PHA和PLA可能有某種程度的分子混合。由於使用O-PTIR技術,不存在困擾傳統紅外成像設備的米氏散射效應,因此能夠確定這一模糊的邊界是來自於兩種材料間的相互滲透而非光學偽影。

圖2. 使用O-PTIR技術實現PLA和PHA在固定波數下的紅外成像。(A)紅外成像圖(紅色1725 cm-1為PHA;綠色1760 cm-1為PLA);(B)A圖中黑色線性區域PHA/PLA紅外吸收強度分布對比

  為了進一步研究PHA/PLA界面處的化學成分變化,作者對這大概2 μm左右交界面的紅外圖譜進行了間隔200 nm的線性紅外掃描分析(圖3)。從羰基(C=O)伸縮振動區和指紋區(圖3 A和B)的線性掃描紅外譜圖可以清晰的區分PHA(1720和1740 cm-1)和PLA分子(1750-1760 cm-1)。區別於理想的簡單二元系統(不互溶或無分子相互作用),PHA/PLA薄片羰基伸縮振動紅外疊加圖譜(圖3 C)並不存在一個明顯的等吸收點,反映了在界面區域存在著複雜的組分變化及兩種以上不同物種的分布。

圖3. PHA/PLA界面區域每200 nm間隔的羰基伸縮振動區域(A)和指紋圖譜區域 (B) 以及羰基區域伸縮振動的疊合O-PTIR圖譜(C)

  為獲取更詳細的界面處PHA/PLA組分的空間分布規律,同步和異步二維相關光譜(2D-COS,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被用來分析羰基拉伸區域採集到的紅外譜圖(圖4A和4B),並以等高線的圖形式展現,詳細的分析方法可以參考相關信息(Combined Use of KnowItAll and 2D-C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UCcD3irVtE)。結果顯示,在主要為PHA的混合界面區域同時觀測到來源於PLA的1760 cm-1紅峰外,表明部分PLA滲透到PHA層,且與PHA層的其餘部分相比,界面附近的PHA結晶度明顯降低。在對指紋圖譜區域進行2D PHA/PLA相關光譜同步和異步對比時,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可參照發表文章,在此不再顯示), 即PLA向PHA滲透,且PHA的晶型有所改變。另外,作者還通過O-PTIR技術對該區域進行了同步紅外和拉曼分析(圖4C),兩者選擇性和靈敏度不同卻可以很好的互補,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發現的可靠性。結果證實,即使是表面上不混相的PHA和PLA聚合物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子混合,這種混合可能發生在界面只有幾百納米的空間水平上,很好的解釋了這兩種生物塑料之間的高度相容性。

  圖4.  PHA/PLA羰基伸縮振動區域二維同步(A)和異步(B)相關光譜(2D-COS)分析以及交界區域同步O-PTIR紅外和拉曼光譜分析(左為紅外,右為拉曼)。

  

參考文獻:

  [1]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ighly spatially resolved simultaneous IR and Raman spectral imaging of bioplastics composite using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oscopy,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DOI: 10.1016/j.molstruc.2020.128045.

相關焦點

  • 成果速遞 | 亞微米空間分辨同步IR + Raman光譜成像分析 PLA/PHA...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兩種材料在微觀上的相互作用,美國德拉瓦大學Isao Noda教授課題組與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公司合作,利用基於光學光熱紅外技術(O-PTIR)的新一代非接觸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mIRage(圖1)對PLA和PHA的複合薄片進行紅外拉曼同步成像分析,探究這兩種材料結合的方式和內在機理。
  • 亞微米紅外新技術受到BTV關注,再聚焦微塑料監測核心難題!
    Quantum Design中國表面光譜部門銷售總監韓鐵柱博士在公司應用實驗室向記者詳細的做了介紹:「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克服了傳統紅外光譜儀空間解析度受限於紅外光波長的問題,將解析度從原來的10-20微米提升到了0.5微米。
  • 微塑料研究最前沿丨微塑料監測遇難題,我們該何去何從?
    其中,紅外光譜及Raman光譜分析,由於具有無破壞性、低樣品量測試、高通量篩選以及所獲取的結構信息互補等特點,成為檢測和鑑別微塑料的主要分析技術;而在實際操作中上述技術僅可對幾微米顆粒物進行檢測(FT-IR為10~20μm、Raman 最低僅為1 μm),使微塑料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 ...6月9日《微塑料追蹤鑑定新技術——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
    目前微塑料檢測是使用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或拉曼光譜對樣本的種類和組成進行鑑定,需要進行複雜樣本處理,如浮選,多級過濾等,並且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技術,空間解析度比較有限,極限的分辨也僅能達到幾個微米,且光譜準確性容易受到彈性光散射所產生的米氏散射效應的影響,使得全面檢測和鑑定微塑料的種類和成分結構信息變得十分困難。
  • QD中國北京實驗室引進美國PSC非接觸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
    ., 前身Anasys)非接觸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 mIRage。無需接觸式的ATR部件及AFM探針技術,即可實現亞微米空間分辨的紅外光譜和成像分析;  2.  非接觸的反射測量模式,提供媲美透射模式的IR譜圖質量和標準的譜圖資料庫,大大簡化了樣品製備和圖譜分析過程,並支持厚樣品和液體樣品的測試。
  • 科學家藉助全新非接觸式亞微米紅外光譜,首次成功直觀揭示神經元中...
    (A) 美國PSC公司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測量系統mIRage實物圖;(B)亞微米紅外成像示意圖:神經元樹突的AFM形貌圖,其中神經元直接在CaF2基底下生長。  因為上述的巨大技術優勢和突破,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測量系統mIRage在生物學領域技術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潛力,可應用於諸如細胞學研究(蛋白質、磷脂結構分析,紅細胞、巨噬細胞成像等),臨床致病菌/病原微生物鑑定,癌症診斷(細胞/組織),牙科/骨病變/眼科檢測,生物大分子損傷,生物組織識別,以及生物藥物檢測,法醫學等。
  • 前沿科技 | 全新亞微米紅外&拉曼同步測量關鍵技術助力多層薄膜...
    非接觸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 紅外和拉曼光譜的光束路徑示意圖。由於非接觸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與傳統FTIR光譜具有極好的相關性,因此可以使用現有的光譜資料庫搜索每個光譜。對紅外光譜的分析對照可以清楚地識別出不同的聚合物層,聚乙烯和聚丙烯,以及嵌入的環氧樹脂。
  • PSC發布mIRage超高空間分辨紅外成像光譜儀新品
    超高空間分辨紅外成像光譜儀空間解析度的紅外光譜和成像採集系統mIRage。基於獨家專利的光熱誘導共振(PTIR)技術,mIRage產品突破了傳統紅外的光學衍射極限,其空間解析度高達500 nm,可以幫助科研人員更全面地了解亞微米尺度下樣品表面微小區域的化學信息。
  • 科學家通過非接觸式亞微米紅外拉曼同步成像技術研究高內相乳液...
    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研發的光學光熱紅外(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表面成像新技術可適用於液體環境測試,為探索polyHIPE的窗口形成機理提供了機會。
  • 技術線上論壇 | 6月9日《微塑料追蹤鑑定新技術——非接觸式亞微米...
    目前微塑料檢測是使用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或拉曼光譜對樣本的種類和組成進行鑑定,需要進行複雜樣本處理,如浮選,多級過濾等,並且普通傅立葉紅外光譜技術,空間解析度比較有限,極限的分辨也僅能達到幾個微米,且光譜準確性容易受到彈性光散射所產生的米氏散射效應的影響,使得全面檢測和鑑定微塑料的種類和成分結構信息變得十分困難。
  • 熱點資訊 | QD中國獨家引進美國PSC公司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
    mIRage O-PTIR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光譜儀是由美國PSC (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 前身Anasys公司) 最新發布的一款應用廣泛的亞微米級空間解析度
  • ...亞微米顯微紅外光譜及成像技術助力病理學及化學研究》網絡介紹會
    [報告簡介]  傳統的分析方法,如FTIR, SERS, 電子/螢光顯微鏡技術等,由於空間解析度有限,且光譜準確性受到彈性光散射所產生的米氏散射效應(Mie scattering effects)的影響,使得直接在亞微米尺度上研究生物和材料樣品的化學結構信息變得十分困難。
  • 非接觸式亞微米O-PTIR光譜成像技術強...
    紅外光譜對於有機物的變化十分敏感,在有效探知電池材料的分布變化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近期,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公司研發推出的新一代的非接觸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mIRage在此研究中脫穎而出,該技術採用雷射探針,能夠對樣品的表面實行非接觸式光熱紅外探測,具備亞微米的空間解析度並且無邊緣散射問題。
  • 塑料微粒的雷射直接紅外(IR)光譜的快速化學分析
    傳統的檢測方法花費時間比較長,同時你還需要至少成為一名小小的光譜專家,才能對其進行鑑定、表徵和定量自各種樣品來源(瓶裝水、海水、工業廢物流)的塑料微粒,如今,配備量子級聯雷射器進行雷射直接紅外(IR)成像,就可以進行塑料微粒分析,快速簡便。1.塑料微粒,微不足道卻在改變世界,正所謂顆粒雖小,影響卻甚大。
  • 從兩句話淺述分子光譜技術的應用進展
    2019年3月19日,媒體報導,國際非營利性新聞機構Orb Media和紐約州立大學弗裡多尼亞分校的科學家對11個知名品牌的259瓶瓶裝水進行了測試,發現幾乎所有的瓶裝水中都含有塑料微粒。  上述微塑料的研究尺寸大都在20微米以上,因為受光衍射所限,傳統的傅立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的空間解析度在10微米左右。
  • 塑料微粒的雷射直接紅外(IR)光譜的快速化學分析
    傳統的檢測方法花費時間比較長,同時你還需要至少成為一名小小的光譜專家,才能對其進行鑑定、表徵和定量自各種樣品來源(瓶裝水、海水、工業廢物流)的塑料微粒,如今,配備量子級聯雷射器進行雷射直接紅外(IR)成像,就可以進行塑料微粒分析,快速簡便。
  • 網絡講座邀請|Quantum Design中國邀請您參加《全新一代亞微米顯微...
    [報告簡介]  傳統的分析方法,如FTIR, SERS, 電子/螢光顯微鏡技術等,由於空間解析度有限,且光譜準確性受到彈性光散射所產生的米氏散射效應(Mie scatteringeffects)的影響,使得直接在亞微米尺度上研究生物和材料樣品的化學結構信息變得十分困難。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光學成像將進入亞納米時代
    上圖所示為亞納米解析度的單分子光致發光成像實驗裝置示意圖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的Dong Zhenchao教授和Hou Jianguo教授將光致發光成像的空間解析度從8nm提高到~8埃米。
  • 元素檢測界的「全能偵探」|雷射共焦LIBS顯微成像系統
    圖2 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技術在地質探測、材料檢測和生物醫學中的應用(圖片來自網絡)從單點分析到空間分辨化學成像,LIBS技術取得了重大成功。為提高LIBS成像的空間解析度,研究人員開發了包括微雷射誘導擊穿光譜、飛秒雷射誘導擊穿光譜和近場增強原子發射光譜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