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是星系的核心,行星和其他天體是星系的組成部分,兩者組合在一起,才能稱得上是星系。可觀測宇宙內的星系以萬億為單位,光是銀河系中的星系,就有幾千億個,全宇宙的星係數量可想而知。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科學家們探索的課題之一。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約,我們現在研究的對象只能是太陽系。
在50億年前,原始太陽星雲終於孕育出了恆星,恆星的出現,為星系的成形奠定基礎。又過了5億年左右,行星也出現了。它們的體積比不過太陽,引力也是,所以就被太陽的引力捕獲了,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至此,太陽系正式形成。
恆星有引力,行星也有,它們的引力足以吸引到眾多小型天體和宇宙塵埃。一般來說,原始星雲物質在形成恆星和行星後,剩下來的物質會成為星系的組成部分。這些物質有的匯聚在一起,有的遭遇了系外天體撞擊而毀滅。太陽系形成的初期,宇宙環境並不穩定,遭遇外來天體撞擊是常有的事。科學家推算,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就是一顆行星在遭遇撞擊後形成的。
撞擊它的對象,不排除是同體積大的行星。幸運的是,地球沒有遭遇太多的撞擊,不然也沒有生命誕生了。而另外兩顆「地球」就沒那麼好運了,它們擁有的「地球」身份,直接被剝奪了。沒錯,在太陽系誕生的初期,也就是45億年前,是有三顆「地球」的,其他兩顆現在的名字是金星和火星。
為何說它們也是地球?
科學家研究了它們早期的環境,發現它們和地球一樣都擁有水源和大氣層,也許在很久以前,火星和金星上都有生命存活。火星上分布著眾多溝壑,有明顯的水流衝刷痕跡,金星的情況也差不多。而且它們都處於宜居帶裡,廣義上的宜居帶就是小行星帶的內側,外側的行星就不屬於宜居帶了。
宜居帶裡的星球,可以說都有成為「地球」的潛力。水星是例外,它距離太陽太近了,恐怖的高溫滅殺了一切生命跡象。
為何它們會變成現在這樣?
現在的火星,就和地球上的無人區一樣,荒涼至極。金星比它還惡劣,地表溫度常年超過400度,大氣層完全被二氧化碳之類的溫室氣體佔據。生命誕生離不開水資源,火星和金星上面沒有探測到有水源,有的科學家猜測火星的地下有河流。不過對於金星,科學家已經不抱希望了。
水源的丟失還和磁場有關,火星原本是有磁場的,將河流「吸附」在表面。後來火星遭遇了一場意外,可能是小行星撞擊,也可能是地質活動加劇。總之這次意外把它的磁場打破了,磁場的消失,水源就沒辦法吸附了,逐漸飄散到了太空中。每當太陽活動劇烈時,水源溢出的程度也隨之變大。水源日復一日的流失,火星就成了現在的模樣。
金星的情況比火星複雜,大致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自身原因,一個是受太陽的影響。金星的地表遍布火山,數量超百萬。科學家推算,在某個地質活動劇烈的時期,金星地表上的火山長時間噴發,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汙染了大氣層,溫室效應顯著。全球性的氣溫升高,地表上的水源全部蒸發,金星就這樣成了煉獄星球。
而且金星距離太陽的位置較近,太陽活動爆發時,它和水星是最先遭殃的。所以金星變成如今的煉獄星球不奇怪,火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