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植保的精準導航——基於RTK技術的地理信息採集 | 雷鋒網公開課

2020-11-24 雷鋒網

雷鋒網新智造按:植保作業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掉高升高或者飛不直的現象,不管那種現象都會造成重噴或漏噴現象,很難做到所謂的精準作業,目前飛控高度測量主要以氣壓計為主(氣壓計受環境影響很大),即使有些飛控採用氣壓計和雷達,超聲波或雷射的融合技術,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定高誤差,由於衛星軌道誤差,電離層,對流層對GPS定位影響很大,GPS定位精度也無法滿足精準作業的要求,而引入RTK(Real - time kinematic,載波相位差分技術)可以使飛行誤差控制在釐米級範圍內,則大大提高了飛行質量。

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是精準農業的基礎。本期雷鋒網硬創公開課邀請到極飛地理負責人遊春成,為我們詳細講解什麼是RTK技術,為什麼要在農業植保中使用 RTK 技術以及RTK 技術如何在農田勘測、無人機飛行中運用。以下為嘉賓分享內容實錄。相對視頻文中做了刪減,完整內容可觀看視頻。關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旗下微信公眾號「新智造」,回復「PPT」可獲取嘉賓完整PPT。

大家好,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叫遊春成,湖南人,在地理行業從業17年,從2001年開始一直做地理信息,在國內兩家上市公司待過,曾供職於國內測繪領域著名上市企業中海達,任技術總監多年。我之前也做過其他項目,2012年,給百度街景做了一個360度的項目,後面還做了智慧城市。

站在農田裡,我一直想怎麼把高科技應用到農田裡,2016年,我加入極飛,組建了極飛地理團隊。我們在地理信息上有一些積累,在極飛這裡,我們在思考怎麼讓地理信息技術為農田勘測、無人機飛行和農村導航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信息,讓高精度地理信息在農村創造更多的價值。2016年我們帶領團隊為超過15萬架次的植保無人機提供RTK精準導航服務;推出了XGeomatics™ C2000全自主智能測繪無人機。

什麼是RTK?(叫獸版)

我準備了兩種解釋方法,第一種專業一點,我稱為「叫獸版」。我們都知道GPS的接收原理,載波信號通過衛星傳遞,通過時間差到了接收端,這個過程至少會與4顆衛星通訊。也就是說,你的接收模塊至少會接到4顆衛星的信號,然後計算距離、取平均值、確定位置,這樣你就會大致知道你所在的坐標、高度,得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但是,由於大氣層的影響,如電離層、對流層等種種,非常複雜。所以在使用民用級GPS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誤差比較大,比如你要上立交橋,它會問你要去橋上還是橋下;去農村,沒有路的時候,你會發現導航的坐標和你的實際位置差別是比較大的。

RTK技術是什麼?它運用一些相似性的原理來消除誤差,也就是說,它的載波信號,通過一個已知坐標進行觀測,把RTCM數字和相鄰的進行解算,所以它有一個「地面基站」的概念。

什麼是RTK?(吃瓜群眾版)

下面是簡單版,我們同樣先來了解下GPS的工作原理,以及到底是什麼引起了誤差,即誰讓GPS跑偏了?

1. 大氣層影響

大氣層中的電離層和對流層對電磁波的折射效應,使得GPS 信號的傳播速度發生變化,從而讓GPS 信號產生延遲。

2. 衛星星曆誤差

由於衛星運行中受到複雜的外力作用,而地面控制站和接收終端無法測定和掌握其規律,從而無法消除產生的誤差。這裡面,其實它的星曆的固定軌跡也有一定的公差。

3. 衛星鐘差

指GPS 衛星時鐘與GPS標準時間的差別。衛星上使用銫原子鐘,所以兩者的時間也許不同步,就像你的手錶跟你家客廳掛鐘的時間不同步一樣。

4. 多路徑效應。

多路徑效應可能大家聽得比較多了,GPS信號也有可能是在不同障礙物間反射後才被接收到,由此產生誤差。

這些因素疊加之後,它會變得很複雜,使得GPS在民用級別都是5-10米的誤差,在農村,可能是幾十米的誤差,甚至更多。那怎麼把誤差消除呢?這就是RTK技術(RTK,Real-time Kinematic,載波相位差分)。

RTK不是新技術,它在傳統測繪行業已經用了10幾年,已經很成熟了。它的定位精度能到釐米級,甚至在傳統的橋梁測繪領域,精度可以達到毫米級。它的原理主要是進行聯合解算,由衛星和參考的地面站,再加上移動採集數據,進行共同修正差分,所以RTK就代表了實時差分技術。

那什麼是「差分」? 差分就是把GPS 的誤差想方設法分離出去。具體做法是,在已知位置的參考點上裝上基準站——參考點通常使用國家的基準點,它是一個釐米級甚至毫米級的位置點——通過RTCM數據就能知道它的定位。也就是說,這個基準站會說明兩件事:告訴我所在的精準位置在哪裡;我接到數據時的精準時間。然後把這個數據發送給想要獲取高精度定位信息的移動站,後者就可以通過它獲取的這個信息,修正或消除:大氣層鐘的傳播誤差、衛星星曆誤差和衛星鐘差,把精準度做到釐米級。

當然,這個基站不能離你的移動站太遠,參考位置是80公裡以內,但是由於每個地方不一樣,所在區域的地形不一樣,如山地、丘陵等(實際距離還要是視情況而定)。在新疆,70公裡的距離,也能達到釐米級的精準度,而在湖北、河南,可能就要距離40到50公裡。

極飛怎麼用RTK技術?

極飛在哪裡使用了RTK技術?一個是在傳統的移動基站、手持測繪器和固定基站上,一個是在P20無人機上。我們的固定基站會架到一個已知點上,在田間作業時,移動基站就可以固定基站連接,獲取到一個絕對坐標,這個坐標會給到P20無人機或手持測繪器使用。

2014—2016年間,我們都在用這種傳統的方式來測繪農田。先拿著測繪的杆子,根據田邊的不同的形狀進行打點,獲取一個釐米級的田邊塊,飛機根據這個邊塊和站務生成航線,所以P20才能做到自動飛行,大大降低了人為的誤差和勞動強度,甚至晚上也可以作業,大大提高了植保效率。

隨著RTK技術的增強及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上的應用,RTK的應用一定是農業的未來,它代表的是對農業的精細化管理。只有RTK技術才能保證自動化機械按照精準的航線,精確施藥、耕地、收割等,所以我們非常期待在北鬥的應用更加深化。北鬥正在加速發展,到2020年將基本覆蓋全球,現在,它在東南亞已經很好用了。

原來我們用GPS手飛無人機的時候,經常把農田打成了足球場,為什麼說是足球場?你看下面的圖片,有一塊是綠色的,有一塊已經被打成黃黃的了,這就說明有的地方打到了,有些地方沒打到,還有的地方打多了,這就是噴藥遇到的最大問題:噴灑不均勻、重噴、漏噴,使得效果很不好,所以現在很多地方手飛無人機遭到了農戶的牴觸,他們會認為無人機不如傳統的背著噴霧器去灑藥。

怎樣樣讓效果好?首先要保證飛行精準,在這個前提下噴得均勻,效果就非常棒了。

第二個應用,精準不僅是讓機械自動化更精準,同時可以對農田的信息化進行一個精細管理。過去,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地大約是多少,10畝、50畝。但是,五十幾畝,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兩個數字是不知道的。因為目前農戶關注的主要是產量,所以在用藥時,一般會多打一點,保證害蟲被殺死。

如果我們精準地知道地有多大,它的配藥、施肥、用藥才能得到控制,這樣才能讓土地和農作物健康地成長。

另外,過去拖拉機在農田作業的時候,還有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作業完成不知道該收多少錢,農戶說20畝,那就是20畝,存在很大的計量問題。

過去,我們使用RTK技術,是圍著田塊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對於一般人來說,一天能夠走300-500畝已經很不錯了,我們的小夥子最高的時候能走到2000多畝。在洪湖,水有時會沒到胸口;在水田,走完會渾身泥土。他們在用這樣的方式實現精準的時候,我們就在想,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能不能有更高效的方式來做測繪工作。

所以在3月20日,我們推出了一個測繪無人機極飛地理 XGeomatics C2000 ,它可以全自動地測繪,幫助大家解決地有多大、多精準的問題。為什麼叫C2000?因為C代表測繪,2000就是飛一次可以測繪2000畝,就是這麼簡單直接。

解決「找不到路」

RTK技術還可用於農田導航。我們在城市都是用高德導航、百度導航,但是,在農村怎樣導航?這需要兩種數據:一是路網數據,二是農田的基準坐標數據,這就需要RTK的技術支持。

利用RTK的技術,可以把路網數據搞得很清楚。在農田導航中,比如你要去某個田塊,使用RTK技術可以精準地把你帶過去。當然,導航還離不開移動端的支持,在鎮上,你可以使用高德導航,當你去到田邊的時候,就可以使用我們的導航技術。

數據服務,改變農業本質

農村的改變,需要基本的數據化,數據服務才是改變農業的本質。有了RTK的技術,基於RTK的無人機測繪,無人機植保加上雲計算,能夠構成高精準的農田基本數據,這樣,不僅可以做到農田歸屬,精細化管理才是它更重要的應用。

以精準的地理信息為核心,大家能對農田的所屬,以及用藥、施肥或者是播種、收割的時候才會比較精準。為什麼要把RTK技術放到傳統的機械裡來?第一個,就是為了讓農業機械走直,使每一粒種子播種得都非常均勻,每一次灑藥的時候利用率也能最大,收割的時候不會浪費。如果播種的時候彎彎曲曲,就會影響植保、收割。去年我們在新疆就遇到這樣的事情,新疆的棉花是機械化收割,但是每次收完後還會有10%的棉花在地裡,仍然需要人工去撿起來。這首先是因為前面機械播種的時候,種的不好,其次是對機械的控制不精準。

第二個,對高精準數據的應用,可以提高對農田的科學管理。未來,數據加上遙感,我們就能知道蟲害是不是快到了,這樣就能把現在事後做的事情提前到事情來做。比如在蟲卵期,我們就可以提前殺掉害蟲,更加節省用藥。

農業的發展是以機器代替人工,以更智能的機器代替傳統的機器,而更智能的機器需要精準數據做支撐,比如,未來你向作業隊說出你的精準位置,收割機、施藥作業隊就可以上門服務,你只要支付費用就可以了。

所以,RTK技術不只是應用在飛機上,傳統的耕、種、管、收都可以應用。例如,土地的利用率怎麼達到最大化?到底是種兩年,還是三年?現在基本是3年一輪種,有時候這片土地已經更適合小麥了,但農戶是不知道的,他可能今年還在種玉米。原來我們都是靠天吃飯,今年種什麼,怎麼種,用什麼肥料,都是根據經驗,如果我們能利用數位化,告訴他這塊土地適合種什麼,到底是缺氮,還是缺鉀,用藥的時候就會非常精準。現在沒有這種技術是怎麼辦的?農戶看到玉米黃黃的,就多補一點肥,補多少?不知道。

我們說要控制食品,其實就要在種植階段控制,讓它的生長符合規律,能夠用最小的施藥來控制蟲害。當然,純綠色更好,不過這還需要我們用生態的方法來改變。

RTK技術是一個很成熟的技術,可以幫助到農業精細化管理、精細化播種、精細化施肥,這樣的話,農業的收益才能最大化。我們還發現,對產量的預測、農資的歷史消費數據還比較缺失,也就是說,農戶是很缺少金融的支持的,收割前的耕地、播種、施肥,所有的錢都要自己付。農民想承包1000畝的土地,每畝可能要投入500-800元,一共就需要80萬元,這對農戶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能不能倒過來,耕種的時候有金融支持,收割的時候再以果實來償還?這樣,他就能儘快把規模擴大。

所以我們覺得未來的農業一定是精準化、數據化為核心,這樣,整個農業的智能化、智慧化就很快到來了。

現在,農村基本上都以小孩、老人,以及照顧小孩的婦女為主,農田裡年輕人越來越少,所以農村裡需要科學技術,來讓年輕人覺得從事農業生產能掙錢,還能過得很體面。比如用無人機可以在農村掙8萬塊錢,在城市也是掙8萬,他就願意回到農村來,因為能夠照顧自己的父母、小孩,生活質量還不降低。

所以我們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了解、利用RTK技術,有更多的機械把農戶從繁重的勞動中釋放出來,為我們的食品安全、農作物做一些貢獻。

新智造Q1:如何解決多路徑效應?

遊: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讓地面基站分布更密集,有更多共同的路徑的衛星信號源,這樣可以減少或者消除誤差。一般來說,在農業,大部分障礙來源於防風林,還有一些杆塔、信號塔、供電房等等。這種情況,採用就近架設移動基站的方式來解決,採用雙路徑來保障信號的到達,其中雙路徑是電臺和無線網絡。

新智造Q2:RTK擺站後再調高調低基站會怎樣影響數據? 

遊:看來這位朋友已經在應用RTK了。調高調低有影響的,主要影響是高程數據,如果高度跟實際差別大,可能導致無法固定解。我建議兩種方式:第一種:調整之後再獲取一次靜態,第二種:採用增高杆,增高杆是固定的,直接在原來的值上增加這個杆的值。

新智造Q3:RTK技術對基站的依賴大嗎?如果當地基站數量少,RTK技術能多大程度上提高飛行精度?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遊:RTK技術對基站的依賴大嗎? 可以說很依賴。目前無線網絡情況穩定性還是有一定局限性,在農村,很多地方沒有網絡信號,甚至打電話都很困難,這個時候沒有移動基站,無人機難以獲取差分數據。如果當地基站數量少,RTK技術能採用相對精度來解決,比如說,打一個水泥樁,用RTK採集數據,下次在此區域作業的時候,把移動基站放在此水泥樁上,輸入上次一樣的坐標,一樣飛的釐米級精度。如果只用RTK擺靜態,則誤差在1米左右,單點靜態主要看採用的RTK主板參數。基站少,可以多使用移動基站,一般來說,一個固定站可以覆蓋30~80公裡的位置。也就是說:採用RTK技術,一定是需要依賴基站的,目前主要是三種方式:國家CORS、或千尋帳號、或基站。

新智造Q4:有沒很好的方式解決橋梁下面或港口弱GPS環境下如何定位和避障的方式?

遊:這位朋友問的就很專業了。在弱GPS和橋梁下,換句話來說就是非常容易丟星,RTK難以達到固定解,一般目前的做法都是綜合應用RTK+慣導,或者綜合應用RTK+慣導+視覺,綜合根據環境,來設置佔比,要經過大量的實際數據,才能獲取比較好的效果,比如視覺的雙目避障。

新智造Q5:使用RTK技術的植保無人機,成本要高出多少?目前它是一種必要的技術嗎?哪些農田作業要用到這麼高精度的定位?

遊:目前隨著RTK的技術成熟,成本已經大幅度下降,隨著在各個行業的規模應用,還會有繼續下降的空間。就單從設備的費用來說,是增加了RTK設備的成本,但實際上一套RTK設備可以共用,比如用在10套作業設備上,目前RTK設備目前的成本從5千到幾萬不等,主要看主板,是國產的還是國外的,是多星還是單星的。目前它是一種必要的技術,在無人機植保領域中,從今年我們看到很多植保公司都說標配或選配RTK技術了,那麼不僅僅是無人機植保,還有耕地、種、收割,隨著土地流轉,小田變成大田,大田採用規模化機器幫助農業,國家倡導的精準農業,這是一個趨勢。

新智造Q6:RTK對農村土地確權測量可以嗎?

遊:當然可以,而且很多地方都在應用RTK做土地確權。有個合作夥伴有一百多套RTK設備,主要就用在土地確權,目前就開始希望用上我們的C2000來做土地確權。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華測導航王超:基於RTK的GNSS與多源融合定位技術和挑戰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作為最具競爭力的定位與導航技術,全天時、全天候為全球用戶提供高效可靠的定位導航服務。隨著當前對高精度定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定位環境更加樣化且複雜,多源融合定位技術作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有效補充,已成為公認的高精度定位方案發展趨勢。
  • 指紋傳感器和假指紋攻防技術 | 雷鋒網公開課
    指紋的採集技術和傳感器原理是指紋識別系統最基礎的部分,所以,要認清指紋識別的安全問題必然繞不過這兩部分。那麼活體指紋識別遭破解背後究竟有什麼秘密呢?為此,雷鋒網邀請了邁瑞微電子創始人李揚淵為大家分享《指紋傳感器原理和假指紋攻防技術》。
  • 深度解析音頻檢測背後的技術 | 雷鋒網公開課
    本期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硬創公開課,我們邀請了極限元智能科技聯合創始人馬驥為大家解讀關於音頻審核背後的技術。以下內容整理自本期公開課,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一、音視頻審核的需求現狀音視頻審核主要針對網際網路傳播的信息進行審核,審核的內容有有害信息(涉黃、涉暴)、敏感信息。以直播平臺為例,2016年,是網際網路直播平臺爆發的一年,除了各式各樣的直播形式。
  • 如何用雲計算模式,實現生物信息分析 | 雷鋒網公開課
    雷鋒網按:當基因檢測變得越來越普及,所得數據越來越多,對數據解讀的需求也由此誕生,而這就是生物信息技術的作用。本文整理自華點雲技術總監於偉文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硬創公開課上的演講,主題為如何用雲計算模式實現生物信息分析。於偉文,高級工程師,上海華點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示範學科——「移動雲計算」專業的首批畢業生。擁有十餘年 IT 領域從業經驗,主要關注於臨床、生物、金融等領域。
  • 在信息過載的世界裡,我們需要怎樣的汽車儀錶盤?| 雷鋒網公開課
    編者按:本文內容來自友衷科技(AutoIO)技術總監陳雲峰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硬創公開課的分享,由雷鋒網旗下欄目「新智駕」整理。對於儀表來說,駕駛的不同階段對儀表上信息的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高速路上駕駛時,更關心車速、轉速、剩餘燃油;倒車時,更關心倒車後視鏡的內容;在不熟悉的道路上駕駛時,更關心導航信息。
  • RTK和GPS定位的區別在哪裡?
    在RTK作業模式下,基站採集衛星數據,並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和站點坐標信息一起傳送給移動站,而移動站通過對所採集到的衛星數據和接收到的數據鏈進行實時載波相位差分處理(歷時不足一秒),得出釐米級的定位結果。
  • 商用無人機的飛行感知技術丨雷鋒網公開課
    編者按:本文內容來自領航高科(LHUAS)研發部工程師周鵬躍在雷鋒網硬創公開課的分享,,由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旗下欄目「新智造」整理。另一個用途是提供給無人機的自主導航系統,也就是路徑和避障規劃系統,所以需要感知周圍環境狀態,比如障礙物的位置,相關的模塊包括測距模塊以及物體檢測、追蹤模塊等。機體運動狀態感知陀螺儀目前商用無人機普遍使用的是MEMS技術的陀螺儀,因為它的體積小,價格便宜,可以封裝為IC的形式。
  • 中海達自主北鬥射頻晶片在RTK設備上實現進口替代
    中海達從事高精度GNSS 軟硬體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提供基於高精度GNSS 系統工程解決方案及相關服務的企業,業務及領域主要有測繪測量、工程施工、GIS數據採集、地質災害監測、精密施工與機械控制、海洋探測、農林業、城市資源管理、國防等。
  • 高二地理教案:《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教學設計
    2.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知識梳理:  一、地理信息技術  1.地理信息技術是指獲取、①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②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和③地理信息系統等。  2.所謂遙感 (RS),是人們在航空器或太空飛行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④感知。
  • | 雷鋒網公開課
    ▼雷鋒網按:由於本次公開課偏向實操,涉及到許多的實際操作和代碼示例,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展示,文章下方附本次公開課視頻,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觀看,本文主要以展示思路為主。OPENSOC 是思科2014年在 BroCon 大會上公布的開源項目,但是沒有真正開源其原始碼,只是發布了其技術框架。我們參考了 OPENSOC 發布的架構,結合公司實際落地了一套方案。OPENSOC 完全基於開源的大數據框 架kafka、storm、spark 和 es 等,天生具有強大的橫向擴展能力。
  • 移動機器人的幾種視覺算法 | 雷鋒網公開課
    它們能和人一樣能夠在特定的環境下自由行走/飛行,都依賴於各自的定位導航、路徑規劃以及避障等功能,而視覺算法則是實現這些功能關鍵技術。雷鋒網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雷鋒網如果對移動機器人視覺算法進行拆解,你就會發現獲取物體深度信息、定位導航以及壁障等都是基於不同的視覺算法,本期硬創公開就帶大家聊一聊幾種不同但又必不可少的視覺算法組成。
  • 探尋虹膜識別背後的身份密碼 | 雷鋒網公開課
    月,雷鋒網(搜索「雷鋒網(搜索「雷鋒網」公眾號關注)」公眾號關注)將在深圳舉辦一場盛況空前,且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創新大會。屆屆時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將發布「人工智慧&機器人Top25創新企業榜」榜單。目前,我們正在拜訪人工智慧、機器人領域的相關公司,從中篩選最終入選榜單的公司名單。如果你也想加入我們的榜單之中,請聯繫:2020@leiphone.com。雷鋒網按:本文整理自上海聚虹光電科技CEO宮雅卓在雷鋒網硬創公開課上的演講。
  • 智慧農業中GPS技術與農業機械的結合
    什麼是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系統。
  • 麥飛科技CTO劉龍,我們不做植保無人機,而是運用遙感+AI技術打造...
    然而,農業衛星遙感技術也有短板,受到天氣、軌道周期、空間解析度等現實因素制約,難以實現對田間尺度的精細化農情監測,而在田間耕作的農民也很難體會到這樣高大上的技術對農業生產有什麼直觀的效益。這種情況下,低空無人機遙感對農業生產發揮的獨特優勢和實用價值正在凸顯出來,再結合當下的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技術,一條賦能傳統農業的智能化精準農業路徑便十分可行。
  • 80%AI採集+精準導航能力 百度地圖助你返程途中乘風破浪
    在陪伴廣大遊客觀覽名勝後,為幫助其順利返程,百度地圖以業內首創的精準導航、未來出行ETA、智能定位等功能為遊客奉上實用 "返程秘籍",精準預測回程所需時間、智能規劃最優避堵路線,加之導航你保障計劃實力護航,讓返程安全又安心。
  • 語音識別的痛點在哪,從交互到精準識別如何做? | 雷鋒網公開課
    這其中的關鍵技術有哪些?人機互動的未來趨勢如何?本期硬創公開課邀請了科大訊飛的研發主管趙豔軍為大家答疑解惑。雷鋒AIUI是把麥克風陣列、前端聲學處理、語音喚醒、端點檢測、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語音合成等技術在整個交互鏈上進行深度融合的系統。而且AIUI還支持了全雙工、多輪交互等新特性,並在單點技術上進行突破和演進,包括聲源定位與追蹤、持續在線,有效人聲智能檢測、基於用戶意圖的動態語音端點檢測、支持上下文交互的語義理解、基於對話場景自適應的語音識別等。
  • AI浪潮下,語音識別建模技術的演進 | 雷鋒網公開課
    本期硬創公開課邀請到了搜狗語音交互中心語音技術部負責人陳偉來為大家分享伴隨著本輪人工智慧浪潮下語音識別建模技術的演進,希望能夠幫大家理清主流的識別建模脈絡以及背後的思考。其他建模技術語言建模技術目前RNNLM的技術已經逐步引入到語音識別中來,通過對更長歷史信息的建模,RNNLM較傳統使用的N-Gram技術對識別性能有了較好的提升,但是考慮到大詞彙量語音識別中,如果完全替換N-Gram會帶來運算量以及運算時間的大幅增加,因此在知音引擎中,RNNLM用在對N-Gram識別輸出的N-Best
  • 衛星遙感等技術發展促進我省地理信息產業大眾化
    東北網5月21日訊(記者 楊帆)21日,作為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重要活動之一的衛星應用科普展在黑龍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園緊張的籌備著。在測繪儀器展廳區,記者看到了從傳統的測繪儀器到具有GPS系統、可搭載雷射三維掃描、卡片機的無人機、無人船,向人們展示著測繪儀器的更迭。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無人機上的應用
    無人機+北鬥的特點對於無人機來講,定位以及相應的應急通信是非常關鍵的技術,利用北鬥對於導航定位來講,可以極大地提高精度,同時利用北鬥系統也能夠為無人機應用通信提供更為廣泛的覆蓋範圍以及更強的可靠性。1、提供實時精確位置信息並進行導航定位。可以利用北鬥地基增強系統,為無人機提供實時的釐米級位置信息並進行導航定位。
  • 河北冠龍鄭萬寧:精準植保 精準服務
    2020年,企業既要配合自己渠道客戶做好產品分銷,保證銷量不下滑,又要學會打自己的小「算盤」,進行戰略性布局,慢慢融合農業大趨勢。如何通過渠道來服務好種植戶,聚焦成為行業關鍵詞。聚焦作物區域、聚焦作物渠道、聚焦作物種植戶,從而聚焦作物、聚焦市場、聚焦服務。我們帶著為農服務的使命,做好了準備。 農藥是種植業的剛性需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