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飛科技CTO劉龍,我們不做植保無人機,而是運用遙感+AI技術打造...

2020-12-04 創業家

【獵雲網】4月12日報導(文/都保傑)

農業遙感技術雖然並不算多麼新潮的科技,但卻一直是不太「接地氣兒」的高精尖技術,在我國,從20世界7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衛星遙感技術不斷迭代,尤其是在農業領域,遙感衛星幫助國家在大面積作物監測、資源調查和災害預防等方面都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

然而,農業衛星遙感技術也有短板,受到天氣、軌道周期、空間解析度等現實因素制約,難以實現對田間尺度的精細化農情監測,而在田間耕作的農民也很難體會到這樣高大上的技術對農業生產有什麼直觀的效益。這種情況下,低空無人機遙感對農業生產發揮的獨特優勢和實用價值正在凸顯出來,再結合當下的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技術,一條賦能傳統農業的智能化精準農業路徑便十分可行。

獵雲網日前採訪到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劉龍,跟他聊了聊這支包含中科院高材生和名企高管的創業團隊如何去深耕田間地頭的故事。

據了解,麥飛科技成立於2016年12月,而在成立之前,除了組建團隊,另一項重要的事情就是研發遙感監測載荷並和無人機適配起來。

這支團隊有三位核心創始成員,現任CEO的宮華澤、CTO劉龍以及COO陳祺。宮華澤和陳祺是武漢大學的校友,專業方向就是遙感技術,大學畢業後,宮華澤繼續深造進入中科院,成為遙感應用技術博士、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祺後來在武漢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科學完成碩士學業,先後服務於航天科技集團,在阿里任產品總監。現任CTO的劉龍本來是中科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國家發改委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宮華澤決定創業之後,就拉來這位技術大牛師弟一起加盟,三人之間的牽絆有著校友兼同門師兄弟的關係。

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劉龍

劉龍表示,之前在科研單位服務的都是國家級項目,而創立麥飛科技,是打算拿我們積累多年的遙感技術放到C端去做,讓農民們都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普惠價值。

關於公司的定位,劉龍解釋說:「這主要是基於我們的技術點來說的,包含幾個關鍵詞,遙感監測、人工智慧、精準農業。遙感監測是我們的老本行,人工智慧技術是我們能把遙感運用到農業場景裡的手段,幫助我們檢測出農作物病蟲害後輸出精確的防治措施,進而降低成本提升防治效果,實現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所以我們要做這樣的服務商,一家聚焦農業病蟲害遙感監測及精準作業的AI服務商 。」

麥飛科技進行農田作業的載體平臺就是無人機,據悉,目前公司已擁有20餘架無人機,大類分為兩種,一種是監測機,一種用來施藥。劉龍表示,無人機對我們來說是業務中的重要組成,但我們不做無人機,類似於大疆、極飛等無人機廠商算是我們的上遊供應商,我們是採購他們的無人機,讓他們幫我們做定製,最核心的還是在我們的遙感載荷部分。

針對低空農業遙感的需求,麥飛科技自主研發了一款無人機載荷叫「麥視探針」,波譜範圍320—1220nm,集成了團隊的AI軟體算法,建立起了光譜與農作物病態之間的關係,從而實現病理藥理建模是其關鍵技術所在。搭載麥飛探針的無人機在農田上空飛一遍,就可以得到當前農田的病蟲害狀況光譜圖數據,數據上傳到麥飛AI雲進行分析計算,最後輸出配藥施藥方案,一般5分鐘之內就能得出結果,再傳輸給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即可。施藥後,麥飛監測機可持續抽樣監測,跟蹤病蟲害防控效果。

目前市面上的植保無人機入局者不在少數,但多數隻停留在接到農戶訂單噴灑農藥的階段。劉龍介紹,對於農戶來說,麥飛科技的優勢就是成本低、保效果,要做到效果好其實跟科技水平有很大的關係。傳統農業生產裡邊是沒有監測這個環節的,農民也幾乎沒有這個概念。傳統航拍和植保無人機只能停留在表面作業,航拍發現病蟲害現象的時候其實已經受到了損失,並且傳統植保無人機屬於全覆蓋式簡單粗獷地噴灑農藥,很容易造成農藥浪費和農作物用藥過量等問題。而遙感是穿透性的探測技術,不同的波段、葉綠素變化和光譜特徵能檢測出顯性的或者肉眼看不到的病害,以便提前做好預防治理措施,噴灑農藥的時候也可以有針對性的配比農藥、控制噴灑範圍,麥飛科技還和一些農業藥品、肥料等農資廠家直接合作,進一步降低用藥成本。

劉龍舉例,傳統農業施藥,一畝地一年的農藥加人工費用按150元說,而把病蟲害防治工作全程託管給麥飛科技費用會降到近百元左右,對於農戶來講是省錢的,實惠的,也更容易接受。目前公司客戶主要有兩種,一種相當於農業合作社單位、種田大戶,比如百畝以上的田地,另外一種是小散戶,只有幾畝地,而對於這種散戶的話,會根據實際土地距離採用類似團購做法,散戶聚到一起,湊成一個比較大的區域,方便無人機作業。

據了解,麥飛科技的遙感技術目前可以檢測出17種常見病蟲害種類,準確率可達97%,雲端積累了超過50TB農情AI數據,1.6億+組光譜數據,公司成立到現在已服務過100萬+畝次。而在可監測的農作物種類方面,目前是以水稻、小麥為主,同時也在研發適合其他更多種類農作物的探測技術。之所以選擇從水稻小麥等農作物開始,麥飛科技有自己的調研數據,據了解,我國種植小麥和水稻的種植面積有54.36萬平方公裡,耕地佔比達32.67% ,這8億多畝土地是麥飛科技想要率先要開拓的市場空間。

會不會有同行加入來搶佔市場份額?劉龍對此表示樂觀:「長遠來看,競爭肯定會產生,但是我們已有三重壁壘。第一,我們的核心技術優勢會贏得2~3年的時間窗口;第二,農業本身的特點是有作物生長周期的,錯過這幾個月的周期只能等到來年,這又追加了時間壁壘優勢,並且隨著數據的積累和技術迭代,我們的模型肯定更完善,更精準,服務流程更成熟體驗更好;第三,我們擴展跟農資商或種田大戶的合作關係也會不斷加深,產業鏈條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農田植保必須要下沉到地方,因此除了北京作為技術研發總部之外,麥飛科技也正在將自己的運營中心擴展到江蘇和遼寧等省份,以同步拓展全國的市場,覆蓋主要的糧食產區。目前團隊共有百餘人,在地方運營中心會配備當地的市場人員、農技人員和無人機飛手等,會根據訂單需求隨時做調度。麥飛科技還研發了一套農田信息管理系統,統一管理田塊信息、農戶信息、耕作信息等,為土地和農作物耕種建立了全流程的資料庫。

「美國2%的職業農民養活了全美所有的人口,而且還可以對外出口糧食。發達國家的整個農業自動化、科技化水平非常高,中國目前落後太多了,多數仍是靠人力去勞作的傳統農業。所以我們希望通過科技手段,能真實地為中國農業帶來一場變革。」

按照劉龍對未來的暢想,將來農戶只需要把土地託付給麥飛科技管理,坐等收成就好了,從種植、生長、收穫的所有中間環節都會實現自動化科學化,甚至在接下來的商業化路徑中,科學的耕種方法能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品牌增值效益,形成品牌價值拓展商業空間。而在科技研發層面,麥飛科技所採集到的農田地理作物信息也會逐漸形成系統性的有價值科研大數據,打造成業內領先的農業智庫,推進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的進階。

關於融資情況,麥飛科技表示目前暫不對外披露。

項目:農業遙感+AI,精準農業服務

公司:北京麥飛科技有限公司

網址:www.mcfly.com.cn

AD:進擊融合 獵雲網&AI星球2018年度人工智慧產業峰會 將於4月17號在深圳大中華希爾頓酒店舉行。這裡有最深度的思考,最有價值的投資建議,以及最酷的黑科技展示,精彩不容錯過。

本文來自獵雲網,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相關焦點

  • 遙感博士的農業夢,麥飛科技劉龍:視覺光譜在數字農業中的應用
    講者簡介:劉龍,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博士,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獲得者,多家國際頂級遙感期刊審稿人。是水稻植株精準探測領域的權威專家。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劉龍是中國科學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獲得者,多家國際頂級遙感期刊審稿人。是水稻植株精準探測領域的權威專家。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測繪工程測量中的運用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測繪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優勢越來越明顯,但是在技術上依然存在部分缺陷,包括容易受外界因素幹擾、測量數據處理功能不足等,還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做更進一步的研究分析,爭取可以為測試工程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滿足社會發展基本需求。
  • 閔行區審計局在林業資源審計中探索運用無人機遙感技術
    近期,在林業資源專項審計調查項目中,閔行區審計局積極探索運用無人機遙感技術輔助開展審計工作,創新審計技術和方法,助力守護林業自然資源。  審計組在審計調查過程中了解到,無人機遙感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監測工具,在林業領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應用前景,能夠用於對林業狀況的動態監測和分析,以及通過對數據信息的有效處理,促進林業資源的保護和發展。鑑於此,審計組主動聯絡專業部門的航拍人員,探索運用無人機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拍攝整個公益林建設地塊,實現對公益林建設面積、林木數量、林木分布等信息快速、準確的調查。
  • 「光譜遙感」種田 國產無人機極速施肥
    圖:無人機準備實施田間作業。\受訪者供圖【大公報訊】記者王欣欣哈爾濱報導:「從播種、施肥,到秋天收割,從來沒看到一個人真正下地幹活,就隔幾天看到無人機在田地上空飛一飛,他們這130畝地比我們收成好多了。」
  • 中國無人機遙感技術突破與產業發展綜述
    2011-2015年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中國測繪院、中電科技集團54所等開展了「863」計劃重點項目「無人機遙感安全檢測技術與網絡示範體系研究」(2013AA122100),該項目在無人機遙感系統測控可靠性評估技術、遙感載荷性能與數據質量檢測技術、無人機遙感系統安全檢測標準與業務運行體系、基於北鬥/GPRS/3G技術的無人機遙感網絡體系關鍵技術、基於衛星中繼技術的信息傳遞方面取得系統化成果
  • 極俠農業遙感無人機:提升農田管理效率好幫手
    極俠農業遙感無人機,具備釐米級精度的全自主飛行能力、高精度的信息採集能力和靈活簡單的控制方式,大大提升了測繪效率和成像精度,在農業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價值。那麼,你知道極俠農業遙感無人機,具體有哪些應用場景嗎?
  • 無人機產業的發展格局和園區布局
    隨著民用無人機產業的崛起、無人機技術的不斷迭代、製造成本的大幅降低,無人機將在諸如農業植保、電力巡檢、警用安防、遙感測繪、軍事活動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且適用領域還在不斷拓展。,是資訊時代的高科技含量產物。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運用為快速準確獲取城市綠地信息提供了技術條件,成為微中觀尺度上綠地監測的重要工具。文章深入研究無人機系統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現狀,從綠地信息提取、變化檢測、生態系統服務3方面綜述了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結果表明,無人機遙感在城市綠地信息提取方面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且在城市綠地變化監測和評估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方面已經進行初步嘗試。
  • 翼眸科技綜述什麼是無人機遙感測量?
    什麼是無人機遙感測量?遙感技術想知道什麼是無人機遙感測量,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遙感技術。即使是同一物體,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由於太陽光照射角度不同,它們反射和吸收的光譜也各不相同。遙感技術就是根據這些原理,對物體作出判斷。遙感技術通常是使用綠光、紅光和紅外光三種光譜波段進行探測。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大大推動了遙感技術的發展。現代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傳輸、存儲和處理等環節。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統稱為遙感系統,其核心組成部分是獲取信息的遙感器。
  • 雲雁航空:衡陽這家高科技公司深耕植保無人機市場
    (周瑞華) 「在電腦上,無人機作業情況一目了然,各種數據很完善。看,今年公司的植保無人機就飛了33126次,飛行43147.724公裡,飛行時間3253小時,作業面積21.8萬畝。」近日,衡陽雲雁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國初指著屏幕介紹。
  • 農業植保的精準導航——基於RTK技術的地理信息採集 | 雷鋒網公開課
    本期雷鋒網硬創公開課邀請到極飛地理負責人遊春成,為我們詳細講解什麼是RTK技術,為什麼要在農業植保中使用 RTK 技術以及RTK 技術如何在農田勘測、無人機飛行中運用。以下為嘉賓分享內容實錄。相對視頻文中做了刪減,完整內容可觀看視頻。關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旗下微信公眾號「新智造」,回復「PPT」可獲取嘉賓完整PPT。
  • VELO:造無人機不難,難的是把一款無人機打造成藝術品!
    無人機工藝亦是如此。長久以來,機械與藝術的融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將冰冷的機器賦予人類的情感需要很多細節的把控。但無人機新銳VELO,始終沒有停止追逐的腳步,以一種創造藝術品的態度,為產品打造與眾不同的藝術氣質。
  • 世紀浪人:藍天逐夢,科技賦能,中國無人機領跑全球
    (來源:百度百科)  3.無人機的技術特點  ⑴實現高解析度影像的採集  無人機可實現高解析度影像的採集,在彌補衛星遙感經常因雲層遮擋獲取不到影像缺點的同時,解決了傳統衛星遙感重訪周期過長,應急不及時等問題。
  • 除了安全之外,無人機還需要打破技術瓶頸
    、農業植保、行業巡檢、警用安防、遙感測繪、物流快遞、應急救援、個人娛樂等眾多領域和場景之中,不僅應用範圍不斷拓展,同時產業升級也日益提速。消費級無人機的技術門檻雖不高,可當前行業內卻尚未推行統一的標準,且行業人才缺失情況也比較嚴重。在此背景下,行業內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並不多,大部分企業集中在從事組裝業務,缺乏核心自主研發能力,這導致我國無人機行業應用始終處於初級階段,無法真正滿足行業應用的需要。基於此,未來我國要想進一步推動無人機應用的成熟發展,除了需要在安全上做出保障之外,也還需要從技術做出提升。
  • 科迪華農業科技攜三大新品亮相雙交會 數位化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新網重慶新聞11月16日電(馬佳欣)11月13日至15日,第36屆中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機械交易會(下稱「雙交會」)在重慶舉辦。科迪華農業科技攜殺線蟲產品深力保、種子處理劑路明衛、小麥除草劑銳快立三款全新產品在本屆雙交會上亮相,同時科迪華還引入數位化農業發展技術和理念,賦能中國農民增產增收,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 團體會員 | 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抗疫科技創新工作獲寧波市...
    ,由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負責實施的《新冠肺炎疫情天地網一體化監測和發布關鍵技術研究》科技攻關項目獲得該局「寧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技攻關增補項目」立項補助,由寧波市財政補助經費20萬元,據悉全市共有3家事業單位獲此殊榮。
  • 翼動科技欲做無人機市場龍頭
    筆者了解到,樂放和他的團隊,正是依靠創新,在無人機行業成功地實現了跨越發展。  80後出生的樂放,早年在英國留學,回國後自己創業做國際貿易,有著豐厚的收入,但他並不滿足於現狀。2013年,國內無人機市場剛剛興起,樂放敏銳地看到了無人機市場的發展前景,籌措了400萬元,與人合夥成立了重慶翼動科技有限公司,開始進入無人機行業。
  • 無人機、機器人派上大用場 農業「黑科技」成為青年創業新風口
    「我們的插拔式植保無人機可隨時更換易損件和配件,技術熟練的工人,10分鐘就完成更換,避免因返廠維修浪費時間,一天服務範圍超過500畝。」王亞迪畢業於南昌航空大學,在校期間就瞄準了無人機市場,畢業後回鄉創業,產品推廣和銷售一度「遇冷」。「熬了3年多,現在公司業務範圍終於擴展到攝影測量、水利監測、農林植保等領域」。
  • 當無人機技術與安防行業相結合,助力安防開啟「上帝視角」
    無人駕駛飛行器簡稱「無人機」,英文縮寫為「UAV」,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近日,由松安集團安防技術部的培訓老師向機訓隊隊員和辦公室同事講解了無人機技術的基本概論、操作方式和涵括的應用領域。
  • 院士創業無人機遙感項目為城市帶來「天空之眼」
    近年來,無人機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各行業進行信息採集,但整個飛行過程仍然需要人工操作,且採集到的數據也需要人工處理才能真正使用。「什麼時候無人機能真正實現『無人』化呢?」周成虎長期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應用研究,好奇心和需求驅使著他牽頭成立了廣州中科雲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著手對長期積累的科研成果進行轉化,製作理想中的「無人機遙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