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月面登錄
2020年12月2日凌晨3點:探測器開始鑽取
2020年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2020年12月6日5時42分:上升器成功與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
2020年12月6日6時12分:樣品安全轉移至返回器
總歷時103小時。
嫦娥五號任務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助力了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老先生指出:12月6日嫦娥五號的樣品轉移是世界上的第一次,軌道器返合器的組合體和上升器的交會對接也是世界第一次。
嫦娥五號是我國的第一次,也是世界的第一次。
中國的「第一次」是早有策劃和準備的。
但是這也是世界的「第一次」卻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畢竟不是只有我們有計劃,他們也有計劃。
可是他們的計劃只是口號,至今沒有落地。
我們可以看看百度百科所展現的登月情況。
從這張只展現了最近時期的登月情況表來看,從月球挖掘土壤樣本帶回地球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技術早已有之。
但是距離上一次帶回月球樣本,已有44年:1976年蘇聯月球24號從危海帶回了樣本,中間沒有,再就是2020年我國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樣本。
再看看從前對於月球探索的密度,幾年一個新發展。
幾乎都是美國、蘇聯,固然不排除美蘇爭霸,處處爭第一的關係,但也是國家有了如此實力的關係之後對科技的重視,因此還有一個原因值得關注:即我們對於宇宙的探索、對於真理的渴求,尤其在有了條件之後。
但是從蘇聯的解體以來,探月計劃愈發懶怠,而這種懶怠的背後絕不止於不再需要比較的需求,反而更加與各國把經濟作為自己的主打方向有關。
科技創新有重視,但是對科技的重視僅僅體現在對能夠在當下發揮作、實用型的科技的重視。
登月從經濟角度來看,並沒有太多的價值,於是各國被拋諸腦後。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對基礎物理的一種不重視。
自上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至今,百餘年時間,人類物理學研究幾乎陷入停滯,既沒有重大物理公式被發現,也沒有形成任何突破性物理學理論。
我們在最初刀耕火種的年代,不忘記對世界的想像:大地之母蓋婭、伊甸園的亞當夏娃,還有我國的伏羲女媧......從對星空的仰望到各式各樣的發明創造,正是這些推動了我們的進步。
而現在我們的浮躁心理,還是與各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有關,尤其是網際網路經濟,巨大的平臺紅利,讓大家屢屢著眼於眼前的小世界,而忘記了對宇宙、對真理的探索。
但是網際網路紅利逐漸過去,各國經濟開始顯現疲態的時候,或許會逐漸將眼光再次投向基礎物理......
慶幸的是,我們國家還有這樣一批人,不論是是實現畝產3000斤的袁隆平爺爺及其團隊,還是嫦娥五號背後的工作者們,他們對科技依然有著最初的堅守。
我們國家依然在仰望天空。
END
編輯:王穎瑩
參考資料:
央視新聞
百度百科
微信公眾號
金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