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變到質變
當今主流的觀點認為我們的宇宙誕生於大爆炸。且有越來越多的證據來佐證,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膨脹。
大爆炸的理論能夠免強解釋大爆炸之後的宇宙,但對於大爆炸之前的宇宙無法解釋!
按照大爆炸的理論,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一個極小的點,一維的點,有極高的密度,極高的溫度。按照現有的理論我們很難理解這個點!?
宇宙的精密讓人類極難理解!肉眼所見如髮絲。再小細胞,再小分子,再小原子,再小原子核,再小中子質子,再小夸克。夸克有多大0.43✘10負18次方,理論上我們如果能看到夸克需要放大約一億億倍!科學家把夸克放大一萬倍,沒有看到什麼,再放大1000萬倍,也沒有。再放大一億倍,還沒有。再放大1000億倍……依然沒有。但是科學家知道那裡有量子,一個更神奇的世界!……
宇宙有多大?地球直徑約13000公裡,太陽直徑139萬公裡,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5億公裡!太陽系直徑是多少,現在的研究表明已經有2光年!(一光年約是94萬億公裡)190萬億公裡!我們太陽所在的銀河系呢?10萬光年!直徑是太陽系的五萬倍!現有的觀測表明我們可見的宇宙(由於光速的原因)直徑約930億光年!
再來看宇宙中的物質的多樣性。從小的宇宙塵埃,慧星,衛星,小行星,地球,木星,太陽。目前已知最大的恆星相當於太陽的400多億倍
說到這裡我們說一規律:量變到質變。宇宙最初的元素是氫原子,氫原子聚合到一定質量就產生引力,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氣態行星。當大到大約相當於太陽二十分之一時核心溫度達到了1000萬K引發了氫的核聚變。
不同的質量造就了不同的恆星,紅矮星,黃矮星(我們的太陽)白矮星。
不同質量的恆星不同的演化,體積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反之亦然。
不同的結局,質量大的最後成了黑洞。再小一點的成了中子星。再小一點成了白矮星,最小的成了黑矮星(黑矮星就是小恆星演化的,壽命極長,有的可達上萬億年。現在還沒有發現黑矮星)
人類對宇宙知識了解的越多越感覺迷茫。宇宙太大了,大到人類的大腦無法理解!我們現有的宇宙知識主要來源於推測,推理,觀測,模型演化……因為我們根本無法到達那裡。這一切都是基於現有的物理定律,準確的說是地球上的物理定律!
我們認為解決現有的物理層面的問題終究是要去找哲學的,尤其是天文物理學。
中國古語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對「自然」的推崇。自然是什麼?我們不防把自然理解為萬物的運行規律。自然的運行規律是什麼?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由此我們認為宇宙不是單向演化的,應該是循環往復,無窮無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