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看書的時候,尤其是在看吳越地區作家的小說時,經常會看到弄堂這個詞,小編一開始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經過了解才明白弄堂的「弄」字不讀「nòng」而讀「lòng」,而且這個詞在滬浙地區也有著悠遠的意蘊。
弄堂,即小巷,是上海和江浙地區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連排的老房子構成的。它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創造了形形色色風情獨具的弄堂文化,已經成為上海城市華麗的背景色。多少故事,多少典故,多少名人,多少記憶,與它緊緊聯繫在一起。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
這種弄堂的房屋看上去鱗次櫛比,擠擠挨挨,燈光是如豆的一點一點。雖然微弱,卻稠密,一鍋粥似的。它們還像大河一般有著無數的支流。又像大樹一樣,枝枝杈杈數也數不清。它們阡陌縱橫,是一張大網。它們表面上是袒露的,實際上卻神秘莫測,有著曲折的內心。黃昏時分,群鴿盤桓在上海的空中,尋找著各自的巢。屋脊連綿起伏,橫看成嶺側成峰。站在制高點上,它們全都連成一片,無邊無際,東南西北有些分不清。它們還如水漫流,見縫就鑽。看上去有些亂,實際上卻是錯落有致的。它們又遼闊又密實,有些像農人播種然后豐收的麥田,還有些像原始森林,自生自滅。
在上海市區街道燈光輝煌的時候,弄堂裡通常只在拐角有一盞燈,帶著最尋常的鐵罩,罩上生著鏽,燈光是昏昏黃黃的,給人以一種完全不同於不遠處大都市幽深靜謐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