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沒有的動力,速度如何達到30萬km/s?科學家:光不快是萬物慢了

2020-08-15 趣談科學

光速是宇宙中攜帶信息與能量的極限速度,在真空中光速約30萬km/s。光為何這麼快,動力源於哪裡?這個問題的解答可以揭露宇宙的一切。

光與一切密不可分

量子力學的核心:波粒二象性,量子是粒子,同時又是波。光量子,簡稱光子,麥克斯韋的方程光速的解為常數,即光速恆定不變。

從粒子的角度,光子的靜止質量為零,真空速度為光速。愛因斯坦基於光速不變原理推導出了改變世界的《狹義相對論》,其中質速關係描繪了靜態質量不為零的物質無法達到光速,靜態質量為零的粒子,只要以光速運動。

基於《狹義相對論》的進一步推導,愛因斯坦發表了流芳百世的質能方程:E=mc^2,能量與質量等價。質速關係把速度與質量聯繫了起來,而質能方程進一步把能量也關聯的進來。看似完全不挨著的能量、光速、質量的關聯是什麼?

牛愛都說不清楚是什麼

牛頓的封神之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寫到m=ρv,即質量是對物質的量的一種度量,與體積與密度有關。第一定律描述,質量使物體具有慣性。定義為使物體會保持自己原有的運動狀態,無論是勻速運動,還是靜止的能力。

一個質量很大、勻速衝向地球的小行星,即使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你也沒辦法穿著太空衣走到它邊上一巴掌把它扇飛,因為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牛頓只說質量的作用與效果,而愛因斯坦直接E=mc^2,說明質量與能量存在光速平方的關係,但同樣沒有說明質量到底是什麼,等價並不代表等於,質量並非能量,質量與能量關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同樣沒有講清楚。

實際上,牛與愛根本沒有辦法講清楚,因為當時人類觀察的尺度與科技水平存在局限性。光速、質量、能量的問題直到21世紀人類才弄明白,並且有了確切的證據。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了質量之源——希格斯玻色子,解開了世紀難題。

質能等價

物質本不該在宇宙中形成,一切本應都不具備質量,物質都應以光速運動。我們不應該問光速為什麼快,應該反過來問物質為什麼慢?

因為宇宙間的基本粒子,其中有一部分被「束縛」了,物質的質量源於粒子的質量,粒子質量源於被能量所束縛,而粒子被束縛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被拖了後腿,無法到達原本應有的速度,而能量源於基本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牛頓與伽利略喜歡把相互作用叫做「力」,而要解答物質的本質更好的說法是——規範場,簡單來說就是「場」。

基本的相互作用

從粒子的角度分析,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構成,它們的尺度比原子、分子還小,這些粒子之間相互接觸會出現四種最基礎的相互作用(力),這些粒子與相互作用構成了宇宙間的一切現象與物質,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一切物質與現象的底層邏輯都用四大相互作用力來解釋,而相互作用的產生源於粒子本身的內在特性。例如:

磁鐵同斥異吸,為電磁力,本質是粒子之間交換光子所產生的力,可以理解為光子被粒子丟來丟去,這種相互作用的原因是粒子帶電,如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

原子主要質量集中在原子核,原子核由質子(中子)構成,質子(中子)又由三價夸克構成,不同的夸克就像正負電荷一樣,具有不用色荷的特性。

膠子也具有色荷會不斷的改變夸克的色荷屬性,被丟來丟去,膠子傳遞的能量可以牢牢地「捆綁」質子中的夸克,又可以使「被捆綁的三價夸克」的組合(質子或中子),不發生排斥作用,因為同性相斥,而原子核內質子與質子都帶正電,光子產生的電磁力的排斥力必然想把質子們分開,而膠子的相互作用強於電磁力,於是宇宙中才有了原子核,我們把膠子的相互作用稱之為強相互作用(強力),因為它比電磁力強。

除此之外宇宙物質的構成還有弱相互作用與萬有引力,這裡不一一描述了。既然我們認識了萬物的構成,那麼質量的源泉是什麼?

原子由核外電子與原子核構成,電子的質量太小了可以忽略不計,原子核的質量是質子與中子的加和,而中子與質子又由三個夸克組成。那麼質子與中子的質量是三個夸克的質量之和嗎?事情當然沒有那麼簡單。一個質子的質量是938.272MeV/c^2,換算成質量約為1.6726x10^-27kg。

科學家曾經讓高能強子對撞產生深度非彈性散射,從而激發正反夸克湮滅,通過爆發出的伽馬能譜精確地得到了夸克的質量,它們計算發現質子中的三個夸克靜止質量只和約為9.4MeV/c^2,這意味著夸克本身的質量僅僅佔質子質量的1%。

那麼質子(中子)99%的質量哪來的?愛因斯坦的E=mc^2,給了我們答案,雖然膠子靜止質量為零,但質量等價於能量,99%的質量可計算為m=E/c^2,E即膠子的強相互作用,換句話說質量是能量的另外一種形式的體現。

質能與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雖然解釋了宇宙大部分質量的來源,那麼質子中1%的夸克本體質量、電子等一切具有靜止質量基本粒子本身的質量是哪來的?它們自身為什麼不是能量的載體,應該是空有一身零質量的「軀殼」才對呀?我們解釋清楚了99%質量的來源於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那麼粒子本身的質量又來自何方?這個問題一直都無法解決,甚至差點推翻了「量子力學」。

量子場論

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出師於德國大衛·希爾伯特的物理學家赫爾曼·外爾看到了《廣義》論文,如痴如醉,如同窺見了「上帝的說明書」一般,就差沒有走火入魔。

《廣義相對論》中描述了引力場的本質是時空幾何,而外爾的數學更高於物理,其中對於幾何學的理解讓它看到了幾何學中的「場」不僅僅可以描述引力,甚至可以統一一切物理底層的理論。

擺在他面前就是現成的電磁場理論(麥克斯韋),於是在1918年發表了《空間、時間、物質》之後,在1928年又發表了更深入本質的《群論和量子力學》,然而當時很多物理學家認為群論太抽象,「統一場論」太遙不可及,根本沒有幾個願意花時間研究他。

後來怎麼樣大家都知道,1954年,楊振寧與學生米爾斯基於外爾的「規範場」,發展出了著名的楊米爾斯理論,場論從此除了電磁力又囊括了弱力(相互作用)。

緊接著蓋爾曼站在了楊的肩膀上,把楊米爾斯理論進一步擴展到強力(相互作用)。至此只剩下當初啟發外爾的引力場,並沒有找到引力子而無法統一,完成大圓滿。除此之外,還有粒子本身具有的質量起源沒有找到,但基於場論,科學家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

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認為宇宙大爆炸前一切物質都不存在,也不具備質量,為何大爆炸發生一秒之後一切物質就有了質量?既然靜質量為零的膠子可以形成「膠子場」,場中積蓄夠一定能量就會放出膠子,那麼是否宇宙間還存在某種場,在宇宙誕生一秒後可以不亞於光速,迅速滲透空間,與誕生的基本粒子(夸克、電子)相互作用,使它們具有一定質量,而不作用於亞原子(質子、中子)身上。

2012年,人類發現了新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機制終於得到了驗證,宇宙間希格斯場無處不在,不過由於不同粒子本身的特性不同,因此它並非跟所有粒子都會發生作用。

希格斯場就像海洋一樣充滿在整個宇宙之中,夸克、電子等粒子會受到海水的衝擊受到阻力,這種阻力使粒子具備類似勢能的一種能量,這種能量體現在粒子身上表現出質量,粒子受到的阻力越大,所具有的質量就越大,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可以再次描繪出質與能。不過,希格斯機制並不能束縛光子、膠子等粒子,因此它們可以以絕對光速在真空中穿行,因此它們不具備靜止質量。

光的自由

希格斯玻色子是上帝粒子,是質量之源,是宇宙最底層邏輯,賦予部分粒子質量的同時又無視了部分粒子,構成了宇宙的基本框架,讓一部分粒子成為了「粘合劑」,把質量粘合在一起,構成了星系、星球,還有我們。宇宙的一切本應都以光速運行,因為希格斯場的束縛,所以它們被「拖了後腿」,而光只是以它原本的速度運行,並不需要任何動力來源。

相關焦點

  • 答:光沒有動力,速度如何達到30萬/
    答:光沒有動力,速度如何達到30萬/km/s?科學家:光不快是萬物慢了。2020年9月7日如果按照外國科學家的思路走,走的一定是死胡同,是永遠沒有解的。所以必須另闢蹊徑,另開思路。要想弄清楚光為什麼能有每秒30萬公裡的運動速度,得先知道光是怎麼產生的。根據光電轉換的物理現象,那不是說光粒子等於電子,電子等於光粒子。
  • 光的速度高達30萬公裡/秒,誰驅動著它,為什麼不減速?
    光既然可以每秒30萬公裡,那它的動力是什麼呢?首先,這個速度叫做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其次30萬這個數字是一個近似值,即使不在真空它的速度也很快,快到夜晚開關一按你能瞬間感覺到屋子裡充滿著光明,而相對於太陽,它給予地球的光明需要8分多鐘才能到達。
  • 光是如何達到光速的?動力是從哪來的?
    光是如何達到光速的?動力是從哪來的?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如果要問宇宙中有什麼是絕對的?那麼在眾多的答案當中,「光速在真空的傳播速度是物質、信息、能量的最快傳播速度」很可能是最佳的答案。那麼問題來了,光速為什麼是物質、信息、能量傳遞的最快速度?光的動力來自於哪裡?為什麼光可以直接達到光速呢?
  • 光的速度達到了每秒30萬公裡,那它的動力來自何處?
    大家都知道像光子這種沒有靜止質量的東西,它一出生就只能以光速運動,而且還不需要用外力來維持。光和光速光本質上就是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看作粒子,又可以看作波。狹義上的光是指可見光,僅佔電磁波譜上很小的一段,而廣義上的光包括紅外光、紫外光、可見光、X光等。
  • 光每秒速度達到了30萬公裡,那它的動力是什麼?
    那麼,在物理學當中,有一個東西是絕對的,那就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近似等於30萬公裡/秒。那光為什麼會這樣擁有這樣的速度?它的動力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光不需要動力,基本粒子天生就擁有光速,而光沒有靜止質量,它沒有被希格斯場所減速,而其他基本粒子因為擁有靜止質量
  • 光是如何達到光速的?誰給它的動力?
    那麼在眾多的答案當中,「光速在真空的傳播速度是物質、信息、能量的最快傳播速度」很可能是最佳的答案。那麼問題來了,光速為什麼是物質、信息、能量傳遞的最快速度?光的動力來自於哪裡?為什麼光可以直接達到光速呢?
  • 30萬千米每秒的速度該如何停止?科學家:人類首次讓光停止運動
    根據物理學知識,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約是30萬千米每秒。同時,我們知道,在人類目前已知領域內,光速代表著物質運動的極限速度。任何具有靜態質量的物體,其運動速度永遠不可能達到或者超越光速。通過進一步物理實驗,我們會發現,當光遇到介質的時候,其運動速度便會減慢。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光穿過玻璃時,其運動速度減慢為20萬千米每秒。據記載,在2001年時,物理學家通過運用超低溫的鈉原子云,成功地使光子的平均運動速度降至17米每秒。無獨有偶,除了超低溫的鈉原子云,光子晶體同樣會對光子的運動起到較大的阻礙作用。
  • 光的速度高達30萬公裡/秒,它前進的動力是什麼?
    此後,實驗精度變得越來越高,光速也測得越來越準,其大小約為30萬公裡/秒。在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之後,人們才進一步知道,光速真的非常快,因為這個速度是宇宙中的局域速度上限,沒有任何速度能夠超過它。而且光速還十分特殊,光只能以光速傳播。更為特別的是,無論是哪個參照系中的觀測者,所測得的光速都是完全相等的。
  • 光的速度每秒30萬公裡,光到底是什麼?牛頓和科學家說法不一!
    光的速度每秒30萬公裡,光到底是什麼?牛頓和科學家說法不一!人類在探索世界和宇宙的過程當中,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是時間上的速度,還有就是宇宙中光的速度,只有在速度上不斷的進步,而不斷的研究,才能夠在探索世界的過程當中有所進步。
  • 既然光能夠達到每秒30萬公裡的速度,為何人被它撞到卻沒有感覺?
    其實這就像是天空當中飛行的一隻小鳥,遇到了高速航行的飛機,小鳥也能將飛機撞出一個窟窿,然而光速每秒能達到30萬公裡的速度,既然光能達到每秒30萬公裡的速度,為何人被他撞倒卻沒有感覺?比如說我們看的時候都比較喜歡曬太陽,為什麼我們沒有受傷反而感覺很暖和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 光的速度達到了30萬公裡每秒,那「黑暗」有速度嗎?有多快?
    光,是一種很抽象的物質,我們雖然每天都可以看見光,但是摸不著光。提到光,不得不說它的一個強大本領,即傳播速度非常快,快到超乎想像。光的傳播速度簡稱光速,是人類目前認知中最快的速度,數值約為30萬公裡每秒(真空中),自然界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的運動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
  • 光的速度能達到了每秒30萬公裡,那它的動力到底來自於哪裡?
    在宇宙當中相信沒有任何一種東西比光還要快了,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世界上有靜止的東西,也有不斷運動的東西,而有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只能無限的接近光速,但是遠遠沒有辦法到達光速,這就是因為當物體運動的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它的質量也在不斷變大,而這個時候想要推動物體不斷的運動也是需要不斷的能量,所以說在宇宙當中沒有任何的物體
  • 第三宇宙速度16km/s,地球公轉速度30km/s,為何地球沒有飛出去?
    那是因為第三宇宙速度16.7km/s是相對於地球的,地球公轉速度30km/s是相對於太陽的。第三宇宙速度,是指從地球表面起飛的飛行器,達到該速度後就能完全憑藉慣性逃離太陽引力,然後飛出太陽系,數值為v3=16.7km/s。如果我們考慮地球的公轉,會發現地球公轉速度大約為v=29.8km/s,該數值已經遠遠超過了第三宇宙速度,為何地球沒有逃離太陽引力呢?
  • 光的最慢速度是多少?
    波粒二象性本身就很難理解,而光是如何定向傳播,為什麼光速有一個極限值,都是不好回答的問題。到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指出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而光速是將兩者聯繫在一起的一個物理常數。宇宙中傳播速度最快的介質就是真空光速,經過多次測量,被認為是299792458米每秒,由於這個速度非常接近30萬公裡每秒,為了方便記憶,於是真空光速被認為大約等於30萬公裡每秒。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任何超越真空光速的其他物質。實際上光速也不是接近30萬公裡每秒恆定不變。這只是真空中的測量速度,在地球常見透明或者半透明的介質中,光的速度都會下降。
  • 光每秒能跑30萬公裡,它的動力來自哪兒?
    科學研究表明,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每秒鐘能夠跑30萬千米,精確值為299792458 力和運動的關係 真空中基本上空無一物,光在真空中傳播,不會遇到阻力,故而可以一直保持這個速度不變,不需要外界維持動力。除非被其他物質吸收,否則將永遠以光速運動下去。 這一點在經典力學中就能找到解釋。
  • 光每秒能跑30萬公裡,它的動力來自哪兒?
    像光子這種沒有靜止質量的東西,一生下來就只能以光速運動,更不需要外力來維持。光和光速光本質上就是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看作粒子,又可以看作波。丹麥天文學家奧勒·羅默通過觀察木星的衛星,認識到光的傳播速度是有限的,並初步估計了光速。伽利略嘗試精確測量光速,不過以失敗告終。在19世紀,法國物理學家菲索發明了一套旋轉齒輪裝置,並用該裝置測出光速為31.5萬公裡每秒,這已經比較接近現代測量值了。而光速的精確測量,則是麥克斯韋方程提出之後的事了。
  • 光的速度為什麼是每秒30萬千米,而不是更快一點或慢一點?
    光的速度為什麼是每秒30萬千米而不是更快一點或慢一點?一種新理論使我們離答案曙光更進了一步。塞納河左岸的巴黎天文臺,牆上有一塊展板,上面說光速是在1676年首次被測得的。其實,這一結果實屬無心之得。以後的很多實驗證實,羅默對光速的原始觀測數據慢了25 %。今天,我們已經確定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每秒299792.458千米。但光速為什麼偏偏是這個數據,而不是其他呢?換句話說,光速是如何產生的呢?150年前的電磁理論給了我們第一個重要的啟示。
  • 光既然能夠每秒30萬公裡,那它的動力是啥呢?
    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當我們打開燈的時候,光可以瞬間充滿整個房間,所以早前許多人認為,光不論傳播多遠都不需要時間,它就是一種瞬時作用。早前由於技術不發達,而這樣的說法也符合光表現出來的性質。在歷史上有許多科學家都對光進行了研究,他們始終認為光是有速度的,只是常規手段根本測不出來。
  • 光可以每秒30萬公裡前進,那它的動力是什麼呢?科學家:愛因斯坦也不...
    那麼,在物理學當中,有一個東西是絕對的,那就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近似等於30萬公裡/秒。那光為什麼會這樣擁有這樣的速度?它的動力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光不需要動力,基本粒子天生就擁有光速,而光沒有靜止質量,它沒有被希格斯場所減速,而其他基本粒子因為擁有靜止質量
  • 科學家發現了聲音的最快傳播速度為36 km / s
    ,接近36 km / s。自從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以來,無論是電磁波還是重力波,真空中任何波的速度都是有限的。然而,科學家剛剛計算出了聲音在固體或液體中傳播時的最快速度:我們得出的數字為36 km / s,比真空中的光速慢了大約8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