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極變暖,光汙染可能對海洋生物構成新的威脅

2021-02-08 小學科普

隆冬時節的北極圈太黑了,很難看到。由於地球的頂部傾斜遠離太陽,這顆恆星似乎從未出現在地平線上,在所謂的極地之夜,黑暗的天空浸透了北極。

「這感覺就像你一直在上夜班,」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Scottish Association for Marine Science)的海洋學家芬洛·科特爾(Finlo Cottier)說。

兩年前,Cottier和一組科學家在隆冬前往北極,研究光線如何影響生活在遙遠的北方水域的海洋生物。和我們一樣,海洋生物也依賴於光來指導它們的日常功能。光指示行為,比如什麼時候穿過水柱尋找食物,什麼時候交配,在哪裡捕獵。

「在6月和7月,生長和活動呈爆炸式增長,」Cottier說。「我們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極地之夜發生了什麼讓春天萬物復甦?我們試圖理解整個循環。」

在北極努力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理解完整的周期將是至關重要的。更薄的冰意味著更多的光將能夠穿透黑暗的海水。這也意味著會有更多的船隻經過,帶來光明。全球變暖的海水正將某些魚類推向高緯度地區,擾亂了食物鏈。

這一切對海洋生物意味著什麼還不清楚,但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生物學》(Nature Communications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光汙染可能會顯著改變它們的生活方式,儘管科學家仍在試圖了解它們的整個生命周期。

「我們一直向北走,白天的時間縮短得很快,」挪威科技大學的生物學家、研究報告的作者吉爾·約翰森說。「每向北緯前進一點,天色就越黑。在北緯80度左右,中午和午夜之間沒有區別。」

為了了解日益增加的船隻流量如何影響海洋生物,研究人員在挪威北部的三個不同的監測站進行了實驗,範圍從北緯70度到北緯77度上下。

在每個標記為A、B和c的監測站,實驗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進行,而海洋生物可能不會暴露在陽光下。打開和關閉船上的燈,研究小組使用回聲探測儀來探測水中是否有生物存在。

C站顯示水中生物的數目只有輕微的減少,而其他兩個站則顯示有海洋生物出現。在最北端的A站,當船上的燈光亮起時,探測到的生物數量減少了一半。在B站,他們發現了相反的情況;當船上的燈一亮,生物的數量就增加了一半。

光不僅顯著地改變了行為,而且聲學成像顯示它改變了656英尺(200米)深處的行為。」Jrgen Berge說,首先,如果不考慮研究生物體時的光照條件,科學評估可能就不準確。準確地知道水裡有多少魚也具有商業意義。「我們知道,隨著北極變暖,物種正在向北遷移。為了能夠以可持續的方式管理漁業,我們需要知道一個物種有多少。」

研究預測,到2050年,變暖的氣溫將使跨北極航運成為可能。研究人員只是剛剛開始監測該地區的船舶交通,以便他們可以看到它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的。在去年9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追蹤了從貨物到遊輪的所有東西,發現5000艘船在兩年的時間裡總共航行了132828次。

「比如在水柱中的位置,什麼時候交配,什麼時候發育——所有這些都是由光線控制的,」Johnsen說。「光是生命最古老的線索之一,但在過去100年裡,人類一直在使用人造光,我們一直在(對動物)做我們從未想過的事情。」

據估計,世界上80%的人口生活在被某種形式的人造光汙染的天空下,而這種汙染正以每年約6%的速度增長。

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的史蒂文·哈多克(Steven Haddock)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指出,這項研究很有趣,但他希望能在其他條件下和用其他方法進行複製。

物種趨之若鶩與避光之間的區別是他在自己的研究中觀察到的行為。

他說:「我們在夜間潛水時也見過這種情況,你必須關燈一段時間,以清除成群結隊前來參觀的動物。」「我絕對相信他們的結果,光會有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一個地方,有很多天沒有明亮的太陽。」

他指出,光汙染正在影響赤道附近的海洋生物。例如,波多黎各已經建立了一個以島上幾個海灣中發光的浮遊生物為中心的生態旅遊產業,但是光汙染破壞了這些生物。光汙染也被發現對小海龜如何尋找海洋、鳥類遷徙以及螢火蟲能否交配產生負面影響。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降低海水鹽度 波羅的海生物面臨威脅
    海水鹽度降低會改變海洋生物的構成,而海洋生物目前已經飽受過度捕魚和有害化學物品的影響。該研究的參與者、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學院的教授克裡斯·雷德說:「由於全球變暖,據預測流入波羅的海流域的降雨量將會增加。由于波羅的海是個內海,而且出口十分狹窄,因此海水鹽度將會變得越來越低。我們預測,這種情況將於未來100年內發生。」
  • 北極冰層融化或給海洋生物「加餐」
    網絡配圖丹麥研究人員發現,北極地區冰層融化,海洋生物可能成為受益者,緣由是冰層融化將向海中釋放大量營養物質,使北極海域「食材」更豐富。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說,今年3月,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是有衛星圖像記錄38年以來最少的一次,氣候變暖對海洋冰川的體積和分布產生了巨大影響。
  • 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或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威脅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威脅。報導稱,位於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的達爾豪西大學醫學院的病理學家薩巴齊尚·馬薩瓦拉賈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廢水管理不善可能會對已在不斷減少的海洋哺乳動物種群造成毀滅性影響,因為這將使它們暴露在被新冠病毒汙染的環境中。儘管COVID-19本質上是一種呼吸系統疾病,但分析人士指出,這種疾病會導致多器官感染,包括胃腸道感染等。
  • 沿海城市擴張加劇海洋光汙染!高達75%的海底受影響 對沿海物種構成...
    高達75%的海底受影響 對沿海物種構成嚴重威脅  Evelyn Zhang • 2020-08-03 18:18:31 來源:前瞻網
  • 北極融化,可能被放出的都是什麼病毒?
    由於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原本覆蓋在北極的厚厚的冰層正以驚人的速度融化。北極圈洋流系統和生態系統也隨之發生變化,一系列意義深遠的影響接踵而至。2020年新冠病毒的肆虐,對全球經濟發展和人們身體健康都帶來極大危害,科學界開始更加關注和警惕近年來已經在北極冰層裡發現的病毒。
  • 地震可能是北極迅速變暖的主要原因
    北極地區現在已經處於全球變暖的最前沿,這裡脆弱的氣候深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最近MIPT的研究人員為北極的迅速變暖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他在發表於《地球科學》的論文中指出,北極氣候變暖可能是由一系列大地震引發的。 全球變暖是文明面臨的緊迫問題之一。
  • 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完全消失,將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在北極的熱量交換、氣候、生態環境中海冰尤其是多年冰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根據動畫顯示,35年以來多年冰消融95%以上,所以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將完全消失。北極冰的消失會給地球帶來極端化的氣候,而對於哪些對海冰賴以生存的北極熊更是毀滅性的打擊。
  • 隨著北極變暖 格陵蘭冰蓋質量損失將破萬年紀錄
    隨著北極變暖 格陵蘭冰蓋質量損失將破萬年紀錄時間:2020-10-19 13:4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隨著北極變暖 格陵蘭冰蓋質量損失將破萬年紀錄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了一項氣候學最新報告,對格陵蘭冰蓋建立了跨萬年的迄今最高解析度的模擬,結果顯示,格陵蘭冰蓋在本世紀的質量損失預計超過過去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新北極」如何影響我們?
    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臭氧空洞難愈 巨型冰塊斷裂「新北極」正在形成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報導,今年3月北極地區臭氧的月平均濃度打破了歷史最低記錄。特別是3月12日當日,北極上空局部地區的臭氧層含量最小值達到了史上最低極值,僅有205個多布森單位,甚至比南極還要低。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新北極」如何影響我們?
    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圖自澎湃美數課將視線落回地面,據媒體報導,衛星畫面顯示,日前,北極剩餘的最大冰架、位於格陵蘭東北部79N冰川上的一大塊冰斷裂脫離,脫離面積約110平方公裡。目前,這塊冰已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隨著氣候變化,北極溫度升高,曾經堅如磐石的北極海冰已經漸漸消融,覆蓋面積不斷創新低。
  • 極暖新北極氣候形成,海水泛濫?復活的遠古病菌威脅人類?
    全球變暖已被大家所熟知,從筆者(家在北方)切身的體會就是每年冬天的降雪量一直在減少。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科學家發現過去30年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升高了10℃!而且前幾天西伯利亞永久凍土消融解封了4萬年前的洞熊標本,這一切都跟極暖新北極的氣候形成有關。
  • 北極每升冰含有上萬個塑料微粒,還可能危害到海洋生物和人類
    北極是人類居住很少的地方,但是雖然人煙稀少,哪個地方事備受人們關注的地方。無時無刻在觀察者它的變化,所以又發現了一個讓人很驚訝的事情。北極每升冰含有上萬個塑料微粒,還可能危害到海洋生物和人類?在北極的海洋上出現一個創記錄的水平,那就是海洋上發現了很多的塑料微粒。
  • 地球變暖或停止,新冰河時期馬上來了?科學家:可能面臨變冷威脅
    自從工業化時代以來,人類不斷對地球進行溫室氣體排放,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溫室氣體帶來的地球變暖是越來越強,並且引發的極端性氣候現象也是越來越多,高溫,乾旱,強降雨,風暴等等都是一年比一年強,很多人可能覺得,部分的自然災難其實在減少,確實這也是一個正確的說法,但是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極端氣候現象,完全不是一回事情,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這意味著,隨著北極氣溫越來越高,更多的冰將會流入海洋,北極海冰的面積將會越來越小,這片長期被封凍的地區將開始轉向一種全新的氣候模式,其標誌是冰層融化、氣溫上升、降雨天數不斷增加,北極的未來將變得越來越不確定。2020年9月可能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之一,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8%的速度減少。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這意味著,隨著北極氣溫越來越高,更多的冰將會流入海洋,北極海冰的面積將會越來越小,這片長期被封凍的地區將開始轉向一種全新的氣候模式,其標誌是冰層融化、氣溫上升、降雨天數不斷增加,北極的未來將變得越來越不確定。  2020年9月可能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之一,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8%的速度減少。
  • 全球變暖致北極熊「登陸」覓食 棲息地受威脅
    北極熊通常在海冰上捕獵,它們的棲息地正因全球氣溫升高發生改變據外媒報導,全球變暖威脅著北極冰圈,同時也讓北極熊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近日,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隨著冰川的融化,越來越多的北極熊改變了飲食習慣,傾向於向陸地找食物。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學家琳達·科爾莫扎諾表示,他們在加拿大哈得遜灣做了長期研究,結果表明當地生態受全球變暖的影響確實比想像中大。「我們發現當地北極熊吃的更多是陸地上的食物,包括雪雁、雞蛋和馴鹿等。」 科爾莫扎諾說。
  • 全球變暖致北極海冰驟減,氣候變化敲響警鐘
    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對野生北極熊的數量構成了不可逆轉的威脅,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影響使北極海冰降至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冰的急劇減少減少了極地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並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北極的衛星掃描顯示,北極的最低氣溫在9月18日跌至最低點,海冰將在秋冬季節回歸,春夏季節融化,但從現在到10月之間的風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該地區。我們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無所作為,到本世紀中葉,北極熊的數量將會下降。
  • 北極變暖,未來或現「無冰之夏」?
    以北極地區為例,氣溫升高導致大量海冰融化後,北極地區吸收的太陽輻射將會更多,氣溫會進一步升高,這種冰雪和反照率之間的正反饋機制會像放大鏡一樣,加劇北極地區的氣候變暖。通常情況下,一年中隨著季節交替,北極地區海冰面積也會產生變化。夏季氣溫高,海冰會融化,9月份面積最小;而在寒冬剛剛結束的3月,海冰面積會達到峰值。
  • 全球變暖危及北極,永久凍土中封印的「惡魔」或將威脅全人類
    在地球最北端的北極,格陵蘭島覆蓋著潔白晶瑩的冰雪,在許多人眼中,這裡是不染凡塵的冰雪世界,從格陵蘭島到周邊的一系列群島上,富含養分的土壤從內陸冰川的邊緣一直延伸到海岸線上。曾經有大量蕨類植物和草本植物在當中紮根,但經過數萬年的極寒後,這裡的土壤變成了凍土。
  • 北極冰架坍塌,全球變暖加劇,我們正在經歷什麼
    現代快報訊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兩天消失40%的面積;歐洲熱浪翻滾,專家估計到2050年阿爾卑斯山冰川或只剩一半……近日全球變暖再次釋放信號。溫度升高、極端天氣頻發、海平面上升,很多人也感到一年比一年熱了。遙遠的北極和南極正在發生什麼,會產生什麼樣的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