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家推斷,氣候變化將使波羅的海日益變成淡水海,繼而毀滅海洋生物。
一項涉及多個國家的研究發現,該地區降雨量的增加會使波羅的海海水的鹽度降低。海水鹽度降低會改變海洋生物的構成,而海洋生物目前已經飽受過度捕魚和有害化學物品的影響。
該研究的參與者、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學院的教授克裡斯·雷德說:「由於全球變暖,據預測流入波羅的海流域的降雨量將會增加。由于波羅的海是個內海,而且出口十分狹窄,因此海水鹽度將會變得越來越低。我們預測,這種情況將於未來100年內發生。」
另外一個令人擔憂的發現是,一種新的浮遊生物從太平洋來到北大西洋。這種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生物早在80萬年前就從該地區消失了。由於北極冰蓋的消融打開了西北航道,這種植物越過北極漂流回來。
雖然海藻是食物來源,但專家指出,海洋食物網基底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動搖甚至推倒大西洋海裡現有生物的生存支柱。
在北極冰凍之前,差不多是一百萬年以前,太平洋的海水能夠進入北大西洋,這使得大量的太平洋生物物種能夠左右其生態系統。今天在歐洲海域發現的一些生物物種最初是從太平洋來的。「如果北極繼續消融,使更多的生物物種能夠通過這裡,那麼我們就可能看到北大西洋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雷德博士說,「對漁業的潛在影響可能是巨大的。競爭將會加劇。舉例來說,太平洋中大約有6種不同的鮭魚,但是在大西洋只有一種。目前大西洋中的鮭魚儲備情況不容樂觀,因此任何有可能使這種情況繼續惡化的事件和做法將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去年,一條太平洋灰鯨出現在地中海,這是三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第一次在該海域看到太平洋灰鯨。科學家認為,北極消融使得鯨魚遊到北大西洋成為可能。
當前,海洋生物往往會向極地遷移,不過它們遷移的速度卻不同。這就使得預測它們之間將會如何互相影響變得很難。在內海,適宜溫度較低的環境的生物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可能無處可去。研究人員預測,到2060年,隨著地中海溫度的升高,這裡75類魚中的三分之一將面臨生存威脅,6類魚將遭遇滅絕。
不過,在類似的內海——黑海中,新的地中海生物物種正向這裡進發,空氣和海水溫度的升高預計會增強多樣性,而相反的作用限於少量本地物種數量的減少或死亡。
該報告中的其他研究成果揭示了大量毒性很強的水母湧入了大西洋的東北部,經常形成巨大無比的花朵。這種特別危險的暖水物種在很多地區起著主導作用,它們的大量出現已經迫使一些歐洲海灘關閉。它們同時也是捕食小魚的好手,因此專家認為它們的遷移不是好的趨勢。近來,一種酷似水母的有毒亞熱帶生物僧帽水母在大西洋海域經常出現。
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的所長卡洛斯·海普博士說:「歐洲海域發生了什麼?我們需要了解更多有關這方面的內容,但是有關跡象已經表明氣候變化帶來的更多的是害處,而不是益處。儘管目前存在著很多未知的領域,但是很顯然當我們打破某個複雜而重要的系統的正常運轉秩序後,我們就能夠預料得到具有破壞性的變動是會發生的。」(編譯:何晨|譯自:《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