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不知道大家有木有嘗過海水的味道?
反正小編嘗過(遊泳嗆水),
又鹹又澀,還夾雜點苦味,這滋味···
那時,我腦袋瓜裡冒出一疑問:
為什麼海水是鹹的呢?
既然想到問題,就得去深入挖掘,結果發現,原來這個問題眾說紛紜,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話題。
海水之所以鹹,其原因是海水中含有各種鹽分,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35克鹽。有人估計,如果把海水中所有的鹽分都提取出來,鋪在陸地上,可得到厚153米的鹽層;如果鋪在我國的國土上,可使我國平均海面高出2400米左右。
這些鹽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物質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要弄清海水會不會變鹹,必須先研究這些鹽類究竟來自何方。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演變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後來,由於水流衝刷侵蝕了地表巖石,巖石中的鹽分不斷溶於水中。這些水流又不斷匯入大河奔騰入海。
隨著水分不斷蒸發,鹽分沉積得越來越多,海水就變鹹了。由此推測,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鹹。
有的科學家不同意上述看法。他們認為,海水的鹹是先天形成的,並不會越來越鹹。海水中的鹽分並沒有顯著的增加,只是在地球的各個地質歷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是不同的。一方面,大陸和海底的鹽類在增加,另一方面,鹽類在化合作用中消減,使海洋中的鹽度長期以來保持相對平衡。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之所以是鹹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天的原因。除了從陸地不斷流入海洋的鹽類,大洋底部火山噴發也會不斷地給海洋輸送鹽分。目前,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海洋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釋放」鹽分:
一是當海洋中含鹽類的可溶性物質達到一定濃度時,會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的底部。
二是海洋中的生物會吸收部分鹽類,降低海水中的含鹽濃度。三是颱風暴發時,海水被卷到陸地上,海水中的部分鹽類物質也被帶到陸地上。
▼
關於海水將來是會變鹹還是變淡的問題,
至今尚無定論。
也許在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進步,
這一難題終將被我們揭開。
表層海水鹽度分布規律這個知識點在人教版教材上沒有體現出來,可實際上很多考試或習題會以此為知識背景出題,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致使很多同學不知道如何下手做題。新的教材裡已把海水鹽度再一次的加入進入,其實如果能抓住影響海水鹽度高低的因素,此類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這裡做了一個梳理。
氣候因素——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氣候因素,即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係。降水量大於蒸發量,鹽度較低,反之較高。
洋流因素——同一緯度海區,有暖流經過鹽度偏高;寒流經過鹽度偏低。
河流徑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匯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附此以外,我們還應考慮如下因素:
高緯度海區結、融冰量的大小(有結冰現象發生的海區,鹽度偏高;有融冰現象發生的海區,鹽度偏低);
海區的封閉度(海區封閉度越強,鹽度會趨於更高或更低);
與附近海區海水的交換量等也能影響到海水的鹽度高低。
各個因素具有時空不同的變化,因此海水的鹽度高低也具有時空的差異。
從低緯度到高緯度,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蒸發量和降水量之差。蒸發量使海水濃縮,降水使海水稀釋。有河流注入的海區,海水鹽度一般比較低。
分布規律
1、海洋表層海水水平鹽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各自南北兩側的高緯、低緯遞減。海洋表層海水平均鹽度按緯度分布規律如上圖所示。
南半球鹽度分布的地帶性較北半球明顯。
中低緯度的大洋西岸鹽度較大洋東岸高。
在海洋,赤道一帶降雨量大,鹽度較低。
在高緯度地區,溶解的冰降低了鹽度。
鹽度最高的地區是蒸發量高而降雨相對較低的中緯地區。
大西洋鹽度略高於太平洋。
2、海洋表層海水垂直鹽度:大致在熱帶和中高緯地區,表面鹽度低,向下增大。副熱帶地區表面鹽度大,向下先是迅速減小,然後又逐漸增大。
影響鹽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蒸發與降水、結冰與融冰、河水的流入、海水的渦動對流等。
典型海區的鹽度分布及原因
就全世界而言,副熱帶海區的鹽度高於熱帶海區,這是因為雖然熱帶海區的溫度高於副熱帶海區,但熱帶是全球的多雨帶,而副熱帶是全球的少雨帶,綜合降水量和蒸發量兩個因素來考慮,副熱帶海區的鹽度高於熱帶海區。
從高緯地區來分析,北半球高緯度海區的鹽度低於南半球高緯度海區,這兩個地區氣候條件大致相同,起主要作用的是淡水匯入,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有數條大河匯入北冰洋,而南半球這個緯度恰恰沒有河流。
紅海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區,這是由於紅海位於副熱帶,降水少,蒸發又很強烈,紅海的兩岸都是大面積的沙漠,幾乎無陸地淡水的注入。海域封閉,與外界海水交換量少,所以紅海的鹽度高達4.1%。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區,這是由于波羅的少兩岸有眾多的河流淡水匯入,同時地處亞寒帶地區蒸發量很不,海域較封閉,與外界海水交換量少,所以鹽度不超過1%。
河流入海口區的鹽度低於周圍的海區。例如亞馬孫河口,從三角洲向外大約160千米內的海水都是淡水。對於流量季節變化比較大的河流,入海口處的鹽度會隨季節發生變化,一般來講河流汛期鹽度較低,河流枯水期鹽度較高。
不同海區鹽度的比較方法
對於幾個海區的鹽度比較,一般先考慮緯度的差異,不同緯度海區的降水量和蒸發量不同,鹽度也不同。
如果是同一緯度地區,則首先考慮寒暖流的影響:受寒流影響的海域,海水蒸發減弱,鹽度較低;受暖流影響的海域,蒸發量增大,鹽度較高。
其次考慮近海岸地區河流注入水量的大小:河流水注入量較大的海域,受河水稀釋作用強,鹽度降低幅度大,鹽度較低;河水注入量較小的海域,受河水稀釋作用弱,鹽度降低幅度小,鹽度較高。
另外,高緯度海區結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鹽度高,而結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鹽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