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地球70%的表面積被海水覆蓋,海水含有大量的鹽分,但不同地區海水鹽度是不同的。全球海洋都是互相連通的,海水可以流動,溶解在海水中的鹽分也能擴散,是什麼原因造成各地海水鹽度不同呢?
海水雖然能夠流動交換,但需要時間。就好像空氣汙染一樣,全球大氣也是可以互相交換的,但各地汙染程度明顯不同。海水流動交換的速度來不及平衡鹽度,也就造成各地海水鹽度不同了。
影響海水鹽度的主要因素有三點:
一、降水和蒸發量的對比。
如上圖,亞熱帶海洋地處副熱帶高壓帶,蒸發大於降水,因此鹽度較高;赤道附近海區地處赤道低壓帶,降水大於蒸發,因此鹽度較低;自亞熱帶向高緯度海區,溫度逐漸降低,蒸發逐漸減少,鹽度也逐漸降低。
二、洋流
洋流是海水交換的重要方式,因此對海水鹽度有規律性的影響,一般為暖流流經海區,鹽度較高,寒流經過海區,鹽度較低。
三、淡水匯入
大河(亞馬遜河,剛果河,長江等)河口附近海域海水鹽度較低。
知道這幾個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就可以在地圖上大致找到海水鹽度比較高和比較低的海域。首先根據其海域封閉程度(海域越封閉受大洋影響越小,海水鹽度情況也就越特殊);其次根據其緯度位置,也就是上邊說的第一條;最後看其周圍淡水匯入情況。根據實測,海水鹽度最高的是紅海,最低的是波羅的海。位置如圖:
這種鹽度的不同是符合上述一般規律的。下面再具體分析一下。
最鹹的紅海
紅海海域封閉,只有一條窄窄的海峽與印度洋相連;同時地處亞熱帶,降水稀少,蒸發旺盛,西邊是浩瀚的撒哈拉沙漠,東邊則是乾旱的阿拉伯半島,是衛星圖上大地顏色最暗黃的區域;同時基本沒有河流匯入。因此鹽度最高。
最淡的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同樣水域封閉,但地處近極地區域,蒸發很小,周邊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降水較多。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波羅的海是四季冰川消退後才形成的,時間很短,加之地域封閉,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大洋進行海水互換。因此鹽度很低。下圖是北歐冰川侵蝕出的深入內陸的峽灣。
最後出一道題,最為最深入內陸的海洋——黑海,它的鹽度是比大西洋高還是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