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材料新知,您身邊的塑料專家!
——主機廠造車——
從事汽車行業8年有餘,你要問我汽車是如何研發出來的?我只能把領域內熟悉的環節說上一二,汽車是如何從圖紙到實車的?
這個概念很模糊,當看到這篇圖文並茂、還有些搞怪的文章後,我仿佛能捋清楚了..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對汽車工程師的印象是什麼?
是長腿歐巴,還是猥瑣大叔?
不同的人對於汽車工程師的設想都有所不同,
但大家設想的工程師一定是一群——
那麼,真正的汽車工程師是一群怎樣的人呢?
這是一群
受過高等教育
渾身毫無藝術細菌
但是機械結構、汽車電子、車輛性能瞭然於心
懂結構,會畫圖
能修車,敢試車
自己設計的零件,含著淚也要修完的
實際上,汽車工程師是一個大致的概念,現實中它細分了很多類型:
那麼,初步了解工程師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工程師是怎麼把一輛車從圖紙變成實體的。
一、造車第一步
設計師與工程師的大戰
其實,早在數字模型階段,汽車工程師就介入了汽車設計工作。他們從工程的角度與造型設計師展開大戰,調整合理的分縫、預留出合理的尺寸等等。
對於設計師來說,這個團隊都是一群壞人,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好惹的!他們隻身一人就可以把設計師給逼瘋!
項目開始前......
項目開始後......
工程師發威:來,把你的模型數據拿來我看看
工程師再發威:來,把你的硬質模型拿來我瞅瞅
完成數字模型大戰之後,造型設計師會做一個硬質油泥模型,供工程師們再來研究工程可行性。戰火繼續蔓延,工程師需要把造型可能影響到的工程設計一一規避,鎖定最終的造型數據。
這個時候,輪到設計師得瑟了:「設計結束,剩下就看你們的了!」
汽車造型確定之後,就要轉化為數字模型,移交到工程師手裡。
當數字模型師把這個壓縮文件發到工程師手裡的那一刻,造型設計師基本上就解放了。
於是,大戰轉移陣線——
從工程師大戰設計師變為——工程大神互相戰鬥
此時,夾在中間還不能發飆的總布置工程師,只能當和事佬
經過多方協調,工程師們終於確定汽車各個零部件的具體設計,他們要完成每個零部件的尺寸、重量、性能、耐久性、成本、製造工藝等工作。然後——
二、造車第二步
試製:先弄幾輛工程樣車出來看看
鈑金工程師敲車身,零部件工程師和供應商一起按照數字模型來打造工程樣件(一般都是手工的),一起匯總到試製車間進行試裝車。裝完之後就是——無窮無盡的評審、改進、評審、改進..........
三、造車第三步
測試:樣車的各種性能測試
樣車試製完成之後,就要製造幾輛工程樣車,進行整車及零部件的性能與耐久性長達2-3年的測試了......
對試驗工程師來說,兩個月跑三萬公裡不在話下,很多實驗工程師十天前還在零下四十度的黑河凍成狗,十天後就很有可能在零上四十度的海南熱成烤魚。
強化壞路測試——用幾萬公裡模擬用戶幾十萬公裡行駛
高溫測試——檢驗車輛在極限高溫下的運行狀況
高寒測試——檢驗車輛在極限低溫下的運行狀況
熱帶測試——檢驗車輛在高溼度、高溫度下的運行狀況
與此同時,各路工程師全軍出動,對車輛的各個參數進行調整,取得最終的最優方案。
動力標定工程師
底盤調校工程師
空氣動力學工程師
排放控制工程師
採購工程師
四、造車第四步
小批量裝車:檢驗量產件及生產線的運行
完成試驗以後,汽車工程師的工作基本完事,接下來就是工藝工程師登場。怎麼生產,怎麼匹配,都需要這群與車間為伍的技術宅來解決。
五、造車第五步
量產:各位親朋好友們可以買車啦!
幾百輛的小批量試裝後,生產線調試宣告完成,從此開啟量產啦!
到這裡,一輛汽車基本上就從設計師的圖紙上變成可以放在4S店的愛車了。看到這裡的你是否感同身受,快在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吧!
本文來源網絡,若侵權告知刪除,歡迎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