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圈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

2020-12-02 風雷說地質

土壤圈是指巖石圈最外面一層疏鬆的部分,其上或裡面有生物棲息。

土壤圈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五大圈之一,它與大氣圈水圈同等重要,為第三大環境要素。土壤圈是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也是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一種環節要素。

一、土壤的組成

土壤為由固相(礦物質、有機質)、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氣相(土壤空氣)等三相物質四種成分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的一種特殊物質。 可分為:

1.無機組成(礦物質)

原生礦物主要有矽酸鹽類:橄欖石、石榴子石、鋯石、輝石、角閃石、滑石、黑雲母、白雲母、鉀長石、鈉長石、鈣長石。碳酸鹽類:方解石、白雲石。氧化物,氫氧化物:石英、針鐵礦、赤鐵礦、褐鐵礦、水鋁礦、硬水鋁礦等。硫酸鹽類:石膏。硫化物類:黃鐵礦。磷酸鹽類:磷灰石等。次生礦物是原生礦物在成土過程中新生成的礦物,包括各種簡單鹽類、次生氧化物和鋁矽酸鹽類,主要是:方解石、白雲石、石膏、芒硝、針鐵礦、褐鐵礦、伊利石、蒙脫石和高嶺石等。

2.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是指以各種形式存在於土壤中的有機化合物,其含量一般僅佔百分之幾。土壤有機質可分為兩大類:普通有機物和腐殖質。

3.機械組成

土壤是由粗細不等的土壤顆粒組成的,這種粗細不等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組合稱為土壤的機械組成,又稱土壤質地。

4.土壤溶液(水分)

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氣體、溶質和懸浮物質的總稱。

二、土壤的性質

1.土壤剖面:

土壤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在土壤中的垂直遷移和累積的結果,促使土壤中物質發生淋溶和聚集,因而在土壤層次上發生垂向分化,並可劃分出不同土層。

土壤剖面

2.土壤的物理性質:

土壤的物理性質是土壤的基本性質,它包括土壤的質地、結構、比重、容量、空隙度、顏色、溫度等。

3.土壤的化學性質:

土壤化學性質主要表現為土壤膠體性質、土壤酸鹼度和氧化還原反應三個方面。土壤溶液中的膠體顆粒擔當著離子吸收和保存的作用;土壤溶液的酸鹼度決定著離子的交換和養分的有效性;土壤溶液的氧化還原反應則影響著有機質分解和養分有效性的程度。

免責聲明:

「風雷說地質」所發表文章註明素材來源的。版權歸原出處所有(無法查證版權或未註明出處的均來源於期刊論文網絡搜集)。轉載文章只以公益科普宣傳為目的,如果侵害到原作者利益,或原作者文字不希望被轉載,請您及時到後臺留言通知,會尊重您的意見,謝謝!標註「原創」字樣文章,其版權屬於「風雷說地質」。

對於學術問題,歡迎留言討論!

歡迎轉載,並註明轉載出處!

相關焦點

  • 全國土地日|「花式」土壤你了解幾個?
    其實,根據土壤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泥土也會呈現多種不同的顏色,比如紅土地、黑土地等,不同顏色泥土的作用也不一樣。土壤有多重要?土壤圈是巖石圈最外面一層疏鬆的部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依賴於她的存在。土壤圈表面或裡面有生物棲息,是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也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種環境要素。土壤為什麼會有不同顏色?
  • [高考地理必背考點]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   氣候對生物分布的影響 光(喜光植物、喜陰植物)、熱(緯度、垂直)、水(森林、草原、荒漠)   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蓮(水生)、駱駝刺(旱生)、矮牽牛(二氧化硫)、樹(風向)   光合作用的意義 把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糖類),並釋放出氧氣   生物循環的作用 ①物質遷移②能量流動③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   原始大氣的成分
  •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下面開始我的說課。一、課標與教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選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五章第二節《土壤》這一節中的第二個框題。土壤是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綜合體,也是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的關鍵環節。通過土壤與自然環境其他要素相互關係的介紹,引導學生較為綜合地認識自然環境。
  • 地球究竟存在不存在靈魂鬼神問題,與暗能量是什麼關係?(二)
    辨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繼承發展的關係,都是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關係。因此,必須找到它的前因後果,追根溯源,找出它的整個證據鏈,恢復它的客觀存在,找出它的運行規律。人的靈魂哪裡來?人類有靈魂,動物有沒有靈魂?有。動物有靈魂,植物有沒有靈魂?有。植物有靈魂,細菌,病毒有沒有靈魂?有。
  • 科研人員發現土壤微生物與農作物產量關係密切
    新華社南京10月22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悉,中國、西班牙學者近期發現,土壤中的關鍵菌群與農作物產量關係密切。保護土壤中的關鍵菌群,或能達到減肥增產的效果。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褚海燕介紹,以往觀念裡,影響農作物產量的因素主要是旱澇、霜凍等氣候災害,以及化肥施用和病害等。但其實,土壤中種類最多、生物量最大的微生物群體,也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卻常常被人們忽略。  此次,研究團隊基於安徽蒙城小麥試驗田的數據,系統研究了土壤微生物與農作物產量的關係。
  • 原來土壤也會影響健康!
    土壤是人類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的中心環節。人類除了直接與士壤接觸外,還可通過空氣、水和植物等與土壤發生聯繫,因此土壤的衛生條件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士壤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和間接的,土壤可傳播各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使人感染疾病; 土壤又是各種廢棄物的淨化場所,進人土壤的各種汙水、經土壤自身的物理、化學、生物學作用,逐漸將其淨化; 常年潮溼汙物,的土壤是不良的居住環境,可誘發風溼病等。
  • 地球進入「人類紀」?
    今天的地球因為人類文明的影響,已經不再是自然的了,而這個改變過程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因為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地球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日益增加,而這都是為了驅動日益發展的工業技術。 當代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巨大,克魯芩希望通過「人類紀」一詞提醒人們關注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活動正成為影響和改變地球的主導力量。
  • 人類可以站在「食物鏈」頂端,全憑自己的科學理論嗎?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科學理論與自然界是什麼關係?簡單來說,自然界和科學理論存在著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深入一點來說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深刻、還有點哲理的問題。然而,從以研究人類社會為主的社會科學,到以研究有機界和無機界為主的自然科學,都說明了人類(數百萬年的演化歷程)和所謂的意識(比如,我們認為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其實都只不過是自然在經歷了漫長時間演化之後所得出的最高產物。因為,人類的所有生產活動其實都在自然界中進行,包括所有科學理論的形成。
  • 植物對鎂的吸收:土壤鎂含量狀況和土壤中鎂與其它離子的關係
    導語:植物對鎂的吸收:土壤鎂含量狀況和土壤中鎂與其它離子的關係植物根系吸收鎂,首先鎂主要以質流方式到達根系表面,通過質外體途徑進入內皮層,在載體的攜帶下跨膜進入細胞內,以共質體途逕到達根系中柱,從而完成鎂由外界溶液到根系中柱的吸收過程。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圈的範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 最強高中地理學習方法總結和知識點匯總
    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抓「綜合」重「聯繫」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繫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這不僅僅是緯度決定的,與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係。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 細說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1、助力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土壤微生物在自己的生活過程中,會通過代謝活動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分泌有機酸等物質幫助土壤粒子形成大的團粒結構,最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區系組成、生物量及其生命活動與土壤的形成和發育有密切關係。
  • 茶人學習:土壤有機質與土壤腐殖質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土壤有機質在碳庫循環中的作用 土壤有機質是影響土壤可持續利用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
  • 中國正繪製土壤重金屬「人類汙染圖」
    據了解,中國正建立涵蓋81個化學指標(含78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基準網:以120萬圖幅為基準網格單元,每一個網格都布設採樣點位,每個點位都採集一個深層土壤樣品和一個表層土壤樣品。深層樣品來自1米以下,基本代表未受人類汙染的自然界地球化學背景;表層樣品來自地表25釐米以淺,是自然地質背景與人類活動汙染的疊加。用表層含量減去深層含量,即得出重金屬元素「人類汙染圖」。
  • 在日照管理方面,白菜的光合作用與光照強度,關係非常密切
    文/月色入高樓【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在日照管理方面,白菜的光合作用與光照強度,關係非常密切夏季大白菜對水分的需求量大應該選擇灌溉方便、疏鬆通風、土壤肥沃的地塊好字花府藏菜及時深、曬值、散溼,一方地施腐肥有機肥8複合肥30千克。再將地整平耙細以備起壟。為了方便後續管理最好做成大小壟穿序一大一小,大壟以60釐米寬為標準、小以4釐米寬為標準。
  • 《與人類最密切的哺乳動物》第一章 哺乳動物的基本知識
    《與人類最密切的哺乳動物》  科學是一種世界觀  科技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回眸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無不與科技的重大突破緊密相連。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類 文明發生了徹底改變。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答辯技巧: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
    2.土壤圈與人類生存條件土壤圈與人類生存條件,包括土壤資源區域性開發與管理中的動態變化,土壤對農林牧業適宜性,營養元素的空間調控,土壤圈中各障礙因素對農業生產的限制作用。5.土壤圈物質的組成與性質土壤圈物質的組成與性質,包括土壤膠體表面的性質,土壤中有害物質的化學行為,土壤水分性質,植物營養元素的化學性質,根際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態性質,土壤有機質組成、性質,土壤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等。從人類生存角度考慮,土壤被看作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料,是農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要素,更被看作以人類社會為主體的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體重240億噸:科學家發現「 黑暗生物圈 」,遠比人類更有統治力
    我們知道,人類現在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地球統治者。人類目前的總人口已經超過70億,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人類的蹤跡。地球生物圈中,人類主宰著29%的陸地,而海洋生物則主宰著79%面積的海洋。這大概就是我們認識的世界了。但實際上,地球還存在著一個更加龐大的生物圈,就在我們腳下的地底之下。科學家們把它稱為「 黑暗生物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