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土地日|「花式」土壤你了解幾個?

2021-01-08 新華社新媒體

2020年6月25日是我國第30個全國土地日,也許,在你的印象裡,陸地的色彩通常是棕褐色的。其實,根據土壤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泥土也會呈現多種不同的顏色,比如紅土地、黑土地等,不同顏色泥土的作用也不一樣。

土壤有多重要?

土壤圈是巖石圈最外面一層疏鬆的部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依賴於她的存在。土壤圈表面或裡面有生物棲息,是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也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種環境要素。

土壤為什麼會有不同顏色?

土壤裡腐殖質含量的多少和礦物質組成的差異,會讓土壤呈現不同的顏色。土壤腐殖質由動植物殘體演變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要是調節土壤顏色的深淺。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質含量較高的,因為腐殖質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質含量少時,土壤則呈現灰色或灰白色。從灰到黑,顏色隨腐殖質含量的升高呈梯度變化。

土壤顏色的作用

土壤的顏色可以反映土壤內在性質的變化,它是劃分土壤層次、研究土壤性質的重要依據。根據土壤的顏色,不但可以判斷出土壤大致肥瘦的情況,「因地制宜」種植相應合適的作物,還便於「對症下藥」,對土壤進行改良。

不同顏色土壤的成因

紅色土:氧化鐵是土壤礦物質中的調色高手,當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時,土色發紅,或者呈棕紅色。

黃色土:當氧化鐵與水作用時,能轉變為黃色的水化氧化鐵,低洼潮溼的環境是這一變化的適宜條件。因而在這種地方,土壤常顯黃色。

白色土:常常是與土壤裡的鹽分變化緊密相連。如碳酸鈣、碳酸鈉、氯化鈉、硫酸鈉等鹽類,以及高嶺土、氫氧化鋁等物質在土壤中呈粉末狀存在時,都可能讓土壤呈現偏白的顏色。

紫色土:由紫色砂巖和頁巖風化物發育形成,在四川地區分布較多,富含鈣、磷、鉀等營養元素,其土色的決定因子主要為其中含有的結晶性氧化鐵和錳化合物。

土壤是維持人類生活的主要支撐系統,為根系提供固定場所,長期容納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提供維繫生命的營養物質。保護好生態環境,科學保護土壤才能發展好綠色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世界四大黑土地,你知道幾個?
    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以彎月狀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兩省的黑土地是我國最肥沃的土地。東北黑土區糧食年產量約佔全國五分之一,是中國玉米、粳稻等商品糧主要供應地,糧食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數據顯示,廣義的關東黑土區總面積為103萬平方公裡,其中土壤侵蝕面積達27.59萬平方公裡,約佔總面積的27%。
  • 世界土壤日|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發倡議:保護土壤,你我參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李殷婷土壤保護刻不容緩土壤是萬物之源,農業之本,全球約95%的食物來自土壤,土壤的健康與否關係到人們的「米袋子」和「菜籃子」,而土壤出現有機質下降、重金屬和有機物含量升高的現象,保護土壤刻不容緩
  • 一文看懂我國土壤退化現狀,你腳下的土地還好嗎?
    而其中退化土壤,大多數發生在中國中部山區,黃土高原是最重要的地區。   土壤退化有廣泛的後果,其中一個直接後果是:農業用地的減少和土地生產力的降低。富含有機質和養分的表層土壤流失,會降低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同時也包括導致土壤鹽漬化、土壤酸化和沙漠化。這些過程往往發生在北部和西部人口較少的地區。
  • 【土壤改良】為什麼你的土地會發生鹽鹼化、酸化?
    【土壤改良】為什麼你的土地會發生鹽鹼化、酸化?在土壤鹽鹼超標高溫髙溼下綠苔長勢茂盛;土壤鹽鹼嚴重時土壤表面出現「紫球藻」棕褐色「紅」土現象,紫球藻這是一種鹽鹼的指示植物。它的出現說明土壤裡的鹽分已經很高,鹽份含量已經達到土壤安全臨界線了。出現以上三種現象就說明土壤鹽漬化已經比較嚴重,土壤需要進行治理改良了。
  • 土地覆被變化是土壤呼吸變化的主導因素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10月7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題為《全球土壤呼吸的時空變化及其與氣候和土地覆蓋的關係》(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Global Soil Respir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imate and Land Cover)的文章顯示,土地覆被變化而非氣候變化是土壤呼吸變化的主導因素。
  • 花式說「冷」的方式你get了嗎?
    最近的新聞微博朋友圈都看了嗎,Boss級寒潮從北極出動,全國都開啟了凍哭模式……漠河特產「潑水成冰」已經讓北京的小夥伴玩high了
  • 世界土壤日 | 土壤保護的重要性
    世界土壤日 | 土壤保護的重要性 2019-12-05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夏成為全國首個對土地鹽漬化自然災害救助省區
    新華社銀川7月3日電(記者楊穩璽)記者近日從寧夏民政廳了解到,經專門組織農業、水利、氣象、環境等方面專家進行研討和論證後,民政部已於6月26日正式批覆,同意寧夏對受鹽漬化影響的困難群眾給予災害救助,該批覆標誌著寧夏成為全國第一個被民政部納入土地鹽漬化自然災害救助範圍的省區。
  • 2019年這幾件環保大事,你了解哪幾個?
    同時,根據土地的不同用途和汙染程度,規定了不同的應對措施、管理手段和管理要求,分類實施以有效地防範和應對土壤汙染。   值得一說的是,它還賦予監管部門查封、扣押等權力,規定土壤汙染責任人負有實施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的義務。土壤汙染責任人無法認定的,土地使用權人應當實施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實施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復。
  • 世界四大讓你上癮的東西你了解幾個?
    1、純毒品,2、綠色鴉片高爾夫,3、中國土地上種植的這片神奇的茶葉,4、就是抖音類的精神鴉片了。下面讓我們來詳細說下這四種毒品。第一種、不管你是否有錢、終歸身體吃不消、(因為這送玩意不僅會上癮、還會食量越來越大、最後身體和金錢雙透支、如果不趕早戒毒、很快就會暴斃而亡。)所以、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第二種、比較綠色健康、2015年之前也算是球類運動中的奢侈品了、綠色有氧且當你體會到幾次一桿進洞的快感後、就會想著去全世界各個球場體驗不同的環境場地了。
  • 土地估價師考試考點總結:土壤類別及特徵
    土壤類別及特徵  1、 土地實體的構成,從估價的角度看,土地實體包括地上空間、地表、地下空間、建築物及其他附著物。  2、 土地是地球陸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巖石、水文、氣候和植被等要素組成的自然歷史綜合體,它包括人類過去和現在的活動結果。
  • 【全國土地日】土地利用與氣候變化
    今天(6月25日)是第24個全國土地日。土地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土地利用是人類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土地利用活動,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作用。資料顯示,近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大約佔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
  • 南京科學家繪全國首幅土壤顏色地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繪製生成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全國土壤顏色三維分布圖,該研究成果成為我國土壤肥力質量評價與空間管理的關鍵參照,並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國際土壤科學》上。「土壤的形成源自地殼表層巖石的風化。」
  • 土地鹽鹼化治理方案
    土地鹽鹼化治理是目前國內關注度較高的問題,其危害性深,受害面積大,所以社會各界專家等對鹽鹼地改良都有了很深入的研究。今天我們就土地鹽鹼化的治理加以分析和探討。土地鹽鹼化土壤鹽鹼化目前國內的主要改良方式有以下幾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專家會診海水倒灌土地復耕問題
    今天上午,文昌市副市長符濤生向省農科院專家諮詢如何解決海水倒灌土壤復耕的問題。  省農科院黨委書記鐘鳴明帶領該院土肥所、糧作所、蔬菜所、科研處等處室的農業專家到颱風登陸地翁田調研,了解農業受災情況和災後恢復生產的農業科技需求,尤其是土地受大面積海水倒灌造成的危害。
  • [分享]全國2017土地開發整理資料下載
    全國2017土地開發整理專題為您提供全國2017土地開發整理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全國2017土地開發整理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 雙子座的專屬性格卡,你佔幾個?
    雙子座的專屬性格卡,你佔幾個? 也可以為你寒窯一生同當苦難 / 雙子有千萬種風情 有千萬種樣子 可能會讓你覺得捉摸不透 讓你感覺若即若離 忽冷忽熱
  • 我的世界:幾種特殊的土壤,你知道怎樣讓蘑菇白天生長嗎?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幾種特殊的土壤,你知道怎樣讓蘑菇白天生長嗎?土壤在《我的世界》中種類也是不少的,我姑且將能夠種植植物的方塊的統稱為土壤。大致分為土方塊、菌絲方塊、沙子、以及靈魂沙。可能很多小夥伴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沙子和靈魂沙也能夠被稱之為土壤,其實很簡單,在現實中也是存在著沙子和沙土的,在它們上面我們可以種植一些植物。
  • 鑑定土壤活性微生物只需幾小時
    科技日報華盛頓6月24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能源部下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研究人員24日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使用一種名為BONCAT+FACS的技術,幾個小時就能成功鑑別出土壤樣本中存在的活性微生物。
  • 土壤光譜學:創新技術助力解鎖土壤奧秘
    「熟悉」在於,我們每天立於其上,與泥土有親密接觸;「陌生」在於,學界對土壤的複雜結構、性質、功能及其生物活性、生態功能的了解仍顯不足,而且公眾的知識背景中所包含的土壤常識也相對匱乏。編者認為,破解土壤奧秘與普及土壤科普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創新技術在土壤學中的應用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