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國愈發開放。「瘋狂英語」風靡中國,超過8000萬人喊起了英語。首次性調查成功舉辦,人們不再羞於談「性」,這次調查被評價為「社會風氣走向開放的產物」。亞運會成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向世界展現了不一樣的中國。
視頻/《人聲鼎沸40年》:1990年,為英語瘋狂的他們看到更大的世界
文/趙周賢
1990年4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在今天回頭來看,這無疑是影響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之一。
圖/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正式掛牌,舉手致意者為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市長朱鎔基
浦東的開發開放,標誌著中國的騰飛。
但是,浦東開發開放的影響是漸進式的,當年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留下深深烙印,並直接產生心靈衝擊的,可是以下這幾件激情澎湃的事兒。
8000萬中國人學起了瘋狂英語
1990年4月30日上午,在北京太廟大殿前,面對近千名聽眾,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使用誇張的自創手勢,對著天空大吼,激情澎湃地將一種「英語快速突破法」現場傳授給大家。
這個年輕人名叫李陽,此次來京,是應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和北京青年報社的邀請,為「希望工程」最後一輪勸募做大型義講。在現場,李陽傳授給大家的這一套「英語快速突破法」,集「聽、說、讀、寫、譯」於一體,人稱「瘋狂英語」。
圖/李陽瘋狂英語的崛起,源於當時整個中國學習英語的熱潮
在變得「瘋狂」之前,李陽自稱從小比較害羞,語言能力比較弱,在蘭州大學讀一二年級時,甚至還多次補考過英語。為徹底改變這種失敗的英語學習窘況,他開始另闢蹊徑,從口語突破。
在無數個場合,李陽都表示,蘭州大學烈士亭是他當年突破英語和發明瘋狂英語的地方。
據稱,從1987年冬到1988年春,每天中午快速吃完飯,李陽就端著苦苦的咖啡,來到蘭州大學這個僻靜的地方,扯開嗓子,大喊兩三個小時英語。
「就這樣,四個月複述了十幾本書,硬是把帶有『濃重新疆味』的英語鍛造成了純正的美國口音!一個曾經對英語十分恐懼的大學生竟然成為了千萬人學習英語和改變人生的榜樣!」2007年8月21日,李陽這樣回憶道。
在紀錄片《瘋狂英語》裡,導演張元真實地記錄了李陽演講的一系列激動人心場面:在大慶鐵人紀念館對工人演講,在北京太廟和清華大學對著信徒說「學英語的目就是要『Make money(賺錢)』」,在長城上帶領解放軍大喊「The PLA is great!」,在JJ迪斯科廣場和大學生邊跳舞邊大喊英文……
圖/李陽瘋狂英語演講現場,可謂場場爆滿
1990年,李陽在日記中首次寫下了「讓三億中國人講一口流利英語」的大膽夢想。有人統計過,30多年來,李陽大大小小一共演講了1.3萬場,走遍了全國3000個縣市,聽眾學生超過了8000萬人次。
圖/演講時,李陽善於使用他獨一無二的手勢輔佐教學
對很多人來說,李陽和他的瘋狂英語甚至成為了記憶的一部分。80後網友麥子就認為,瘋狂英語對他「影響巨大」。從2016年4月15日開始,他自發創建了「李陽和他的瘋狂英語」網站,就如同網站的名字一樣,是為了「盡力呈現一個客觀的李陽和他的瘋狂英語」。
李陽說他的口號是熱愛丟臉,用熱愛丟臉的方式去大喊大叫。對於何為「瘋狂」,李陽有自己的解釋:百分之百的投入!忘我、忘物、忘時!排除一切雜念、克服膽怯、樹立信心!打破傳統、突破極限、淋漓盡致地挑戰自己的潛能。
圖/河南內黃縣,一位學生聽李陽演講,激動到哭泣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因出國潮,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英語學習熱潮,而李陽則順應了當時社會上的各種英語學習需求,把英文教育和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成功地把自己包裝成為中國學英語的偶像。與其說李陽是「3億人的英語教父」,毋寧說他更像是一個營銷高手、成功學導師。只是直到2011年家暴醜聞爆出,李陽才人設崩塌。
圖/2011年,李陽妻子kim爆料李陽對自己多次實施家暴
「性話題」不再難以啟齒
1990年8月6日,《瞭望》周刊(海外版)宣布,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性文明」調查在大陸獲得成功。
如此大規模的「性文明」調查,是由上海性社會學研究中心組織的。調查的內容主要是青少年的性生理髮育、性知識及其來源、性觀念、夫妻關係、計劃生育和性罪錯等。這項調查涉及的範圍包括黑龍江、遼寧、北京、天津、山東、山西、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河南、四川、新疆和寧夏等15個省市自治區,從1989年2月開始籌備,至1990年4月調查工作基本結束,用時一年零三個月。本次調查一共發出問卷21500份,回收20712份,此事後來在學術界被稱之為「中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
圖/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性文明」調查工作會議現場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青少年生理的早熟已十分明顯,男性14歲以下出現首次遺精約佔54.2%,女性14歲以下初潮的達91.5%;調查對城鄉夫妻抽樣8000例,僅有23%的夫妻對性生活不滿意,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發現,實際上有60%-70%的夫妻對性生活的過程和感受不盡如意。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的金賽教授曾用了10年的時間,完成了17000例性調查,報告發表之後,立即轟動了全世界,這就是人類性學史上著名的《金賽報告》。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為什麼要在中國大陸進行這一項史無前例的調查?對此,作為調查執行的主導者,時任上海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的劉達臨認為,這和當時中國社會「大氣候」的變化是分不開的。
圖/美國著名性學專家「阿爾弗雷德·C.金賽」發表《金賽性學報告》,向世人第一次揭示了男性性行為與女性性行為實況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大刀闊斧地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西方文化和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廣泛交流,使人耳目一新,思想、觀念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加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產生了許多新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從傳統思想的禁錮中,從『不食人間煙火』的幻影裡解脫出來,開始正視現實,追求並創造現實的生活幸福。真正的愛情,美滿的婚姻,健康和諧的性生活,逐漸成為社會生活樂章中的一支重要旋律。青年人嚮往它,中、老年人也嚮往它,性神秘的帷幕逐漸被拉開了,『談性色變』的現象逐漸地消除了」。兼任上海性社會學研究中心主任的劉達臨如此解釋。
圖/劉達臨是中華性文化博物館館長,曾舉辦第一個向社會公開的性學系列講座
「這就是前所未有的全國規模的性調查,這是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下社會風氣走向開放的一個產物。」1990年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這麼寫道,而且還將中國這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稱為「中國的金賽調查」——自此以後,《時代》周刊的這個提法也被國內外學界廣泛採用。而劉達臨教授也因此被《時代》周刊評價為「引導中國進入幸福的21世紀的六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亞運來了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我們亞洲,樹都根連根;我們亞洲,雲也手握手!……」
28年過去了,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這一首宣傳曲《亞洲雄風》,旋律響起,依然令人情緒激昂,成為許多中國人永遠都抹不去的記憶。
圖/第11屆亞運會會徽圖案包括亞奧理事會會徽中的太陽和雄偉的長城組成的「A」字;吉祥物是大熊貓盼盼
上個世紀80年代,為順利舉辦亞運會,舉國上下同心,出錢出力。1987年,江蘇鹽城建湖縣的五年級小學生顏海霞在《中國少年報》上看到一則為亞運捐款的倡議書,於是將剛剛拿到的1塊6毛錢壓歲錢捐獻了出來,時年12歲的顏海霞就這樣成了第一個為北京亞運會捐款的人。從1987年到1990年,北京亞組委集資部收到全國捐款共計2.7億元,捐款人次近2億。「今天你捐了沒有」在那個年代一度成為流行語。
圖/收到顏海霞的捐款後,當時亞組委集資部給予回信
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曾給採訪他的記者講過這樣一個段子:兩個人走在街頭,無意中撞著了,劍拔弩張之際,其中一人說:「小子,今天不跟你吵,辦亞運會呢!」怒氣頓時煙消雲散。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亞奧理事會成員的37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代表團,共6578人參加了這一屆體育盛會。中國派出636名運動員參加了全部27個項目和2個表演項目的比賽。時隔12年後,中國臺北也作為中國一個地區的代表隊重返了亞運大家庭。
圖/第11屆北京亞運會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隆重開幕
來自海南的女子舉重運動員邢芬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摘得了北京亞運會上首金,並開啟了一個女子舉重的「邢芬時代」。
時至今日,定居在深圳的邢芬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比賽的那一幕。
9月23日,她和教練早早就趕到了體育館熱身。正式比賽開始後,臺下有幾千名觀眾都在呼喊她的名字,邊上還有好幾百名記者。在此之前,她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場面,有點暈。「當時腦子裡基本就是空白的,只知道完全按教練的指示去做,熱身,抓握,上拉……」邢芬說。
抓舉第一把就舉起了65公斤,一下子就甩開了其他選手;抓舉第二把70公斤,她失敗了,一旁的教練趕緊給她減壓:「你領先優勢很大,即便第三把失敗也無所謂。」最後邢芬在44公斤級的舉重項目上,以超過第二名20公斤的總成績為中國隊獲得北京亞運會首金。
圖/舉重運動員邢芬摘得北京亞運會首金,但輝煌過後邢芬曾因服用興奮劑遭禁賽兩年
從北京亞運會這驚人一舉之後,這個來自海南瓊山大致坡鎮磊連村的邢家「黑三妹」一下子成了全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各種榮譽和獎勵紛至沓來,她體會到了一夜成名快感。「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從小練體育,一直都很苦。當時國家獎勵給亞運冠軍6000元,對我來說可真是天文數字了!」邢芬說。
北京亞運會上的另一位名人,就是上海的遊泳運動員沈堅強。他獲得了50米自由式、100米自由式、100米蝶泳、4×100米自由式接力和4×100米混合泳接力5枚金牌,成為了第11屆亞運會上拿獎牌最多的運動員。他不僅徵服了中國,還徵服了亞洲,成為民族英雄。
圖/上海遊泳運動員沈堅強以5枚金牌的成績成為北京亞運會上奪得最多金牌的選手,名正言順的當選為第11屆亞運會最佳運動員
北京亞運會是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次舉辦國際性體育賽事,是中國對外開放、北京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時間點。「當時,歐美主流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多數都是負面的。改革開放的國際環境遭到空前挑戰。」曾經擔任國家體委國際司一處處長的張清說,中國就是以舉辦亞運會為契機打開局面,改善周邊環境。
也正是趁著北京亞運會的這股熱乎勁兒,中央拍板當年即刻啟動申奧,亞運會結束之後,亞組委直接轉變為申奧團隊,目標直指2000年奧運會,只可惜最後在1993年抱憾蒙特卡洛。
而在北京亞運會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亞運村成為了首都最具代表性的高檔住宅區,原來的運動員公寓——匯園公寓成了全國最值錢的公寓。外國人和明星成為了亞運村的首批業主,歌手劉歡、毛阿敏都在此買了房。如果說,亞運會是中國崛起獲得世界認同的一次盛會,那麼,亞運村則是中國人富起來尋求歸屬感的一個標籤。
圖/近三十年過去了,亞運村早已告別了當年的光環
百度獨家策劃改革開放紀錄片《人聲鼎沸40年》。欲知風雲變遷,敬請關注灼見圓桌會。
《人聲鼎沸40年》往期回顧:
回望1989|25歲天才詩人臥軌自殺 美國人慷慨解囊救了無數中國孩子
回望1988|這部電影成就一位影帝一位影后和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回望1987|一頓飯頂1/2月薪 這餐廳曾經連幹部都吃不起 如今爛大街
回望1986| 這部神劇畫風簡陋卻爆紅,30多年重播3000次成"回憶殺"
回望1985|省委書記5次檢討假藥案卻難逃處分 鄧小平鐵腕裁軍100萬
回望1984| 港臺藝人首登春晚因這首歌一夜爆紅 回香港被歌迷拋棄
回望1983| 首屆春晚真厲害,廣電部長當場下令解禁「黃色歌曲」
回望1982| 那年"超生可恥",有人帶頭結紮得錦旗,有人被強制避孕
回望1981| 從丟人到萬人羨慕,冒著抄家、坐牢風險的個體戶先富了
回望1980| 新中國銀幕第一吻:有人無法接受,有人"看一遍不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