鼩鼱[qú jīng]是鼩形目鼩鼱科動物的統稱。全世界共記錄了376種鼩鼱,包括麝鼩亞科210種、鼩鼱亞科148種和非洲白齒鼩亞科18種。它是最早的有胎盤類動物,產生於中生代白堊紀,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
鼩鼱是一類吻部尖長,眼睛細小,形態酷似老鼠的一種原始哺乳動物,與鼴鼠和刺蝟是近親。
鼩鼱的形態特徵
1、體型大小:鼩鼱體型較小,93%的個體平均體重不到15g,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小臭鼩和姬鼩鼱體重僅1.3~3g。最大的鼩鼱不超過120g,如臭鼩鼱。
2、感官:鼩鼱的嗅覺和聽覺發達,但是視力較差。聽覺是鼩鼱最重要的感官之一。一些鼩鼱能夠發出或者識別弱超聲波,且具有回聲定位的能力。絕大多數鼩鼱的嗅覺非常靈敏,視力退化,眼睛小,直徑約1mm左右。
3、牙齒和毒腺:鼩鼱為了適應食蟲的生活,牙齒高度特化而不同於其他哺乳動物。其上、下頜第一顆門齒延長,呈刀狀且邊緣有鋸齒。一些鼩鼱的唾液腺能分泌破壞神經系統的毒素,對無脊椎動物有麻醉作用,甚至偶爾能麻醉一些小型脊椎動物如老鼠、蜥蜴和鼠兔等;人如果被咬傷,一般會出現灼熱感、紅腫、刺痛等症狀。
4、臭腺:臭腺是鼩鼱最重要的一種皮膚腺,雌、雄鼢鼯都具有臭腺,一般雄性的臭腺較大。常年都散發出難聞的氣味,繁殖季節氣味更濃。臭腺的分泌物可降低被捕食風險,在繁殖期能吸引異性前來交配並警告其他鼩鼱進入自己的領地。
鼩鼱的生活習性
根據鼩鼱覓食習性的不同,將其劃分為6種生態類群:地棲生活型、半地下生活型、半水生型、適應乾旱型、樹棲型以及與人類伴居型,其中以地棲者居多。
鼩鼱科的絕大部分種類對環境(特別是溫度和溼度)極其敏感,多棲息於涼爽且溼潤的生境中。夜行性、喜獨居。攻擊行為表現為張大嘴巴、露出牙齒、撕咬、扭打,磨牙並發出尖銳的吱吱聲,以便嚇退敵害或者求援。
鼩鼱有領域行為,如小鼩鼱的領地為200~1500 m。一般雄性的領地大於雌性,繁殖季節雄性會明顯擴張自己的領地。
鼩鼱的營養與代謝
鼩鼱是以肉食為主、植食為輔的雜食性動物。動物性食物主要包括甲殼動物、昆蟲及其幼蟲、各種軟體動物、蜘蛛類、蚯蚓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以及一些小蜥蜴,其中昆蟲數量最多;它們還可以通過利齒和毒腺來捕食比自己體型稍大的脊椎動物如老鼠、鼠兔等。
相比其他小型哺乳動物,鼩鼱有更高的基礎代謝率、體溫以及低熱傳導係數。鼩鼱食量大,需要吃較多的食物來維持它們極高的代謝。研究表明小鼩鼱一天能吃下相當於自身體重3倍的食物。若3h不進食就會因飢餓而死亡。在飢餓狀態下,它們捕食同類或自殘來維持生命。
鼩鼱的生活史
鼩鼱的壽命很短,一般為14~16個月。繁殖季節從每年的3月開始到10月結束。一些鼩鼱的繁殖高峰期在春天和秋天。孕期一般為21d左右,幼崽大約在6-7月出生。哺乳期為22~25d,產仔後鼩鼱會離開並尋找新領地,開始獨立生活,能夠存活下來的個體會在下一年繁殖;繁殖後的成年鼩鼱從夏季開始死亡.秋季時絕大部分成年個體都會死亡。
研究表明:臭鼩鼱在3、12月上半夜活動高峰為20一22時,6 月為22 一24 時。3 、6 、9 月下半夜活動高峰均為2一4 時,12 月為4一6時。這與各月溫溼度和臭鼩鼱本身活動習性有關。同時,其活動還與褐家鼠有關:當褐家鼠活動處於高峰時,臭鼩鼱則處於低潮,,褐家鼠活動減少時,臭鼩鼱活動就劇增至高峰。
臭鼩鼱的種群密度既與其自身的生物學特性有關 ,也受生境和氣候的影響。
齧齒目(如老鼠)與食蟲目動物(如鼩鼱)的嗜食性又完全不同,齧齒目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而食蟲目鼩鼱以動物性的昆蟲為主。在每次大面積投餌滅鼠後,鼠類被大批毒殺,數量減少,導致鼠性動物種類的失衡,鼩鼱活動範圍增大,故其數量相對增加。所以,看到鼩鼱的活動,也可能說明滅鼠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