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中帶「象」的,不一定是大象,還可能是老鼠

2020-11-22 騰訊網

  導語:名字中帶「象」的,不一定是大象,還可能是老鼠。

  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象是一種大型的哺乳類動物,很多動物園中都有大象,不過其實名字中帶象的,可不一定都是大象喲,也可能是只老鼠。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斯裡蘭卡象。這就是正經的大象了,這種又被稱之為錫蘭象的大象品種,是體型最大的亞洲象。

  婆羅洲象。這種大象是亞洲象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又稱侏儒象。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東南婆羅洲島北部沙巴,只有大約1500頭左右。

  非洲象。又名草原象。看名字就知道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種大象,它是目前世界上陸地哺乳動物中,個頭最大的。它們廣泛的分布在非洲大陸之上。

  下面要介紹的,就不是大象了。

  灰臉象尖鼠。又叫做灰臉森吉,是一種象鼩,這種長相奇特的動物,是坦尚尼亞中南部烏棕格瓦山脈中的特有品種。這一地區,由於被山脈阻隔,有著很多奇特的當地獨有物種。

  海象。這個大家肯定就比較熟悉了,它也有著大大的牙齒,所以就被稱為了海象。海象主要生活在北冰洋海域之中,是一種以甲殼類、魚類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海獸為主要食物的哺乳動物。

  安哥洛卡象龜。這是一種烏龜,有叫做馬達加斯加陸龜。是馬達加斯加島西北部地區特有的一種龜,是陸龜科中的一員。

  以上就是一些名字中帶「象」的動物了,除了體型巨大的大象,剩下的是不是也很有趣呢?本期內容就到這裡,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點擊收藏或者關注我們。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老鼠的身體大象一樣的「鼻子」,這種動物的名字叫象鼩
    樹鼩和象鼩雖然名字裡都帶了一個「鼩」字,不過期本質上卻是兩種動物。樹鼩是屬於樹鼩目的,而象鼩是屬於象鼩目的。樹鼩目有2科、5屬、20種,象鼩目種類則更少,僅有1科、4屬、17種。這四屬包括:象鼩屬、巖象鼩屬、巨泡象鼩屬以及東非象鼩屬。 四屬之中象鼩屬家族的成員是最多的,共計有十種;其次是東非象鼩屬,共計有五種;其餘的巨泡象鼩屬以及巖象鼩屬分別都只有一種。值得一提的是巖象鼩屬下的一種象鼩名曰「四趾巖象鼩」,而名字叫「巖象鼩」的反而屬於象鼩屬。
  • 長有像大象鼻子外形卻像老鼠的象鼩,網友:大象害怕老鼠的原因
    在動物寓言故事中:大象是害怕老鼠的,害怕老鼠鑽進象鼻,讓大象窒息等等,但在現實大自然中,成年大象是除了人類,幾乎就沒有天敵,所以大象也不害怕老鼠。只是大自然也非常神奇,偏偏創造出一種長有像大象鼻子外形卻像老鼠的小動物——象鼩,將老鼠和大象聯繫起來!
  • 大象那麼大,真的會害怕微小的老鼠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大象是陸地上現存的最大哺乳動物,亞洲象肩高3.7至4.1米,體重3至5噸;非洲象肩高4.3至4.5米,體重5.5至8噸。而老鼠在人們眼中則是一種微小的動物,在大象面前更是可以忽略不計了。二者體型相差如此懸殊,但是民間卻流傳著諸多「老鼠能打敗大象」、「大象最怕老鼠」之類的說法。
  • 大象真的怕老鼠嗎?
    我們都聽說過「老鼠治服大象」的故事:小老鼠會咬大象的腳,或者鑽進它們的鼻子裡,因此大象會害怕小老鼠。但是迄今為止並未發現能夠證明這些觀點的證據。  老鼠鑽象鼻的故事起源於數千年前的古希臘人,據他們說,一隻老鼠鑽進大象的鼻子,結果把它逼瘋了。
  • 大象不怕老鼠怕蜜蜂
    在許多卡通片裡,大象看到老鼠往往便驚惶失措,拔腿狂奔。而在一種名為「老鼠鑽象鼻」的棋類遊戲裡,作為王者的大象可以輕鬆擊敗獅、虎、豹、狼等猛獸,遇到老鼠卻束手就擒。近日,英國科學家發現,會讓大象抓狂的其實不是老鼠,而是蜜蜂。
  • 大象真的懼怕老鼠?我們被騙了好多年
    大家小時候玩動物紙牌的時候都知道「一象二獅三虎四豹五狼六狗七貓八鼠」,大象是所有動物裡等級最高的,但偏偏懼怕小小的老鼠。可這是真的嗎?以下是有關大象的十個有趣的事實,我們原來被騙了好多年。雌性大象的生殖結構從頭至尾長度達到約3米,是所有陸生動物中最長的。
  • 鬥獸棋中老鼠吃大象 大象到底怕不怕老鼠
    上海野生動物園生活著一大群非洲象和亞洲象,關於大象也有很多有趣的傳說。  民間有大象怕老鼠的說法,說老鼠會從大象的鼻孔裡鑽進去,然後一路攻入大象的腦袋,鬥獸棋的遊戲規則中就規定了老鼠可以吃大象。那麼,大象到底怕不怕老鼠?
  • 這六種「象」並不是象,你了解麼?
    大象是陸地上最重的動物,非洲國家安哥拉的一頭雄大象淨重高達13.5噸,是已知世界上最重的大象。在泰國、印度、柬埔寨等國,一些人將大象當寵物養。大象化石發現40多種,但現存僅僅有2屬3種:亞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而一些名字帶象的,也有部分象的特徵,卻不是象。
  • 原來大象不怕老鼠,更不怕老鼠鑽進鼻子,被騙了好多年!
    有這麼一個說法:萬物相生相剋,體型超大的大象居然會害怕體型小巧的老鼠,而且害怕的理由還特別有趣,說是老鼠會趁大象不注意的時候,鑽進大象的鼻子,咬它鼻子內部的嫩肉。雖然這種說法在很多國家中流傳,甚至被做進了鬥獸棋裡,但卻沒有人真的親眼見過老鼠鑽大象的鼻子,更沒見過大象因此而喪命的,那麼老鼠和大象之間的恩怨,究竟真相是怎樣的呢?
  • 大象吃獅子,老鼠吃大象!老哥,喝酒你不行,鬥獸棋我不行
    相信很多70、80年出生的朋友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背著黃挎包,拿著酸梅粉,一路叮叮噹噹上學校。黃挎包是個百寶箱,裡面不光有教科書,還有各種零食和玩具,一到下課的時候,大家都會拿出零食和大家分享,而玩具最為獨特的,註定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老哥,你還記得嗎?
  • 世界最小「大象」消失52年再現身:形似老鼠體重不到1公斤!
    老鼠身材大象臉——象象,看到這個陌生的名字裡有個「象」字,人們很容易把它同龐大的大象聯繫到一起。沒錯,因為臉部特徵與我們熟知的大象高度相似,還與大象一樣擁有類似的長長的鼻子(吻),所以被人們叫做「最小的大象」。而且,象鼩也是跟大象一樣同屬哺乳科動物,大部分生活在非洲沙漠地區。
  • 老鼠和大象
    ,跟自己相比實在是沒有什麼優點,大象非常看不起小老鼠,用嘲笑的語氣說:「你怎麼長的這麼小,一點本領也沒有!」小老鼠要和大象比賽這件事,全森林的小動物都知道了,許多小動物都覺得,小老鼠太小了,怎麼能鬥過高大的大象呢?肯定會輸的。
  • 科學家將猛獁基因注入老鼠卵子,喚醒了遠古基因,未來用大象試驗
    此次實驗中,研究人員從一隻名叫「尤卡」的猛獁象身上提取了細胞,尤卡是一隻保存完好的猛獁象木乃伊,2011年時,它的遺骸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被猛獁獵人發現。尤卡雖然保存相對完好,但細胞活性並不樂觀,科學家從提取的細胞中恢復了受損程度最小的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並將這些細胞核放入了老鼠的卵子內。
  • 帶你參觀各種不同的古象,不一定都有長鼻子哦~
    帶你參觀各種不同的古象,不一定都有長鼻子哦~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微微一笑素養。在許多朋友們的印象中,大象似乎就只有非洲象和亞洲象這兩種,長得也差不多。其實不然,還有一種叫做「非洲森林象」的大象,曾經被認為是非洲象的亞種,但是後來經過基因分析,認為應當是一個獨立的物種。
  • 世界上最小的象有多小?
    大象是現存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在非洲安哥拉有一頭成年雄性非洲草原象,它的體重重達13.5噸,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大象,這個體重相當於4-5頭成年白犀牛的總體重,可見現存最大動物不是浪得虛名的。不過,你可能不會想到,即使在大象的隊伍中也有「冒牌貨」,它們的體型很小,甚至不如一匹成年的馬大。
  • 科學家剛剛對全球大象作出了新分類:非洲象是兩種象!
    最近,科學家對現今人們熟悉的大象做了新的分類。通過基因分析,我們所知的非洲大象實際上代表了兩個物種,而非一種。也就是說算上亞洲象,當今世界上正漫遊著三種大象。在迄今為止所進行最全面的大象基因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這三種大象物種及其相關祖先(包括猛獁象和乳齒象)之間複雜的雜交和進化史。由國際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表示,除明確定義了今天的大象物種外,這種研究方法還可以幫助我們繪製未來其他動物的進化譜系。
  • 獅子和大象誰更強?宋朝大將讓它們在戰場上交手,大象還手都不敢
    鬥獸棋中,老虎怕獅子,獅子怕大象,大象又怕老鼠。因此在很多人看來,老虎和獅子雖然分別是叢林以及草原的霸佔。但是體重更大,攻擊性、破壞力極強的大象,更可以勝任百獸之王的稱號。畢竟在很多人看來,成年大象是沒有天敵的。
  • 為什麼馬戲團中表演的大象都是亞洲象,而不是非洲象?長見識了
    很多朋友想必都觀看過馬戲團的馬戲表演,而這些表演中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馬戲團中體型最龐大的大象,大象可以與人配合做出許多奇特而又驚險的動作,和大象相處的馴獸師,似乎完全不害怕這種龐然大物,並且對他管教有加,而我們通常在馬戲團中看到的這種大象都是亞洲象,很少有看到自然界中非洲象這種品種
  • 活在熱帶的大象,為何與元朝統治者「糾纏」,還生出「象文化」?
    3、「象文化」讓大象不僅僅是一種觀賞性動物象在古代一直用於重大的典禮和祭祀,元朝依然保留了這一傳統習俗。例如,元朝儀仗中有負責準備物資的隊伍--頓遞隊,馴象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元史》中有記載,「頓遞隊有象六,飾以金裝蓮座,香寶。」可見這些象在這種重要場合上被裝飾得多麼富麗堂皇,更加體現了它的重要性。舞象在元朝也是統治者的休閒娛樂,宴請賓客的必備項目。
  • 「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象」並不指大象,那指的是啥?
    我們在日常俗語中形容一個人非常貪婪時經常會用到這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其實「人心不足蛇吞象」本意並非如此,而且,這句俗語中的「象」起初並不指的是大象。那麼這句話的本意到底是啥意思呢?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句俗語的來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