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紙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學術會議的茶歇、家庭派對的聚餐、工作間隙的加餐……很多場合都會用到紙杯。最近,印度的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問題,在用一次性紙杯喝熱水的同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吞下了無數塑料微粒,同時還有微量的重金屬可能被一起飲下。
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危險材料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印度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一次性紙杯中的熱咖啡或其他熱飲,在15分鐘內會向飲料中釋放數萬個潛在的有害物質,即塑料顆粒......
這些塑料微粒和重金屬離子是從哪裡來的?研究表明,這些有害物質來自於一次性紙杯的疏水膜內襯,這些內襯大多數是由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製成的。研究人員評估了這些薄膜在85–90°C的熱水中降解的情況後發現,在螢光顯微鏡下,約25000個微米大小的微塑料顆粒在15分鐘內釋放到100毫升熱水中;而掃描電子顯微鏡顯示,每毫升水中有102 + 21.1 × 106 個亞微米大小的顆粒。
微塑料我們都不陌生了。近年來,隨著塑料的大量生產與使用,環境中的微塑料濃度在不斷增加,微塑料汙染已成為與臭氧耗竭、海洋酸化、氣候變化等並列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體器官中發現了微塑料。人們擔心這種汙染會導致癌症或不孕。已有研究顯示,微塑料汙染會導致動物產生炎症。
不僅如此,在高溫下塑料內襯釋放出了氟化物、氯化物、硫酸鹽和硝酸鹽等離子,以及鉛、鉻、鎘等有毒重金屬。長期攝入這些物質會讓我們的健康面臨潛在的風險。
其實關注科技新聞的人們可能會發現,塑料微粒早就具備「網紅」的潛質,在環保主題的消息中頻頻「露臉」。這些直徑小於2 mm的小小的顆粒在人類社會活動的催化下,足跡遍布地球各處,乃至人類自己尚未涉足的秘境,也不乏它們的身影。從海拔8440米的珠穆朗瑪峰到深度超萬米的馬裡亞納海溝,乃至人類等地球生物的體內,塑料微粒幾乎無處不在。
今年7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一項新研究稱: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總重量為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這些塑料微粒主要來自人造衣服纖維、牙膏、沐浴露等日常洗護用品,以及被丟棄的各種塑料垃圾。這些物品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會被逐漸分解成細小的塑料碎片,並隨著自然循環系統進入河流海洋,被魚類等其他動物吃掉,並最終成為人類食物鏈的一部分而進入人體。大自然以一種奇妙的方式把人類丟掉的垃圾「還」給了人類。
對於攝入塑料微粒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學界尚無明確的結論。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員史蒂芬妮•賴特(Stephanie Wright)擔心塑料是否會在人體中累積,她說:「由於顆粒穿過腸壁,被攝入塑料的濃度是否高於流出的濃度目前還不清楚。沒有公開證據表明這些塑料是否對健康有影響。」而紀錄片《塑料海洋》的導演喬•魯克斯頓則公開表示,這些化學物質進入食物鏈後,不孕不育、癌症、自身免疫系統問題、內分泌紊亂、發育中兒童的行為問題、以及胎兒發育問題都與其有關。
塑料對於環境、人類自身的危害,人們已經做了大量研究。然而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卻讓人類越來越離不開塑料製品。可以預見的是科學界研發出像塑料一樣經濟耐用無汙染的替代性材料仍需時日,人們不得不在一定時期內繼續與塑料為伴。目前,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改變個人生活習慣,儘量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為了地球,也為了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