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之間靠什麼交流?

2021-01-12 陝西科技傳媒

人類之間的交流方式多種多樣,而且越來越方便,然而,對於魚類等其他生物,它們交流起來會是什麼樣的?它們之間的交流是否也同樣容易?或許更重要的問題是,它們能互相交流嗎?答案是肯定的,魚類和人類一樣,也可以互相交流,並且也有著豐富多樣的交流方式。最常見的方式是通過聲音、顏色、生物發光、動作、電脈衝和氣味。這些交流形式通常在魚類的導航、求偶、警告捕食者和戰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聲音

眾所周知,聲音傳播的速度比光慢,但在適當的條件下,聲音也可以傳播得更遠。光在水下傳播很短的距離就會被散射或吸收。在更深的地方,甚至幾乎看不到光,這進一步限制了許多海洋動物的視力。另一方面,聲音在水下傳播的距離要遠得多。不同動物發出的強烈回聲幾乎一直在水下迴蕩,因為幾乎沒有什麼噪音損失。

魚類通常用三種聲音彼此交流——咕嚕聲、咯咯聲和噗噗聲。這些聲音大部分是人類聽不到的,通常在產卵、繁殖和戰鬥中使用。聲音也可以用於導航,以及識別捕食者和獵物的存在。例如,在與他人進行激烈的互動時,巴氏巖頭長頜魚(學名:Petrocephalus ballayi)和伊氏矮長頜魚(學名:Pollimyrus isidori)會發出頻率低於1kHz的嗚響聲和爆破聲。毒棘豹蟾魚(學名:Opsanus tau)在築巢後,會發出嗡嗡聲來吸引潛在的配偶。

另一方面,雀鯛會利用聲音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受捕食者的侵犯。只要感覺到入侵者,它們就會自發地發出聲音。

這種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許多魚會通過魚鰾來發出聲音。連接在魚鰾上與聲音有關的肌肉依次收縮和放鬆,使魚鰾振動,從而產生聲音。許多石首科魚類(如大黃魚)就是這樣發聲的。在繁殖季節,大黃魚會發出「咯咯」的聲音,最大聲壓可以達到94到97分貝。同樣,魚類身體的堅硬部分,如牙齒和骨頭,在互相撞擊時也會發出聲音。

氣味

關於魚是如何通過氣味進行交流的,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某些慈鯛會利用尿液作為媒介,在攻擊性的表演中向競爭對手發送化學信號。換句話說,這些魚通過排尿來傳遞它們的氣味信息!

眾所周知,雌性斑馬魚會分泌信息素,作為繁殖和社交的信號分子。雄性斑馬魚則利用嗅覺感知並遊向分泌這種信息素的雌性斑馬魚。

顏色

顏色絕對是魚類最發達的交流方式。許多魚類能夠使自己的表皮變亮或變暗,另一些魚類則能夠發光,甚至改變體表顏色來模仿其他魚類。不擅長遊泳的魚還會用鮮豔的顏色來警告其他魚類不要靠近,或者警告捕食者。例如,石斑魚會改變它們的顏色來表示自己做好了產卵的準備。

動作

並不是所有的魚類都能發出聲音來交流,因此一些魚類就用肢體語言或動作來代替。在三維立體的水環境中,魚類的運動天賦使魚群看起來就像一個活的正體,能隨水流和掠食者做出各種動作。個體之間的吸引、跟隨、排斥是如何進行的,似乎現在還只能通過模型來推測。無論如何,魚類之間的互動要比我們看到的複雜得多。

生物發光

有些生活在深海的魚類可以通過化學反應使自己的器官發光。由於海洋深處的世界漆黑一片,因此生物發光有助於魚類識別其他難得一見的同類。

還有許多魚類具有特殊的發光器官,使它們的身體看起來就像具有發光的斑點。例如,燈籠魚的發光器就位於腹部。有些魚的身體兩側有發光器,可以用來幫助識別不同的個體和進行種間交流。

電脈衝

有些魚有發電器官,使它們能夠傳遞電脈衝。這些電脈衝通常指向捕食者,警告它們「離遠點」。電鰻有三個特殊的放電器官——體側發電器、下部發電器和上部發電器。其中下部發電器為高伏特發電器,主要用來防禦和捕獵;上部發電器則能不斷發出微弱電流,主要用來探測和導航。

這些器官佔了電鰻身體的80%,而其他器官都緊緊地擠在一起。在交流方面,電鰻使用的是短脈衝產生的低放電。電鰻能在水下探測和識別這些信號,並能收集附近其他個體的信息,並以電信號傳遞信息。

原標題:魚類之間是如何交流的?方式豐富多樣

相關焦點

  • 魚類之間是如何交流的?方式豐富多樣
    人類之間的交流方式多種多樣,而且越來越方便,然而,對於魚類等其他生物,它們交流起來會是什麼樣的?它們之間的交流是否也同樣容易?或許更重要的問題是,它們能互相交流嗎?答案是肯定的,魚類和人類一樣,也可以互相交流,並且也有著豐富多樣的交流方式。最常見的方式是通過聲音、顏色、生物發光、動作、電脈衝和氣味。
  • 深度養魚科普文,魚類是如何進行交流的,用化學物質你見過嗎
    人有人類的語言,所以其他人可以聽得懂自己在表達,講述一些什麼。動物也有動物的語言,比如狗,貓,牛他們就會叫,發出聲音,而鳥類也會有清脆好聽的叫聲,這些動物之間都存在著他們獨特的交流方式。但是魚是怎麼交流的?魚不會說話不會叫,他們之間難道沒有溝通嗎?這期文章我們主要帶大家了解一下魚類獨特的交流方式,重新認識魚類。
  • 未來的地球,是靠空間技術交流的嗎?
    然而在宇宙之中,星球與星球之間的交流是很困難的。在宇宙中的距離都是以光年為距離測算單位的,那麼在未來星球與星球之間的交流是怎麼進行交流的那?宇宙中星球與星球之間的距離那麼遙遠,又該耗費多少時間能夠到達那!
  • 魚類是怎麼交流的?主要有3種溝通方式,其中電脈衝交流最神奇
    在人們的印象裡,魚類很少能夠發出聲音,我們對它們的交流方式也知之甚少。實際上,魚類也有多種多樣的交流方式,每一種都足夠令人們大開眼界。首先,是聲音交流。相對於空氣傳播來說,水體內部傳遞聲音的距離更遠,因為這裡不會有太多雜音,不同的動物擁有不同的頻率,它們的聲音各自迴蕩,並不會有太多的噪音損失。
  • 蜜蜂是靠什麼來進行信息交流?功能太多
    那麼蜜蜂是靠什麼來進行信息交流的呢?是靠視覺,聽覺,觸覺還是嗅覺?在這麼遠的距離,想要找到隱藏的蜜粉源花,靠視覺肯定是難以辦到的。蜜粉都有特殊的氣味,而且氣味能傳遞較遠,用嗅覺感受蜜粉的氣味就要比視覺要有用的多。每隻蜜蜂天生都有感受蜜粉味的功能,哪怕呆在蜂巢裡,也能知道外面蜜粉源花開的信息。知道有蜜粉源花開了,偵察蜂就會靠著嗅覺去尋找花開的位置。這樣就能有效的找到蜜蜂源,把信息再帶回蜂巢,就能讓採集蜂及時採集,才能釀造出蜂蜜蜂花粉。
  • 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魚類與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化石
    一個迷人的加拿大化石被描述為「魚類向四足動物過渡過程中缺失的進化環節」,它揭示了一個古老的魚類物種,手臂、手和手指的骨骼與我們相似,被鰭包裹著。這個157釐米(61.8英寸)的標本大約在10年前發現於加拿大東南部的米瓜沙國家公園內,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93到3.59億年前之間,這個時期被稱為泥盆紀晚期,其中某些魚類開始嘗試從水中出來。這些冒險的小傢伙最終演變成四足動物或四足脊椎動物的整個家族,這個家族包括恐龍,爬行動物,鳥類,兩棲動物,鯨魚,海豚,海豹,海龜和哺乳動物-包括人類。
  • 大白鯊和虎鯨都是海洋頂級掠食者,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那麼,除了對人的態度不同之外,這兩種生物又有什麼其他的區別呢? 在這裡注意一點,大白鯊是軟骨魚類,而我們經常吃的羅非魚鯽魚等屬於硬骨魚類。大白鯊更接近於我們口頭上說的「魚」。而虎鯨則不然,它和人類的親緣關係比它和大白鯊的親緣關係更近。也就是說虎鯨似魚而非魚,它在基因上更接近人。
  • 貓咪之間都是通過什麼來溝通交流的?我猜你絕對想不到!
    每種生物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溝通交流方式,就比如說人類可以通過語言和肢體動作來溝通交流,那麼大家知道貓咪之間都是通過什麼來溝通交流的嗎?我猜你絕對想不到!而貓咪之間也是可以通過氣味來溝通交流的,還要貓咪之間初次見面時也會在對方的身上聞來聞去,以此來記住對方的氣味。
  • 它們交流竟然靠放屁!
    如果人和人交流不再靠手勢和話語,而是靠放屁,那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的一副光景?
  • 兩塊磁鐵之間的磁力是靠什麼粒子來傳遞的?
    要來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了解下兩塊磁鐵之間的磁力是屬於什麼力,那樣才能去了解這種力是通過什麼方式來傳播的!一、引力引力是長程力,它是中基本作用力中最小的那個,但在天體相互作用中,引力則是最普遍的作用力!
  • 萬物之靈的緣分與人體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體的磁場和你的心盤磁場,有時間無形的就溝通了、那些無形的眾生和無形的信息,與你的心盤磁場,去互相的交流和傳遞。同時也使那些萬物之靈緣分的能量磁場,和人體信息的磁場互相的產生交流,這就是一種磁場和信息的溝通,也是人體和萬物之靈緣的溝通。
  • 溫度對魚類的作用與影響:溫度的變化是關係到魚類生存的重要指標
    這也就說明了一件事,為什麼冬日裡面魚類都需要到深水區生存。其一的原因確實有溫度的高低之間的區別,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深層水的水溫不容易變化,多處於恆溫狀態,長時間保持一定的水溫更合適魚類的生存,所以魚類在深水區中能夠更契合生存的需要。
  • 讓蜜蜂和魚類互相交談?瑞士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機器人「翻譯」
    讓蜜蜂和魚類互相交談?,儘管它們有著各自的交流語言,但讓這兩個物種進行交流還是無法想像的。當蜂群內部的機器人終端通過波動的氣溫、運動和振動來交流時,嵌入魚群中的機器人間諜通過改變它的顏色、速度和運動來交流。部分魚也可以通過聲音或光電信號來彼此聯繫,不過大部分魚類還是靠「肢體語言」,如運動方式、體色等。而蜜蜂大部分時間通過舞蹈來傳達有關蜜源的信息。結果,蜜蜂開始在機器人終端旁邊雲集起來,而魚開始改變它們的遊泳模式,改為逆時針方向。
  • 兩塊磁鐵之間,相吸或相斥的磁力是靠什麼粒子來傳遞?
    兩塊相距很近的磁鐵之間,靠磁力場傳遞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作用的,磁力屬於電磁力,傳遞電磁力的媒介粒子是暗光子。而暗光子可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分別傳遞電磁引力或電磁斥力。並且會很快衰變為左右旋的虛光子。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兩塊磁鐵雖然沒有直接接觸,但因磁鐵周圍存在磁場,它們之間是靠電磁場進行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作用的。
  • 細說大腦簡史,神經元之間是靠什麼形成連接的呢?
    那時候的胚胎基本還和一顆米粒差不多大小,一串神經細胞就已經沿其長度方向生長,一端形成了大腦,其餘部分則形成了脊髓,也就是大腦和其他身體部分之間的中介。自妊娠的第28天起,位於這串神經細胞,也就是神經管壁上的「種細胞」開始製造神經元「寶寶」。種細胞製造神經元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並在第三到第五個月之間達到頂峰,速度高達每秒3000個神經元。
  • 你知道身體內,細胞之間的信息靠什麼傳遞的嗎
    在細胞間或細胞內發生可以是相鄰細胞間的交流也可以相距一米以外的細胞間的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基於信息數量也基於信息傳遞方式所以在今天的視頻中我們將了解到底什麼是細胞信號以及細胞如何從點到點獲得信息我本來不想告訴你但細胞不使用表情符號
  • 海洋魚類可以生吃,難道海洋魚類真的沒有寄生蟲?
    現生魚類共2萬餘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為魚類中最繁盛的類群。海洋魚不是沒有寄生蟲,而是寄生蟲比較少。寄生蟲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終身寄生在宿主體內的寄生蟲。●海洋的魚類,雖然生活在鹹水中,但是魚肉並不鹹。而且我們知道海水是非常鹹的,1千克海水裡面有35克的鹽,而典型的生理鹽水的鹽度只有0.9%,只相當於海水鹽度的1/4。為了對付高濃度的鹽,海洋的魚類進化出了各種排鹽的能力,進入海魚身體裡面的水分都是淡化過的。
  • 水溫對魚類有什麼作用,對魚會造成什麼影響
    1、水溫與魚類體溫的關係 在魚類的生存條件中,水溫佔有重要的位置。魚類屬變溫動物範圍。大多數魚類的體溫與周圍水溫相差在0.1—1.0℃之間,因此,魚苗或成魚轉換環境時要考慮溫差應激。
  • 生活在北極地區的雅庫特人,靠什麼食物生存?看完讓人佩服
    生活在北極地區的雅庫特人,靠什麼食物生存?看完讓人佩服每個地區的人都有自己的習俗和生活節奏,北極作為最寒冷的地方之一,當地的生活也是令人們感到非常的驚奇,那麼生活在北極地區的雅庫特人,靠什麼食物生存?看完讓人佩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是什麼
    支付寶螞蟻莊園小課堂每天的凌晨更新一道題目,答對後能領取小雞飼料,今天的問題是「小雞寶寶考考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是什麼?」一起來看看螞蟻莊園小課堂4月29日的問題答案吧。 支付寶螞蟻莊園小課堂每天的凌晨更新一道題目,答對後能領取小雞飼料,今天的問題是「小雞寶寶考考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