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蜜蜂和魚類互相交談?瑞士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機器人「翻譯」

2020-12-08 前瞻網

讓蜜蜂和魚類互相交談?瑞士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機器人「翻譯」

 Winnie Lee • 2019-03-22 15:38:16 來源:前瞻網 E1719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魚類和蜜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儘管它們有著各自的交流語言,但讓這兩個物種進行交流還是無法想像的。不過,最近的一篇科學論文卻打破了這個常識。

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讓兩種通常獨立的物種——魚和蜜蜂——通過特殊設計的機器人翻譯進行交流。

研究人員將嵌入其中的機器人「間諜」和終端(一個在一群蜜蜂中,另一個在一群魚中,是一個會遊泳的電子仿生機器人)結合起來,能夠捕捉到這兩個完全不同物種的信號,並將它們翻譯成各自都能理解的語言。

當蜂群內部的機器人終端通過波動的氣溫、運動和振動來交流時,嵌入魚群中的機器人間諜通過改變它的顏色、速度和運動來交流。

部分魚也可以通過聲音或光電信號來彼此聯繫,不過大部分魚類還是靠「肢體語言」,如運動方式、體色等。而蜜蜂大部分時間通過舞蹈來傳達有關蜜源的信息。

結果,蜜蜂開始在機器人終端旁邊雲集起來,而魚開始改變它們的遊泳模式,改為逆時針方向。

BioRob教授弗朗西斯科•蒙達達(Francesco Mondada)對TechXplore說:「這些機器人的行為就好像它們是國際會議上的談判者和口譯員。」

「通過各種信息的交流,兩組動物逐漸達成了一個共同的決定。」

BioRob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生物機器人實驗室,此前這家實驗室還設計出過不少靈感來源於大自然的新型機器人。

儘管不同尋常的物種配對交流的前景看起來更像是一種有趣的練習,而不是真正的科學,但研究人員表示,這一壯舉的應用確實在生物研究領域有實際應用。

新澤西州理工學院的複雜系統生物學家西蒙·加尼爾(Simon Garnier)對《The Scientist》雜誌說:「這是人類首次使用這種技術讓兩個不同的物種彼此交流。」

「這是一個概念的證明,你可以讓機器人來協調遙遠群體之間的互動。」

科學家們特別指出,這項研究的好處是雙重的。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機器人工程師理解和調整捕捉特定動物群體生物信號的方法。

此外,這些數據有助於進一步了解某些動物是如何互動的,以及為什麼會這樣。

這項研究的未來趨勢是,這類機器人技術的進步還可以幫助開發某些種類的人工智慧機器人,生物學家可以利用這些機器人幫助塑造動物更好的生活。

具體來說,這項技術可以幫助引導動物遠離汙染地區或其他有害後果。

2013年,美國動物行為專家科恩-斯羅伯德奇科夫教授曾表示手機大小的動物語言翻譯機將在5到10年內成為現實。他稱自己正在研究一項有關人工智慧的新技術,用於翻譯草原土撥鼠的叫聲。他指出這項技術將最終用於翻譯其他所有動物的語言。

2014年,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語言學家Philippe Schlenker和他的同事發表的論文試圖運用邏輯和人類語言學破解生活在象牙海岸的長尾猴的語言,他們的發現暗示,某些猴子的方言可能和人類語言一樣複雜。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蜜蜂和魚隔空「對話」,機器人協助實現跨物種交流
    魚和蜜蜂「打個電話」就能交流!近日,瑞士研究員發明了一種對話機器人,可以讓魚和蜜蜂這兩種幾乎不會相見的物種無障礙的進行交流。他們已經在蟑螂、小雞和魚群中測試了他們的機器人——其中一個「間諜」機器人能夠潛入圓形水族館的魚群中,讓它們朝著給定的方向遊動。戳這裡看視頻。在這項研究中,工程師們進行了魚類實驗,並更進一步:每組動物中的機器人都發出特定於該物種的信號。
  • 為抵禦大虎頭蜂,亞洲蜜蜂發明了新型防禦手段,歐美蜜蜂還沒學會
    在植物界,蜜蜂也有著很好的口碑,因為它們可以給植物傳授花粉,幫助它們完成繁衍過程。可以說,蜜蜂是一種人畜無害的昆蟲,但即便如此,愛好和平的蜜蜂也少不了天敵的進攻和捕殺。能夠對蜜蜂產生威脅的動物比較多,包括螞蟻、胡蜂、老鼠、熊和一些鳥類等,另外還有一些寄生蟲。
  • 新型模塊化的柔性機器人:由真空驅動!
    導讀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可重構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究團隊(RRL, EPFL)發布了一種通過真空驅動的新型軟氣動執行器,且製作出模塊化的柔性機器人,它柔軟、輕量、可執行多種動作。,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還開發出了另外一種新型柔性機器人。
  • ...重要蛋白結構、新型氫水化合物、大蜜蜂、「人造太陽」、血紅蛋白
    研究首次報導了γ-分泌酶(γ-secretase)結合三種小分子抑制劑(Gamma-Secretase Inhibitor, GSI)和一種調節劑(Gamma-Secretase Modulator, GSM)的4個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闡明了γ-分泌酶識別不同種類抑制劑及調節劑的分子機理。
  • 製造機器魚:科學家模擬魚類運動機制
    據國外媒體報導,動物界為機器人研究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靈感,或許未來我們還可以見證機器動物園的誕生,觀賞機器獵豹、機器海豹、機 器黃蜂、機器霸王龍等等。從實用性和美觀的角度,製造一條能遊泳的機器魚是個不錯的主意;而且,它很可能將幫助我們在外星球的海洋中尋找外星生命。
  • 蜜蜂消失的世界中,人類也無法生存下去,可蜜蜂數量正在減少
    美國的一項持續9年的蜂群損失調查——這一調查覆蓋了美國的50個州,6000多個蜜蜂養殖戶參與其中——發現,2018年,蜂群的死亡率為42.1,超過了2010年的記錄,其冬季的死亡率從23.7%降為23.1%,可夏季的死亡率從19.8%飆升為27.4%。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簡稱「FWS」)已將夏威夷的7個蜜蜂品種列入瀕危狀態,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蜜蜂劃入瀕危物種的名單中。
  • 瑞士研發超輕型機器人昆蟲
    目前,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我們對宇宙和未來世界的探究,一些我們內心的想法終將變為現實。在這個時代中,多的是英雄主義和科幻事件,而我們所見的科幻,並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在一定的發現或者是科學研究基礎上的,如今,我們經常見到科幻大片中的宇宙,見到人類製造的各種新型的機器人,或者是機器武器。不難看出,人工智慧已經在我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記得在人工智慧剛剛出現時,我們一方面體會到了人工智慧對我們的幫助,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智能而又便捷。
  • 科學家開發新型機器人電池:容量是鋰電池72倍
    據外媒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生物形態電池」,可以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將能量儲存在全身的脂肪中。事實證明,這種新型電池的功率將遠遠超過傳統的鋰離子電池。   密西根大學工程教授尼古拉斯·科託夫(Nicholas Kotov)說:「電池是限制機器人的設計主要問題之一,通常情況下電池將佔據整個機器人內部可用空間的20%以上,並且重量也是一個問題。」
  • 「龍騰網」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以安裝在甲蟲背上的微型攝像機
    資深作者希亞姆·格拉科塔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發明了一種低功耗、低重量的無線攝像系統,它可以用第一人稱的視角捕捉到昆蟲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可以為小型機器人創造視覺效果。」0&39;&34;「視覺對於溝通和導航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如此小的範圍內做到這一點是極具挑戰性的。因此,在我們做這項研究之前,無線視覺還不可能應用於小型機器人或昆蟲上。」
  • 科學家發明一種柔軟的機器人昆蟲 被蒼蠅拍拍扁也不影響飛行
    科學家發明一種柔軟的機器人昆蟲 被蒼蠅拍拍扁也不影響飛行  Emma Chou • 2019-12-20 17:13:18 來源:前瞻網
  • 新型液態金屬,或將重現《終結者2》中T1000機器人
    英國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液態金屬,可以移動甚至按照要求組成各種二維形狀。但現在,該液態金屬還不能做出三維形狀。然而,這種技術正在為某些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英國蘇塞克斯大學和斯旺西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這種可編程液態金屬。這些科學家能夠將該液態金屬構成多種形狀,包括字母表中的字母和心行形狀。
  • 科學家發明新型透明材料可作太陽能發電(圖)
    導讀: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透明材料來吸收太陽能,這一新的發明,有望在將來使整棟房子都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人們可能聽說過薄膜太陽能電池,但透明的材料做成的電池肯定沒聽過。
  • 蒼蠅搓手 蜜蜂帶刷 動物們也愛衛生!
    甚至,有科學家還從中看出了複雜的流體力學運作,得出了「溼狗搖擺定律」。不開玩笑地說,這項發現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改進洗衣機和噴塗設備,科學家們還舉出了美國火星探測器的例子,這部機器曾因無法自動去除積累的灰塵而失去動力,他們設想,或許,未來的航空機器人也能像動物一樣,高頻擺動幾下,就能除去滿身灰塵。目前,相機的CCD元件也正在使用高速震動的方式除塵。
  • 生命的計算機:螞蟻、蜜蜂和算法
    例如,有一種螞蟻,當它在巢穴裡嗅到螞蟻屍體散發出的外激素時,它就會和其他螞蟻合作把屍體運出巢穴。偉大的哈佛大學教授E. O. 威爾遜(E. O. Wilson)做過一個非常出色的心理學實驗,他將死螞蟻分泌的外激素塗在一隻活螞蟻身上。很自然,其他螞蟻把這隻有用的活螞蟻拖出了巢穴,儘管它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地踢腿和掙扎。這就是螞蟻的大腦。
  • 科學家發明「可食用」機器人,能快速修復病灶,患者不再感到痛苦
    科學家發明「可食用」機器人,能快速修復病灶,患者不再感到痛苦真的有可食用機器人?根據《新華社》6月21日的報導,參與可食用機器人項目研究的科學家們,通過用明膠、檸檬酸和甘油等混合,研發出了一款新型的凝膠,這種凝膠便是製作可食用機器人的主要材質,當它進入到生物體內之後,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就可以被降解吸收。
  • RHT:一種對路過魚類友好的新型水力渦輪機
    據外媒報導,水力發電渦輪機也許確實是一種無汙染的電力來源,但它們旋轉的葉片卻會殺死路過的大魚。現在,一種新型的發電機被設計成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同時又能保持一個緊湊的形式因素。傳統水力發電渦輪機通常相當大,但為了適應它們的比例,需要使用更大、更寬的間隔葉片。這意味著它們不僅往往比其他發電模式更昂貴,而且也更難以納入小型水壩。
  • 可在人體內消化,能夾蘋果,瑞士洛桑聯邦理工研發的這款機器人厲害了
    「很多旁觀者認為,我們在做一個奇怪的夢,而且還處於夢的早期階段,還不能徹底地醒悟過來」,在和TechCrunch的交談中,Dario Floreano,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智能研究所的主任表示,「我們承認我們是一個先行者,我們在做一個『吃螃蟹』的事情,這項工作是非常具有挑戰的。我們的工作是創造一個新的事物,而不是實現某種特定的功能」。
  • 將《千字文》翻譯成德文?這個瑞士學者做到了
    瑞士學者林小發的新作德譯版《千字文》在德國正式出版,截至2018年底,它已經賣出3500本,在歐洲,從普通讀者到漢學界都對這本書予以了好評。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
  • 科學家利用水下機器人捕獲了第一個樣本!
    近日科學家利用水下機器人捕獲了它的第一個樣本,這個樣本位於海平面以下500米!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表示,他們的水下機器人剛剛完成了首次自動水下採樣操作。該機器人名「NUI」,它在希臘地區收集了樣本。NUI比智能汽車略小,重約1800公斤(3960磅),它正在地球上做一些重要的科學考察工作。
  • 七個蜜蜂品種史上首次有蜜蜂進入瀕危物種名單
    由於全球氣溫改變、棲息地減少以及生物入侵等多因素等影響,夏威夷群島本土蜜蜂的數量急劇下降。9月30號,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FWS)宣布夏威夷七個蜜蜂品種進入瀕危狀態。這是史上首次有蜜蜂進入瀕危物種名單。Naupaka是夏威夷特有的一種花卉。其花朵呈半圓形,看上去好像只長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