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生魚類共2萬餘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為魚類中最繁盛的類群。
海洋魚不是沒有寄生蟲,而是寄生蟲比較少。
寄生蟲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終身寄生在宿主體內的寄生蟲。
還有一些寄生蟲,在整個生長階段會變化成不同的形態,在這個過程中會從一個宿主轉移到另外的宿主身上。這一大類的寄生蟲佔了寄生蟲總數量的一大半以上。
但是在海洋中,這一類寄生蟲幾乎沒有。
●海洋的魚類,雖然生活在鹹水中,但是魚肉並不鹹。
而且我們知道海水是非常鹹的,1千克海水裡面有35克的鹽,而典型的生理鹽水的鹽度只有0.9%,只相當於海水鹽度的1/4。
為了對付高濃度的鹽,海洋的魚類進化出了各種排鹽的能力,進入海魚身體裡面的水分都是淡化過的。
●硬骨魚的魚鰓上面,有專門排洩多餘氯離子的泌氯細胞。
其過濾海水鹽分的能力,遠遠超過工業用的海水淡化薄膜。
像一些軟骨魚類,比如說鯊魚,沒有這樣的泌氯細胞,所以就進化出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抗海水中的鹽分。鯊魚的體內含有大量的尿素,比其他的動物高100倍。用來平衡外部海水中鹽分帶來的滲透壓。
●所以,鯊魚的肉有一股非常刺鼻的味道。
所以海洋魚類雖然生活在鹹水中,但是身體內含鹽量和在淡水裡面的生物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高濃度的鹽水進入人體的細胞組織是致命的。因為會改變細胞膜內外的滲透壓,嚴重幹擾生理活動。
正因為人沒有進化出這種排鹽的能力,所以人不能靠喝海水維持生命。大量的海水如果進入消化道,鹽分滲入人的體內,會造成細胞的大量脫水。
●喝海水越喝越渴,最後人就渴死了。
那些不停的轉換中間宿主的寄生蟲,在離開上一個宿主的時候,需要在環境中過渡到下一個宿主。
華枝睪吸蟲的幼蟲是寄生在淡水魚蝦裡面的,成蟲是寄生在人體內肝臟膽和膽管。幼蟲進入人體,需要在環境中有一個過渡。
在宿主體內,寄生蟲的生活環境是相當於淡水環境。寄生蟲離開宿主體內以後,也要找淡水環境過渡。
在短時間內反覆轉換生存環境,能夠適應的物種很少。因此,這世界上很少有不怕冷又不怕熱的生物。
●水熊蟲,既可以在零下100多度存活,又可以在零上100多度存活。
正是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體內環境之間的差別,成了阻斷寄生蟲傳播的障礙。
也正是因為如此,海洋生物體內的寄生蟲數量大大小於淡水生物。
●所以,只有海魚能夠生吃,但也不能保證絕對安全。
異尖線蟲是一種寄生在海洋魚類腸胃道裡的常見寄生蟲,和蛔蟲屬於同一個科屬。
異尖線蟲也會感染人體。所以喜歡吃生魚片的日本人中招最多。
所幸的是異尖線蟲在海獸體內的生活環境接近於海水環境,在人體內不能發育,所以患病的人比感染的人少。但是大量吃也是不行的。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2007年報告感染的人數為6000,而2016年則為124件,10年之內增長了20倍。
而且線蟲是芥末、醋、鹽等不能殺死的。
即使海水魚含有的寄生蟲種類很少,但是最好也要煮熟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