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四專八通過率接近100%,培養法學+翻譯複合型人才,就業率常年居高,世界五百強企業就職、企事業單位骨幹,「魔術圈所」「紅圈所」offer……
一系列光輝的背後是這個專業近十年的堅守——華政外語學院翻譯專業!
近日,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等推出《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20-2021)》。在267所開設本科翻譯專業的學校中,我校翻譯專業排名全國第10!
中國翻譯協會發布的《2016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指出,當今社會,國家語言能力已成為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語言服務能力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語言服務行業已經成為中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響世界的戰略性基礎性支撐。在全球化的環境下,無論是經濟貿易,還是文化傳播,都需要大量高質量的應用型翻譯人才。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服務國家戰略,翻譯本科專業(BTI,Bachel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應運而生。
翻譯專業同學們腳踏東西文化,身兼中外溝通重任。外語學院院長餘素青教授在回顧翻譯專業成長軌跡的時候,這樣說道:「專業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學科是專業建設的依託。我們學院曾非常努力地致力於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建設,這需要4個專業的支撐。2010年翻譯本科專業開設之前,我們只有英語和日語兩個專業,後在於2011年招收第一屆翻譯專業學生,這樣有利於節約師資等教學資源。2013年我們又開設了德語專業,經過學校和學院的多番努力,終于于2018年獲批一級學科碩士點。可以說,翻譯專業是在外語學院前後幾屆領導和全院老師的共同努力下誕生、成長起來的。」
「十年砥礪,一軼光陰!我們前後為國家培養了上百名優秀翻譯學子,培養的在讀和已畢業的同學們中,有任職於世界五百強企業、企事業單位骨幹、『魔術圈所』『紅圈所』就職等優秀畢業生。在疫情期間的世界萬象中,翻譯的作用更加凸顯,時代賦予了翻譯專業的新使命和新機會。」
獨闢蹊徑,培養複合型人才
華政擁有雄厚的法學教育實力,同時具有身處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地緣優勢,在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和法治中國建設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為向社會輸送更多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外語學院著手準備開設本科翻譯專業,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複合應用型口筆譯人才。
屈文生
原外語學院院長、現科研處處長屈文生教授是翻譯專業和翻譯學科建設的親歷者。他回憶道:「雖然華政翻譯本科專業建立在2011年,但啟動專業設置的工作要更早。」早在2009年12月,《翻譯本科專業建設項目方案》就已在專業老師的合力下初步成型,後經校內外專家多次論證,該方案最終定型。
事實上,在華政建設翻譯專業,是有著較好的歷史底蘊的,尤其在法律翻譯方面。已故的陳忠誠教授著有如《法苑譯譚》等著作,在法學界和外語界都影響深遠,開闢了法律翻譯的新天地,澤被後世。
2010年5月,外語學院組織團隊到已開設本科翻譯專業的兄弟院校學習經驗,同時對上海市律師協會、上海市對外服務公司等單位進行調研,了解用人單位對法律翻譯人才的需求。
2011年,我校翻譯本科專業成為第六批獲得教育部審批的院校之一。翻譯專業設立後,外語學院於2011年設立翻譯教研室(2016年改為翻譯系),當年就開始招生。
學子在課堂
「第一屆翻譯專業招生28人,生源出奇得好,絕大部分都是第一志願錄取,很多學生來自滬上名校中學。四年後,第一屆學生的就業情況也很不錯。」屈文生描述著創立之初欣欣向榮的局面。
學生們因為熱愛,選擇相信,來到了華政。翻譯專業2019屆畢業生顧瀟瀟深情地說:「大學四年,忙碌、充實而又溫暖。當初報考翻譯專業的原因只是因為對語言和法律學習都很感興趣,而華政的翻譯專業(涉外法商方向)剛好將培養『外語+法律』的複合應用型人才作為目標,這裡便成為了我夢開始的地方。」
華政翻譯專業最大的教學特色是學科高度融合、高度交叉發展,師生的共同理念為外語是核心基礎、法商是優勢特色,一切發展以提升學生的涉外法律商務服務能力和語言服務能力為中心。
曹嬿
系主任曹嬿副教授表示:「一方面,當時我們發現,全國外語專業的畢業生數量雖多,但能夠同時掌握法律翻譯和法律英語的人數還是相當有限,而社會對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有很大需求;另一方面,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應避免『千校一面』,依託華政強勢的法學教育實力,走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道路,方能增強競爭力。」
建設師資,打造發展的「黃金時代」
建立後的這十年是翻譯學科的飛速成長和跨越發展時期,堪稱「黃金時代」。餘素青感慨道:「一方面,取得這一成績與學校歷屆領導對翻譯專業的支持分不開;另一方面,在外語學院多年專業建設的紮實基礎上,學科帶頭人屈文生教授引領教研室老師團結一致,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外語學院部分研究生導師合影
目前,翻譯系有教授2位、副教授5位、講師1位,教師隊伍的職稱與學歷結構較理想。近年來,8位專業教師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司法部項目等項目10餘項,科研成果獲得上海哲社成果獎一等獎,教學成果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在《歷史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國翻譯》《外國語》《中國外語》等主流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逐步成為法律翻譯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全國重鎮。
屈文生代表性著作
翻譯專業師資積極服務社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立法翻譯、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都有代表性成果問世,廣受學界關注。
第四屆「法律、翻譯與文化」國際研討會
外語教育是一項「走出去」的工作。外語學院與包括美國、西班牙、紐西蘭等國家在內的多所院校保持密切合作;學院創辦的「集英外文論壇」經常邀請國內外重量級學者、知名教授到校交流;外語學院還打造了「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和全國法律翻譯夏令營兩個品牌項目,將校際、國內、全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合作開展得如火如荼。
特色教學,言傳身教相結合
優秀的師資也帶出了優異的學子。翻譯專業歷年專四、專八通過率接近100%,位居全國前列,優秀率在全國亦位列前茅,最高曾達到60%。此外,大部分學生會輔修法律或其他專業,司法考試通過率保持在50%左右,這對於非法律專業學生來說已是十分不易。
這與翻譯專業頗具人文關懷和前瞻理念的培養密不可分。華政翻譯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具有紮實的翻譯功底,更具從事法律服務的能力或法學研究的興趣。「在學習翻譯的過程中,應當先是學翻譯,然後是通過翻譯學。不僅停留於語法,不只是to learn English,而是擁有『用英語學』(to learn by English)或『通過英語學』(to learn through English)的能力。」
基於此,翻譯專業的老師們以「緩慢而堅定地努力」為理念,用特色教學各顯「神通」,用言傳身教打開學生上下求索的學術大門。
8位翻譯碩士二年級研究生在阿利坎特大學的師生合影
他們中,有的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
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師資隊伍均具法律翻譯相關的實踐經歷,譯著、譯文逾百件。翻譯專業的教師均具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並致力於將翻譯實踐中汲取的經驗運用於翻譯教學和翻譯人才培養。以翻譯實踐帶動專業教學,以翻譯教學反哺實踐。形成良性,螺旋上升的教學鏈條。
他們中,有的以賽代練,讓華政學子揚名校外。
朱麗芳(二排左一)和學生合影
教授《綜合英語》課程的朱麗芳副教授就經常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英語競賽。每年上半年,她會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挑選參賽隊員,開展訓練,為參賽做準備。「參加比賽是有意義的,學生能和同年齡段水平較高的選手『對話』,看到自身的閃光點與不足。」朱麗芳說,以賽代練也是一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比賽中鞏固知識、鍛鍊能力。「這麼多年下來,華政學子的是很不錯的,好幾年都有學生進入全國總決賽。」
她特別自信地提到:「去年,上海賽區的組委會曾在華政和其他高校的學生選擇中出現分歧,最後評委們匿名投票,華政學子最終勝出。當時評委說了一句:『華政的學生真不簡單!』」
他們中更多的,是寓教於樂,通過風格活潑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廖春霞
背誦葉芝的詩歌、演唱莫文蔚的《當你老了》、鑑賞英文歌曲、翻譯喜歡的電影臺詞……如此種種讓你根本感受不到這是在上一節翻譯課,更像是與自己的興趣「做遊戲」。廖春霞老師的《綜合英語》課堂遠不止如此,她會把文學藝術作品中與課文緊密相關的部分提取出來,與學生互動——大家在互動、表演、藝術鑑賞中不知不覺學習了知識、提高了興趣。
翻譯專業大一的宋嘉瑞就特別喜歡這門課:「精細化的課文解讀,認真負責的作業講評,豐富多樣的背景知識和文化註解,這門課幾乎進化為一堂以英文語法詞彙為主、中英翻譯理解為輔的文化通識大課,其價值遠非傳統意義上的『英語課』可比。」
廖春霞部分譯著
「只要有心,教學總能找到好的辦法。」教授法律翻譯與思維導圖課程的王振湘副教授如是說。法律翻譯中有不少長句,語法結構錯綜複雜,是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摸索,她將思維導圖引入課堂,用這種方式釐清長句邏輯,幫助學生更好地翻譯,同時鍛鍊邏輯思維能力。
王振湘
王振湘譯著作品
師生共勉,堅守「翻譯人」的責任擔當
在翻譯專業的師生心中,「翻譯」二字不是簡單的文字轉換,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的展現:作為教師,立德樹人是使命;作為「翻譯人」,這項走出國門、聯通世界的任務更是任重而道遠。
教授翻譯課程,最大的衝擊來自時代和技術的日新月異。明顯的信息共享趨勢,給翻譯人的權威感帶來了挑戰;重賞之下也難覓勇夫的法律翻譯,讓培養高端翻譯人才的任務迫在眉睫。
第二屆中國翻譯史高層論壇
入選2020-2021中美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項目的楊焯副教授的研究課題是《圖譜研究:美國學者對中國法律史的觀察與解讀》。她把interpretation——「解讀」一詞理解為「翻譯」。「在現代翻譯學科之中,『翻譯(translation)』的定義是很寬廣的,不只口譯筆譯,信息符號的轉換都是『翻譯』,都屬於翻譯學科的研究領域。」
「科研與教學從不是零和一的關係。在教學處理好的前提下,老師做科研能提升學科認可度,更重要的是,能通過教學、人脈和對外交流把學生推到更好的平臺上去。」楊焯說,她每去一所外國學校訪學,都能通過和該校的交流,聯動華政學生和該學校的學術、深造等往來。
楊焯(圖中站立)與學生
教師的一片赤忱之心,是學生最好的指路燈。翻譯專業在讀大三學生黃天宇說,自己曾有一段時間非常迷茫焦慮,那時,楊焯老師關懷和幫助給了自己莫大的鼓勵。她猶記得,楊焯老師對自己說「祝天天開心,宇宙無敵」。黃天宇感激地說:「是老師的話給了我鼓勵,至今還想對老師說聲謝謝。」
同批入選中美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項目的李明倩副教授則是一位兼具多學科背景、熱愛翻譯的「雙師型」教師。她希望能把自己的法學專業和翻譯實踐相結合,傳遞給學生們法律翻譯的樂趣與規範,產生1+1>2的效果。任教以來,李明倩翻譯了多部經典法學著作,她的富布萊特研究課題《20世紀初美國國際法秩序塑造研究》也正是源於她在深度閱讀和持續翻譯中產生的思考。
與此同時,李明倩將學生帶入實際翻譯項目中去實踐,讓大家在任務導向中切身感受法律翻譯工作,同學們都感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把課堂知識應用於翻譯實踐的嘗試機會」。
李明倩在課堂
確實,翻譯專業的老師們用細心、耐心、精心詮釋著為人師表的責任擔當。
「在我的課上,我會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英語水平,做到知根知底。」朱麗芳闡述了她的教學理念,「調動基礎比較好的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基礎薄弱的同學參與討論,讓每個學生上課都有所收穫。」
翻譯專業19屆畢業生、目前就職於閱文集團的畢業生葉夕雨特別喜歡朱麗芳老師:「她是一位可愛的嚴師。她會要求我們吃透文本,吃透當中的語言,我至今對上學時學過的文章與知識點還記憶深刻。」
朱麗芳在輔導學生
「網課」開啟新時代,未來可期
2020年初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讓「網課」成為了當下教學的主流。對於依靠口耳相傳的翻譯教學來說,不可謂不是衝擊。
在「網課」開始前,專業老師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擔憂:「網課」教學效果無法很好地監察,任課老師無法即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網課」的準備時長比面授課更多,對教師的技術素養要求提高,也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是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曹嬿部分專著、譯著
為此,老師們反覆討論、不斷摸索,針對存在的問題快速總結應對策略。目前,曹嬿的「網課」教學模式是根據知識點劃分錄製課程小視頻開展教學。「曾經承擔的數位化口譯教學資源資料庫這一教改項目,為我線上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曹嬿說道。
餘素青
餘素青說,自己在不斷摸索中,形成了三條「網課」經驗:首先,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要求學生在固定的上課時間進行課程學習,並完成線上作業,而非完全自主安排。「7天就可以形成習慣,學生堅持按照固定課表安排進行學習的話,能儘快適應『網課』節奏,也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翻譯專業學生筆記
其次,形成學習團隊,增加課外閱讀。老師們建議修讀同門課程的同學可以組團隊、多交流,形成網上學習的良好生態,彼此促進、共同進步。更多的互動也能讓學生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與老師溝通,讓老師接收到學習中的重難點反饋。
最後,加強「網課」的儀式感。餘素青說:「古時私塾也是在家授課,照樣教出王侯將相。地點並不重要,關鍵在於營造氛圍,調整心態。」
全新的「網課時代」對於翻譯專業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但翻譯專業的未來遠不止於此。展望翻譯系的未來,餘素青說道:「我們將爭取在形成一支穩定並有戰鬥力的翻譯梯隊的基礎上,使翻譯專業發展成為基礎堅實、質量過硬、特色鮮明、口徑寬博的一流專業。」
最後,屈文生在談到翻譯專業的未來發展時,提到:「未來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僅有BTI(翻譯本科專業學位)和MTI(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還不夠,國內有不少學者正在為教育部設立DTI(翻譯博士專業學位)職業學位而努力,我們也要努力。並且要積極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新挑戰,在傳統的法律翻譯和翻譯史研究基礎上,深入研究機器翻譯和翻譯軟體研究、開發與運用的人才儲備。堅持在跨學科研究與跨學科教學的道路上,高歌挺進!」
十載光陰,櫛風沐雨,匠心教學,翻譯專業從無到有,走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複合型專業將培養出更多有志青年,成為華政的一張特色名片!
來源:華東政法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翻譯系 採寫 | 鍾怡暉 張峪溪 劉琴 劉思璨 劉斕曦 審稿 | 宗璐璐 責任編輯 | 葉子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