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自然相處,並非每時每刻都是氣定神閒的主人,在微小的昆蟲面前,有時也會遭遇生命威脅。近日,毒蜂襲擊人傷亡事件相繼發生,玉林興業縣有8名村民被蜂蜇致3人死亡5人受傷。業內人士表示,人被蜂蜇致死多數原因是遭到群蜂的襲擊,若發現馬蜂蹤跡,建議市民迂迴躲避,並求助專業人員,防止意外發生。
小區樓頂:碩大馬蜂窩盤踞
「有點難搞。」11月26日,在南寧市青秀區大觀天下小區,養蜂專家楊龍軍抬頭仰望32樓樓頂處的一蜂巢,感覺遇到了難題。
虎頭蜂的巢就築在窗戶的死角處。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蘇華/攝
從窗戶往外看,這個蜂巢懸掛在窗簾的頂上。業主蔣女士告訴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大概3個月前,打開窗簾擦玻璃的時候才發現這個碩大的蜂巢。
蜂巢呈橢圓形,周長大約60多釐米。楊龍軍說:「這是虎頭蜂,屬於胡蜂,蜂巢裡大概可以容納300隻蜂。」
「我媽被蜇過兩次了。」該樓層的另一名業主羅先生反映,他母親在陽臺活動的時候就不幸「中招」。周圍的業主也希望能早日擺脫這個蜂巢的威脅。
從頂樓往下看,蜂巢的位置很險峻。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蘇華/攝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請楊龍軍到場勘察,發現這些虎頭蜂很聰明,它們把巢築在封閉窗的上方,旁邊的窗戶一打開,剛好就擋住了蜂巢,根本沒辦法從室內摘掉。楊龍軍決定從樓頂入手,但從樓頂陽臺往下看,蜂巢的位置也十分險峻。
考慮到高空作業風險較大,楊龍軍當天沒有直接摘掉這個蜂巢。目前,蔣女士已撥打119消防報警電話,期待消防部門攜帶更專業的設備來處理。
巨大蜂巢:可能已被蜂群遺棄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在廣西範圍內活動的毒蜂多為馬蜂和胡蜂,8月-10月是它們的活動頻繁期。胡蜂科通常指所有蜂科的昆蟲,主要分為兩類:胡蜂亞科和馬蜂亞科,屬於捕食性蜂類。攻擊人類的胡蜂主要指的是胡蜂亞科的昆蟲,中國記載200種胡蜂,在廣西本地常見的有15種。
「如何區別馬蜂和胡蜂?」長期研究胡蜂的專家廣西林科院森林保護研究所副所長蔣學建介紹,馬蜂的窩沒有外殼,,可以直接看到蜂蛹,蜂群小,一般築巢於樹上和屋簷下;而胡蜂窩通常有一層殼,不能直觀看到蜂窩內部,可築巢於樹上、灌木叢、屋簷、樹洞、泥洞中,蜂巢大,4斤至400斤不等。
「毒蜂大約在4月築巢,8月份蜂巢能長到20釐米以上,工蜂200隻。」胡蜂開始築巢時,人們一般難以察覺,等到蜂巢越來越大的時候,才會引起注意。
據了解,胡蜂有眾多種類,有的巢會築在樹上、牆壁上,還有些會築在灌木叢或地上。比如,胡蜂中的地龍蜂就喜歡將巢築在地上,它們的個頭比較大,蜂毒攜帶更多。
蔣學建介紹說,每年8月起,廣西專業抓野蜂的人會開始抓蜂,所以從這個時候起,胡蜂和馬蜂的數量會減少一些。到冷空氣來臨時,工蜂會漸漸死掉,蜂王會找一些樹洞進行越冬。蔣女士窗外的蜂巢,最近看不到虎頭蜂出入。「這個蜂巢可能已經被蜂王遺棄了。」蔣學建說,棄巢到明年3月份時已發黴,不會再被蜂群所利用,所以不必再理會是否摘除。
毒蜂群襲:受到攻擊後會發起
「民間對毒蜂都俗稱『黃蜂』,實際學術上並沒有黃蜂的說法,本地常見的『黃蜂』多為馬蜂和胡蜂,一隻胡蜂的毒量是大約是一隻蜜蜂的40倍。」蔣學建告訴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每一種蜂都有毒性,關鍵在於其儲藏的毒量。
被毒蜂蜇後,不一定非傷即死,還是要看人體個體對毒素反應的敏感程度。蔣學建表示,蜂蜇致人傷亡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被蜂群襲擊,二是被蜇的人屬於蜂毒過敏體質,「有的人是過敏體質,被一隻蜂蜇也可能出現嚴重反應,而有的人被十幾二十隻蜂蜇才有問題」。
被馬蜂和胡蜂蜇後到底有多痛?南寧市養蜂協會秘書長楊建軍說,陣痛式疼痛,級別達到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馬蜂和胡蜂蜇人是撲面而來的,容易蜇到敏感部位,比如指甲縫、脖子、眼皮和頭皮。」楊建軍介紹,這些人體部位神經血管比較密集,容易造成傷害。
據了解,馬蜂和胡蜂的螫針攜帶毒液多,一旦有人被蜇傷超過5處,就會出現全身多器官損害,其中包括嚴重的凝血反應、心肌損傷、肝腎損傷,嚴重者可能會出現成人呼吸症候群、"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即凝血功能失常),甚至休剋死亡。
很多人遇到馬蜂后,第一反應是將其打死。蔣學建表示,馬蜂會在臨死前釋放一種獨有的氣味,這是蜂群中的報警信息素,在接收到同伴傳來的信號後,同窩馬蜂就會飛奔來支援。「你不惹它,它不會犯你,除非你主動攻擊它。」 馬蜂和胡蜂都是攻擊性和報復性強的昆蟲,大多情況下是被攻擊了才會蜇人。
被蜇傷後:最有效的方法是送醫
肥皂水、塗藥物、拔毒刺,常被認為是治療蜇傷的土辦法,事實真的如此嗎?
蔣學建表示,肥皂水清洗蜇傷主要依據是酸鹼中和反應,雖然一般蜜蜂的蜂毒為酸性,肥皂水為鹼性,理論上可以起到中和反應。但是胡蜂和馬蜂的蜂毒是鹼性的,如果用肥皂水擦拭,反會加劇毒性的發作。
此外,拔毒刺的方法也要根據情況而定。普通蜜蜂的毒刺會有倒鉤,毒刺一般都留在傷者體內;但馬蜂的毒刺沒有倒鉤,一般在傷口處找不到毒刺。拔毒刺一說只對蜜蜂蜇傷適用,對於馬蜂蜇傷基本無用。
「無論被什麼蜂蜇,一定要引起重視並及時處理。」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寧宗接受採訪時,幾次反覆強調上述話語。
寧宗介紹,人被蜂蜇後,一般分為三種表現:一是存在痛感;二是嚴重過敏反映,如出現呼吸困難、喉頭水腫、休克等;三是多個器官嚴重損害,如腎臟等部位出現問題,「第一種表現在鄉鎮衛生院都可以治療,但後面兩種情況就要轉送上級醫院進行進一步診治,否則重則可危及生命」。
寧宗的上述看法,除了有科學依據外,還有一則讓人痛心的現實案例。有幾個小孩去摘龍眼過程中被蜂蜇,一個年紀較小的孩子跑得較慢,身上被蜇得最多,回到家後又沒有被父母重視,認為「忍忍就過去」。結果,孩子在兩個小時後病情加重,送醫搶救也無法挽救。
在野外被蜂蜇傷後,要如何應急處理?蔣學建建議,在野外可以帶上一盒抗過敏藥物,如息斯敏等。「被蜂蜇後,第一時間服用抗敏藥物,可以降低對蜂毒的過敏。」或者,用皮炎平或蘆薈搽被蜂蜇處,可以暫時消腫止痛。
「離開現場環境,並儘快到醫院接受治療。」寧宗坦言,在野外被蜂襲擊屬於突發事件,難以按照教科書上的方法進行現場自我處理,只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才能避免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遇毒蜂時逃跑有技巧
如果與毒蜂相遇時不小心攻擊了它怎麼辦?到底是跑還是蹲下?
蔣學建認為,得看場合。他說,蜂群對運動中的物體十分敏感,對靜止的東西反而視力變弱。但是,人遇到毒蜂時,第一反應肯定會選擇遠離現場。
「如果要跑,就要朝著逆風的方向跑,而且最好一邊跑一邊用衣服套住頭部。」他介紹,蜂類飛行主要靠空氣,逆風它飛起來就比較困難,速度就自然變慢了。
「在空曠的地方,你就逃不過。」 蔣學建建議,蜂群飛行的速度很快,人們逃跑時最好選擇樹林裡跑,它們飛行時容易撞樹,就會越飛越少。
編輯丨劉冬妮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