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搗科研這麼久,沮喪地發現:很多科研是沒有價值的科研。
不過,問題都有另外一個方面,即便科研成果中的5%是有價值的,剩下那95%是絕對垃圾也沒有關係。
所以,一個大國往往應該有責任去養一些沒用的科學家,或者說白養那佔了95%份額的科學家,就為了另外那5%可能的用處。畢竟,誰都不敢說某人究竟屬於以上的哪個部分。
之前,網上還就「導師合格比例」等吵吵過,比如目前中國的導師99%不合格之類,其實,在科研過程中發表的論文裡,怕真的有這個95%的問題,也許這個比例還能再高些。
依然是那句話,問題有另外一面,這樣的一個比例並不是說絕大多數文獻沒用,文獻都還是有它的作用。它至少可以讓你了解你在想的這個問題別人做沒做,如果做了,你可以看看別人的做法;如果沒做,也許你就可以試一試,雖然你的「試做」和別人的「已做」都不見得有實在的價值和意義。
我不熟悉實驗科學,只好對著管理科學說話。
管理科學本身要依賴於可驗證、可邏輯化、可重複的方法,有了這一點,科學性就得到了保障,也因此,我堅決反對「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這類調和的說法。
管理的組成成分中,超過99%的是科學,低於1%的是藝術。
可是,為什麼管理裡藝術的成分更為人們關注呢?因為這個東西好看、好玩、好教、好學。但是,如果一個該領域的研究者每天關注的全是這類藝術性的東西,那麼他可以直接走人了,做也做不出什麼有出息的成果來。
在管理中,科學的部分是「空氣」,而藝術的部分充其量是「餅乾」這類副食,連水和饅頭米飯的地位都達不到。
那麼,既然是科學的東西,我們就應該按照科學的規律去發展、發現它。
文獻正是我們避免走彎路的一個重要依據,而且,糟糕的是,管理科學的人要讀更多類型的文獻才可以,甚至比正兒八經的數理化天地生讀得還要多。
管理科學由於與運籌學和統計學等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所以,其中的很多問題的建模分析也可以歸結為是運籌學中的問題,那麼,就一定存在關心P是否等於NP這樣的大問題。於是,N=NP這類看上去無邊無際的大問題不但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者關注,數學家關注,我們做管理的科學家夥們也一樣得關注,事實上,很多生產線調度都要依賴於算法優化。而且,說不準哪一天,這個數學與計算界的巨大問題卻是管理科學家夥解決的呢!
如果真的有意在管理科學性的問題上有所貢獻,相關基礎學科的工作不參考怎行?
管理科學除了關注這些主流的相關學科文獻之外,還會遇到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市面上啥雜誌都有,連《IT經理世界》都是某些大學認可的核心期刊,這些玩意還去看嗎?
我個人覺得,做科研的,這些雜誌上的內容瀏覽一下也是必要的,因為可能有些閃光的火花出現,有些東西也許對於你做本質性的研究有所啟發。
但是,僅是瀏覽即可,千萬別花時間在這上面,除非你也決定做這個類型的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