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的初步理解,清華簡《四寺》的天文曆法內容,其核心點就是今天這個日子——冬至。
雖然這衹是我的初步想法,還是發佈在這裡,供大家參考。
【說明】
(1)冬至點:
冬至點是切割太陽視運動(地球繞日公轉)軌跡的關鍵節點。
被冬至點切割開來成為線段的太陽視運動軌跡的長度,就是一個太陽年所經歷的時間長度。這個時間單位,就是「年」。在中國古代,更專業、也更嚴謹的說法,稱之為「歲」,也可以稱之為「載」。
明白了這個基本原理,也就很容易理解,「一歲」體現的時間長度,準確地講,應當是365.25日,即365又1/4天。
人們能夠認識到這個點,是以觀測到「一歲」的時間長度為前提的。所以《四寺》的冬至點,當然也是古人觀測天象的結果(儘管《四寺》採用的數值實際上不一定很準確)。
被冬至點切分出來的這種「歲」,當然首先會以冬至點作為「一歲」開始的日子。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裡講「歲始或冬至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的「歲」,是《四寺》所述天文曆法制度最根本的基礎。
(2)歲首:
《四寺》的「歲首」,是以冬至點為原點推算出來的。
《四寺》清楚記述有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這四個太陽視運動的關鍵節點。這四個節點,用圖形簡單表述的話,就是四等分圓周。
在中國的中原地區,人們根據氣溫和草木變化的狀況,把一歲劃分成四季,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天文上,上述四等分太陽視運動的四個節點,卻並不適宜作為四季劃分的節點。
如果在這四等分圓周的基礎上,再做一次等分,就會形成下圖所示八等分的圓周:
這新插入的四個節點就相當於後來確立的二十四節氣的「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但我認為當時應該還沒有正式確立這四個節點)。這四個節點,同四季氣候轉換的始點大致相應。
從根本上說,一年四季的轉換是以太陽視運動的週期轉換為基礎的,所以四季也是像太陽視運動一樣車軲轆轉的,因此四季從什麼時候開始,也是人為切割確定的結果。實際情況是,人們很自然地會願意選擇草木生發的春季作為四季的開端。
《四寺》諸月排列的順序,就是春夏秋冬依次延續。不過嚴格地講、或者說狹義地講,古人是把《四寺》體現的這種四季稱作「四時」的。
在中國古代的太陽曆體系中,一般是把一歲劃分為十二個月(實際情況可能比這要複雜,這裡不多談),每月三十天(注意:同月相毫無關係)。四時每一「時」有三個月,分別按照孟、仲、季的次序排列,即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孟夏之月……
這樣,四時首月孟春之月開始的那一天,也就是一歲的歲首。
那麼,《四寺》的歲首是怎樣推算的呢?
我推測,它應該是先通過多年觀測確定冬至點,再由冬至點向前推算做出安排的(如下文所述,不然的話,《四寺》中的諸「寺」就會從歲首算起了)。不過這種推算顯然不夠精確,或是刻意做出了某種調整(具體情況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寺」的設置:
《四寺》裡的各個「寺」,是以冬至點為原點、按照十日一寺的原則分別向前、向後編排的。正因為這樣,才會出現歲首第一寺少前2日、歲末第三十六寺缺後8日的情況。
(4)夏至點:
由冬至點到歲首(即孟春之月首日),推算的數值,是太陽視運動週期的實際天數(儘管並不精確),但夏至點的確立,卻是按照每年360天的設定,取其一半,以距冬至180天(十八「寺」)的間距安排的。
(5)春分和秋分:
春分與秋分的設置,走的是另一條路徑,它們是從歲首亦即孟春之月第一天起,按照五日一候的規則排定的一個最靠近其實際觀測值的點位上的。
(6)三十六寺與七十二候:
五日一候是所謂七十二候的規則。七十二候合計360天,《四寺》三十六「寺」的制度,肯定與其存在密切內在關聯。
十日一「寺」, 三十六「寺」正360天。
《四寺》最後附綴的第三十七「寺」,是為調節太陽視運動週期除去360天後剩存的那個零頭而設置的(實際絕不能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