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過,天氣漸涼。不少市民拿出久違的保溫杯,給自己泡上一杯熱茶。手裡捧著暖暖的保溫杯,喝上一口熱乎乎的茶,感覺真好。然而,保溫杯雖然可以保溫,但不一定能保護你的健康。由於保溫杯使用不當引發的健康問題時有發生。業內人士提醒,這個人們司空見慣的飲水用具,需要謹慎使用。
保溫杯不合格率近四成
相關統計顯示,2019年,我國保溫杯(壺)年產量約8億隻。可見,保溫杯的市場需求量巨大,使用範圍極廣。那麼,數量如此龐大的保溫杯,材質是否安全可靠?是否都能放心地用來作為人們的飲水用具呢?據了解,保溫杯杯壁的主要材料是不鏽鋼。通常情況下,不鏽鋼中除了鉻元素外,還特意添加鎳、鉬、錳、銅、氮、釩等合金元素,目的是為了提高不鏽鋼的力學性能和耐蝕性能,而問題就出在這些合金元素上。
據《央視新聞》報導,在一次對保溫杯的檢查中,研究人員購買了50隻不同品牌的保溫杯,進行檢測。結果有19隻保溫杯重金屬含量超標被列為不合格產品。這些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存在錳元素超標。更糟心的是,這19隻保溫杯並不全是沒有知名度的雜牌產品,其中還有一些是知名品牌產品。抽樣50隻,不合格產品19隻,不合格率接近四成,可見保溫杯市場的產品安全問題不能掉以輕心。
選購三指標:材質、手感和氣味
保存在保溫杯裡的熱水,沒想到倒出來後卻變成了有毒有害的水。為了避免身體健康受損害,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在挑選杯具時一定要注意甄別。這裡列出幾條甄別的小竅門。
1. 材質。安全合格的保溫杯,其內膽通常為304不鏽鋼材質,也有一些是玻璃的,但玻璃保溫效果相對較差。所以,避免購買到有害保溫杯的一個好辦法,就是看內膽上是否印有「304」不鏽鋼的標誌。有則說明安全,否則就說明用料不符合國家標準。當然,不排除極少數不良商家故意將這一標誌打在不合格產品上面。
2. 手感。好的保溫杯,觸手滑而硬實,手感比較舒適。而劣質的保溫杯,杯壁比較薄,表面粗糙,手感很差。
另外,還有一個簡單實用的辦法,可以避免買到劣質保溫杯。那就是儘量購買知名品牌的中高端產品。雖然這樣可能要花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錢,但至少可以買個安心。
3. 氣味。合格保溫杯採用的材料通常都是食品級的,異味比較小,擰開杯蓋後幾乎聞不出什麼氣味。選購保溫杯時,消費者也可以用鼻子湊近聞一聞,最好打開瓶蓋去聞。如果發現沒什麼異味,就說明保溫杯合格。反之,如果聞到刺鼻的味道,就說明用料低劣。這樣的保溫杯,哪怕價格再便宜,也最好不要買。
保溫杯不能盛放酸性或鹼性物品
很多人有用保溫杯泡養生品或盛放飲品的習慣。前不久,福建一名23歲的女子在打開保溫杯時,眼球被突然飛起的保溫杯蓋砸傷。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該女子在保溫杯中泡了紅棗養生茶,結果忘記喝了,10多天後才想起。因為杯蓋特別緊,她用力擰了好幾把,沒想到杯蓋突然迸起,砸向她的眼部。當時她戴著眼鏡,杯蓋直接把眼鏡片給砸碎了,隨後又打到眼球,使眼球受傷十分嚴重。
醫生提醒,紅棗發酵會產生膨脹性氣體,保溫杯密閉性較強,突然擰開會產生爆炸效果。因此,不能讓這些泡著喝的「養生水」在保溫杯裡存放太久。
保溫杯的不鏽鋼塗層是由鐵及其他金屬聚合而成的,長期使用保溫杯儲存酸鹼值過高的飲品,如檸檬汁、茶等,就會侵蝕不鏽鋼塗層,釋放出金屬物質。每款保溫杯的製造成分不同,如果其中含鉛和鎘等重金屬,重金屬容易積聚在體內,損害人體肝、腎功能。酸鹼值過高的飲品會侵蝕不鏽鋼塗層。飲品酸鹼值達到2,就有很大機會侵蝕塗層。如果只有鐵進入人體,對健康損害不大。但如果包含鎘,就會導致金屬中毒。
所以,建議三種飲品不要放入保溫杯。首先,不要裝酸性強的飲品,如西柚汁、橙汁等果汁飲品,或乳酸飲品,以免飲品容易變壞。第二,切勿存放有氣的碳酸飲料。比如汽水,以免令杯體內部壓力過大,導致飲品噴出。第三,切勿長時間存放濃茶、咖啡等味濃飲品,以免顏色和味道殘留。避免存放酸鹼值過高的飲品,如鮮奶、檸檬汁,以免侵蝕不鏽鋼層。
在購買和使用保溫杯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挑選質量合格的保溫杯;其次,保溫杯有「保質期」,逾期需要更換。千萬不要數十年如一日使用同一個保溫杯。因為保溫杯內部塗層受損、生鏽後,可能跟飲品產生化學反應,使人體慢性中毒。第三,不要用保溫杯存放汽水或碳酸飲料;最後,像果汁、紅棗、枸杞、胖大海等比較適合真菌繁殖的食物,不要在保溫杯裡放置過久。
標 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