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單位: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
推薦單位:天津大學
大罐設備檢查
中國網訊 餘建星作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攻克了深海結構關鍵技術,使我國深海油氣開發、深海礦產等資源開發能力、研究設計能力可達國際領先水平。
2010年,餘建星教授原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在二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基礎上,研製出深海壓力艙,其壓力、結構、尺度已達世界第一。其試驗結果得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原系主任Armin,美國UPI石油公司常務副總裁Martin等人高度評價,並應用於我國南海等油氣開發工程。
大罐設備檢查
2013年,餘建星團隊申報國家973項目,以優秀成績獲得資助,餘建星忘我工作,對南海、東海油氣、可燃冰、礦產資源採輸過程可能面臨的安全問題進行系統分析,今年已研製出可達8300米水深,可模擬地震、颱風、海嘯、地質災害等多種極端載荷作用的實尺度實驗裝置。
餘建星團隊還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風險評估與控制、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可靠度優化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共獲得授權專利52項,出版《深海結構理論及其試驗》等多部專著,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多篇。培養的博士生劉立名(原中海油副總工)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王廣東(總後軍交所)、張長林、譚振東等多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孫震洲等20多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為全面掌握我國南海資源開發面臨極端荷載情況,餘建星教授多次到南海做調研試驗,並多次召開國內、國際會議,全面了解技術需求,對深海可能的極端荷載作全面分析、深入研究。
為了實現科研突破,餘建星教授幾十年如一日,周六、周日、節假日白天晚上都在實驗室工作,每天晚上都工作至22:30以後,親自引導學生自信、高效、愉快、更好地完成科研過程,以享受快樂的研究過程。在過程中使學生情商、能力得到最佳成長,其團隊研究人員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都在10小時以上,有部分學生周六、周日都自覺在實驗室工作。因此,科研效率高,能取得科研突破,部分成果已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為了保證實驗室的建設,天津大學在新校區提供了1000平方米場地並作好建設。為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餘建星教授多次往返新老校區, 16年春節大年初五就到新校區現場工作。通過餘建星教授與其博士、碩士生一起努力,終於初步建成目前世界上可完成真實管材,壓力可達8300米水深,內徑1.6米,長11.5米,並可模擬地震等振動載荷的實驗裝備,他還在繼續努力籌措資金,力爭在本課題已公開專利的成熟技術基礎上,今早簡稱具備扭矩、拉伸、集中和分布載荷等功能,實現模擬颱風、海嘯、地質災害、落物等深海水下結構實驗裝備。
為了籌備實驗室裝備經費,餘建星拿出科研節餘,又從天津仁愛集團、天津鋼管公司尋求捐助,同班同學捐助50萬,16年餘建星個人拿出工資捐款10萬元,均入天津大學基金會,之後再通過招標完成設備研製和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