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科研 研製出可模擬地震的實驗裝備

2020-11-23 中國網

工作單位: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

推薦單位:天津大學

大罐設備檢查

中國網訊 餘建星作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攻克了深海結構關鍵技術,使我國深海油氣開發、深海礦產等資源開發能力、研究設計能力可達國際領先水平。

2010年,餘建星教授原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在二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基礎上,研製出深海壓力艙,其壓力、結構、尺度已達世界第一。其試驗結果得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原系主任Armin,美國UPI石油公司常務副總裁Martin等人高度評價,並應用於我國南海等油氣開發工程。

大罐設備檢查

2013年,餘建星團隊申報國家973項目,以優秀成績獲得資助,餘建星忘我工作,對南海、東海油氣、可燃冰、礦產資源採輸過程可能面臨的安全問題進行系統分析,今年已研製出可達8300米水深,可模擬地震、颱風、海嘯、地質災害等多種極端載荷作用的實尺度實驗裝置。

餘建星團隊還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風險評估與控制、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可靠度優化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共獲得授權專利52項,出版《深海結構理論及其試驗》等多部專著,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多篇。培養的博士生劉立名(原中海油副總工)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王廣東(總後軍交所)、張長林、譚振東等多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孫震洲等20多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為全面掌握我國南海資源開發面臨極端荷載情況,餘建星教授多次到南海做調研試驗,並多次召開國內、國際會議,全面了解技術需求,對深海可能的極端荷載作全面分析、深入研究。

為了實現科研突破,餘建星教授幾十年如一日,周六、周日、節假日白天晚上都在實驗室工作,每天晚上都工作至22:30以後,親自引導學生自信、高效、愉快、更好地完成科研過程,以享受快樂的研究過程。在過程中使學生情商、能力得到最佳成長,其團隊研究人員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都在10小時以上,有部分學生周六、周日都自覺在實驗室工作。因此,科研效率高,能取得科研突破,部分成果已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為了保證實驗室的建設,天津大學在新校區提供了1000平方米場地並作好建設。為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餘建星教授多次往返新老校區, 16年春節大年初五就到新校區現場工作。通過餘建星教授與其博士、碩士生一起努力,終於初步建成目前世界上可完成真實管材,壓力可達8300米水深,內徑1.6米,長11.5米,並可模擬地震等振動載荷的實驗裝備,他還在繼續努力籌措資金,力爭在本課題已公開專利的成熟技術基礎上,今早簡稱具備扭矩、拉伸、集中和分布載荷等功能,實現模擬颱風、海嘯、地質災害、落物等深海水下結構實驗裝備。

為了籌備實驗室裝備經費,餘建星拿出科研節餘,又從天津仁愛集團、天津鋼管公司尋求捐助,同班同學捐助50萬,16年餘建星個人拿出工資捐款10萬元,均入天津大學基金會,之後再通過招標完成設備研製和採購。

相關焦點

  • 日本進行地震模擬實驗
    韓國《中央日報》刊文:中國人漢語功底令人心寒  共同社:民進黨內部文件曝光 竟要聯日對抗大陸  新華網北京1月14日電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13日利用兵庫縣三木市的世界最大規模的震動破壞設施,對一個6層建築物進行了相當於7級地震的震動破壞實驗,希望獲得提高建築物抗震性能的有用數據。
  • 韓模擬地震實驗資料公開 6.5級地震會致上萬人傷亡
    ­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聯社9月13日報導,韓國國民安全處每年實施的地震模擬實驗資料顯示,韓國必須改善和強化地震應對措施。­  韓國國會議員金泳鎮表示,從國民安全處獲得的有關地震災害應對的模擬實驗資料來看,安全處2014年5月13日下午1時55分在大邱東區孝睦洞舉行了模擬6.5級地震實驗。
  • 海軍裝備研究院科研任務井噴千項成果託舉"強軍夢"
    一架反潛直升機從海軍新型護衛艦上騰空而起,掠海吊放聲吶,快速鎖定目標……迎來建院30周年的海軍裝備研究院近日再傳捷報:又一項反潛科研成果通過了部隊檢驗。    統計顯示,該院組建時科研任務量只有10項,如今呈井噴態勢——僅2012年一年就增長到千餘項。
  • 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模擬地震
    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模擬出了一場中強度地震
  • 蘭州理工大學地震模擬振動臺試驗系統通過專家驗收
    蘭州理工大學地震模擬振動臺試驗系統通過專家驗收甘肅省住建廳梁文釗副廳長蒞臨驗收現場指導  近期,蘭州理工大學4m×4m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擬振動臺驗收會在該校實驗中心新結構大廳舉行。認為該振動臺系統有良好的地震模擬精度,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 中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裝備「首戰告捷」,打破國外裝備壟斷
    11月5日,裝有中國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裝備的「海洋石油760」,高效完成南海一深水工區地震採集作業後,在湛江拋錨休整。這次作業,是中海油服自主研發的中國首套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套裝備的「首秀」。船隊20個有效工作日完成了2470千米的二維地震勘探資料採集,作業的高效,驗證了裝備性能的優越。
  • 地震是這樣監測的
    1.地震儀的作用 地震儀是記錄地面運動的儀器,能夠時刻監測、記錄地面運動情況,並將地面運動過程以波形的形式記錄下來,根據地震波形的特徵及走時可計算出發震時刻、震中位置、震源深度、震級等地震參數,並判斷出是地方震、近震、遠震或極遠震等。
  • 實驗研究:深遠地震或由地幔中礦物成分相變引發
    原標題:研究人員以實驗揭示深源地震起因 法美研究人員聯合發表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深源地震的發生很可能由地幔中的礦物成分發生相變引發。 深源地震是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裡的地震,一般發生在俯衝板塊內。地球上有記錄以來的最深地震發生在地下700多公裡處。
  • 實景模擬6.5級地震!格爾木市開展地震應急綜合救援演練​
    實景模擬6.5級地震!接到災情報告後,120救護車急馳而出,救援隊立即奔赴災區,各救援單位也在接到命令後迅速集結,受災群眾迅速撤離……記者在現場看到,消防救援、醫療系統、公安交警等相關處置人員、車輛、裝備已集結完畢,等待調遣。隨著總指揮長一聲令下,演練開始!
  • 廈門同安區實景模擬「6級地震」
    網絡圖片5月12日,我國防災減災日的當天,同安區汀溪鎮西源村突發「6級地震原來,這是同安區應急管理局、汀溪鎮、中國安能同安大隊和區衛健局等多個部門聯合,在此處開展了一次地震災害事故應急演練。上午9點半,警報聲拉響,村民結合理論知識,採取自救措施,進行應急避震。主震結束後,村幹部利用喇叭、鑼鼓等工具,集結村民按照震後疏散路線,到應急避難點集中,以防餘震發生。
  • 都希望地震越少越好,為何科學家還要進行「人工地震」實驗?
    簡單來說,人工地震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地震,或者更加準確一點來說,都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比方說當進行工業爆破的時候,巨大的爆炸聲會讓地面上的人都感到大地在顫抖。此外,地下核爆炸實驗等,也都會造成人工地震,研究者表示,在人類活動中,人工地震是很普遍的,包括大型水庫在蓄水的過程中,伴隨著高壓注水,會增加地殼的壓力,也同樣容易誘發地震。
  • 廣州大學模擬地震試驗解決高層建築抗震難題
    今年3月,該研究中心順利完成了正在施工中的東莞第一高樓——虎門黃河大廈的模擬地震振動臺試驗,該樓有62層,總高度達247米。試驗人員對6米高的大廈模型做了20多次的地震波模擬試驗,最大的為7度強震(相當於8度地震)試驗,模型一些部位出現了輕微裂痕。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教授介紹,試驗結果表明該樓的結構設計基本合理,但有些部位的設計需作適當調整,或增加抗震配件。
  • 中國艦船消磁實驗室探密:可模擬地球上任意磁場
    這裡可以模擬地球上任意一點的磁場,這裡可以營造奇妙的「零磁空間」,這裡是我國多功能、綜合性的艦船消磁專業教學科研基地。走進海軍工程大學的艦船消磁實驗室,仿佛徜徉在一個神秘的電磁世界。  為了確保實驗數據的精確,實驗室裡除了地球磁場、研究對象的磁場外,不能有其它磁場的幹擾。實驗室對工作人員也有嚴格的規定,進入實驗現場,要將身上攜帶的所有金屬物品包括腰帶都要取掉。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第一次獲得德國的磁引信水雷,眾多專家前來破解這個神秘的「新寵」。
  • 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通過驗收
    10月9日,「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驗收會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負責人的組織管理報告、技術報告、測試組的測試報告、用戶的使用報告以及財務組的財務審查報告,觀看了臺陣海試的相關視頻。
  • 實驗?理論?模擬?統計分析?
    作為科研第一步,選擇一個好的主攻方向將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一般情況下,理工科研究生有四大主攻方向。下面系統的說下這四大方向的優缺點以供參考。就比如這次無法返校的情況下,很多對場地條件有要求的研究生就沒辦法回去做科研。客觀性強的優點在於實驗結果很明顯。成功就是成功,失敗就是失敗,參數上升就是上升,下降就是下降,要是改了就有問題了。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在操作過程中力求每一步嚴謹,才能得到的科學有效的結果。因此做實驗的人失敗是家常便飯。
  • 中國正研製世界最強超級風洞 可模擬25馬赫高超音速
    3月16日,據央視新聞頻道報導,中科院高溫氣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透露,其團隊正在研製的新風洞模擬馬赫數可達10—25,試驗流場直徑2.5m,將是世界最高水平。「作為先進飛行器的研發平臺,建最高技術水平的風洞,全世界都在爭。我們正在研製的一個新超高速風洞,計劃四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它的模擬馬赫數將達10到25。」21日,該團隊的科研人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聚焦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
    因此,專項啟動之初,即設定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為「地殼探測工程」做好關鍵技術準備,研製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解決關鍵探測技術難點與核心技術集成,形成對固體地球深部層圈立體探測的技術體系;在不同景觀、複雜礦集區、含油氣盆地深層、重大地質災害區等關鍵地帶進行實驗、示範,形成若干深部探測實驗基地;解決急迫的重大地質科學難題熱點,部署實驗任務;實現深部數據融合與共享,建立深部數據管理系統;
  • 演練現場:阿壩州模擬突發7級地震 500人緊急馳援
    回放 演練現場:阿壩州模擬突發7級地震 500人緊急馳援
  • VR地震,不得不知道的前兆虛擬場景模擬!
    2020年,我國第一季度的地震統計出來了:「1~3月累計地震次數為157,其中3.0~3.9級地震有109次、4.0~4.9級3次、5.0~5.913次」。地震演練是每年學校必不可少的安全教育課題。而今年第一季度的地震統計數據表明,當前的地震逃生演戲必不可少,因為地震的不可預知,當科技水平無法預測時,我該如何做好防禦?
  •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實現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自主創新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實現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自主創新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採實現勘查開發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