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研究:深遠地震或由地幔中礦物成分相變引發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研究人員以實驗揭示深源地震起因

法美研究人員聯合發表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深源地震的發生很可能由地幔中的礦物成分發生相變引發。

深源地震是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裡的地震,一般發生在俯衝板塊內。地球上有記錄以來的最深地震發生在地下700多公裡處。由于震源較深,這類地震對地表產生的危害較小,但其發生機制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此前有觀點認為,這類地震的發生可能與地幔巖的主要礦物組分——橄欖石發生相變有關。相變是指物質在溫度、壓力等外部參數發生連續變化時,從一種相態變成另一種相態的過程。

根據這種觀點,隨著深度與壓力的增加,俯衝板塊內的橄欖石會變成另一種密度更大的相態,從而導致處於俯衝狀態的巖石發生斷裂,引發地震。但一直以來,這種假說既無有說服力的物理模型支持,也缺乏實驗依據能將礦物成分相變與極端壓力和溫度下的斷裂聯繫起來。

一個由法國和美國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在新一期美國《科學》期刊上報告說,他們藉助同步加速器輻射以及聲學和材料領域的高端技術,在實驗室中成功模擬了深源地震發生過程。

研究人員將具有橄欖石結構的鍺酸鎂置於2吉帕至5吉帕的連續高壓和900攝氏度至1000攝氏度的連續高溫條件下,他們觀測到鍺酸鎂在由橄欖石結構晶體相變為尖晶石結構晶體過程中會發生化學鍵斷裂,並形成新的晶核。這些鍵的斷裂擴散極快,快速釋放能量,並產生瞬間彈性波。

研究人員說,他們模擬的這一過程與深源地震極為相似,而產生的瞬間彈性波強度和數量也遵循統計地震學反應一定區域、一段時間內地震震級和數量的常用關係式,表明深源地震很有可能由地幔中礦物成分發生相變引起。(黃涵)

相關焦點

  • Nature:CaSiO3鈣鈦礦的地震波速實驗測定及其對下地幔LLSVPs的啟示
    【前沿報導】Nature:CaSiO3鈣鈦礦的地震波速實驗測定及其對下地幔LLSVPs的啟示從全球一維地震學模型看地球的下地幔,絕大部分似乎是「平淡無奇」的區域。近年來,隨著地震觀測與反演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看」到下地幔其實有著不同尋常的精彩。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因此,準確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助於我們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歷史。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對其進行研究的最大難題,人們主要通過反演地震觀測數據來約束深部地幔的物質成分和溫度。,比地幔溫度低了幾百度;地幔中其他礦物相的彈性性質數據更少,而且大多局限於較低的溫度和壓力,這就需要對這些礦物的彈性性質數據外推至地幔條件才能直接解釋地震觀測結果。
  •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相關工作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科學》雜誌以特選欄目介紹了該工作。鐵方鎂石中的鐵從有磁矩的高自旋態轉變到沒有磁矩的低自旋態會顯著降其波速,但不同於其它礦物相變有一個明顯的波速間斷面,鐵方鎂石中的鐵是逐漸從高自旋態過渡到低自旋態,是一個平滑的相變,這導致利用地震學手段探測該轉變的努力沒有成功,該轉變被認為是地震學不可見的。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來自地幔中的一些樣本給了我們一些幫助,它們是火山噴髮帶來的大塊巖石,來自300公裡深的地方。這些巖石告訴我們,地幔的最上層是由橄欖巖和榴輝巖組成。但我們從地幔中得到的最令人興奮的東西是鑽石。對於受地震影響的地幔圖而言亦是如此。礦物和巖石在高壓下會發生改變,例如,普通的礦物橄欖石在410到660千米深處變成不同的晶體形態。現在的地震臺陣網,就像在地球表面安置了聽診器一樣,可以採集、解析地震信號,這樣人們就能得知地球內部發生的事情。
  • Jennifer Jackson: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
    由此可知,很多科學研究都與那些大小不一的「腫塊」有關,它們並不是孤立完成的。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都對這些結構進行了探索,他們從地球科學的不同分支學科入手研究,比如從地震學到礦物物理學,再到地球動力學和地球化學,特別是一些與地震波相關的學科。地震學家確實能夠通過地震波的傳播路徑,來獲取地球內部構造的影像。
  • 月球隕石中發現新礦物
    這些震蕩區域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因為它們反映了與地球地幔中普遍存在的壓力和溫度機制相似的情況。因此,這些微觀的的震熔區域是天然的坩堝,可以容容納地球表面自然無法接觸到的礦物。像韋德利石、林木石和布裡德曼石這樣的礦物,構成了地球地幔的大部分。這些晶體是在實驗室的高壓實驗中合成的。作為天然礦物,它們最初是根據它們在隕石中的出現來描述和命名的。
  • 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設計了一系列高溫高壓實驗,揭示了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俯衝作用為地球帶來的最深遠效應之一是將地殼物質引入深部地幔。
  • 地幔條件下的鈣鈦礦科學家開始首次測量,地幔研究將進入新的時代
    這並不是我們沒有研究地球的內部情況,而是由於地下環境十分複雜,所以科學家的研究受到很多的限制。最近美女小倩終於看到科學家的新進展,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次科學家通過對矽酸鈦礦的實驗測量,發現了很大的秘密,因為這種矽酸鈦礦是地幔深處的一直礦物,這種物質在地幔深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不過這些物質無法穩定在我們地球表面,這個結果無疑給地球內部的研究,增加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也證明了科學家早期的一些看法。
  • 研究提出從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的方法
    下地幔佔地球體積近60%,在各種尺度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不均勻性。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
  • 【研究進展】GCA: 熔體與橄欖巖反應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揭示華北克拉通地幔交代機制
    這些研究表明,拆沉作用以及再循環榴輝巖部分熔融熔體與橄欖巖相互作用造成了巖石圈地幔性質的轉變,並形成晚中生代高鎂巖漿巖。然而,對於熔體-橄欖巖反應(或地幔交代)的深部過程,尚無直接的實驗制約,從而限制人們對一些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現象的深入理解。例如,阜新和鶴壁橄欖巖捕擄體中斜方輝石的富集、魯西和太行山南段橄欖巖捕擄體中的斜方輝石巖脈、漢諾壩橄欖巖捕擄體中的石榴輝石巖脈分別代表了怎樣的地幔交代機制?
  • 帶你從6個角度看一看地幔
    ▲地球的圈層結構根據地球與太陽和其他行星有著相同的元素配方(忽略氫和氦,它們逃過了地球的引力),再減去地核中的鐵、鎳,我們可以計算出地幔是鎂、矽、鐵和氧的混合物,它們的比例大致與石榴子石的成分相匹配。▲石榴子石(圖片來源於網絡)但是,在給定的深度,究竟是什麼礦物的混合物,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目前並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某些火山爆發中能攜帶地下300km或更深的大塊巖石,這有助於我們獲得地幔巖石的樣本。通過對這些樣本的分析,我們發現地幔最上部由橄欖巖和榴輝巖兩種巖石類型組成。
  • 科學家印度洋鑽探地殼:與地幔「親密接觸」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構造地質學家顏丹平表示,由於太深,目前科學家尚無辦法直接觀察地幔的巖石類型和礦物組成。因此只能夠通過一些間接手段、模擬實驗和計算,來推測其物質組成。以前,科學家們都是通過地震波傳播速度分布推測莫霍面的深度以及地幔的組成狀況,但是這種方法不是直接看到的,往往有一些假設和前提。通過這次鑽探,也許可以檢驗原來的推測是否正確,甚至修正一些模糊認識。
  • 帶你從6個角度看一看地幔
    根據地球與太陽和其他行星有著相同的元素配方(忽略氫和氦,它們逃過了地球的引力),再減去地核中的鐵、鎳,我們可以計算出地幔是鎂、矽、鐵和氧的混合物,它們的比例大致與石榴子石的成分相匹配。某些火山爆發中能攜帶地下300km或更深的大塊巖石,這有助於我們獲得地幔巖石的樣本。通過對這些樣本的分析,我們發現地幔最上部由橄欖巖和榴輝巖兩種巖石類型組成。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在俯衝板片的上界面,板片大量脫水,與超鎂鐵質地幔巖反應形成含水礦物(如蛇紋石),增強俯衝板塊與上覆地幔楔之間的速度對比,從而形成地震學中觀測到的地震不連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
  • 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在俯衝板片的上界面,板片大量脫水,與超鎂鐵質地幔巖反應形成含水礦物(如蛇紋石),顯著增強了俯衝板塊與上覆地幔楔之間的速度對比,從而形成地震學中觀測到的地震不連續面(Kawakatsuand Watada,2007)。
  • 變質巖:變質巖的礦物成分,成因分類及礦物共生組合的規律
    因此,研究巖石的礦物成分可推斷巖石的化學類型。中、高級變質礦物 變質巖中,礦物成分的成因分類:(1) 新生(變晶)礦物:在變質作用過程中新生成(通常為變質結晶)的礦物。如:紅柱石。(2) 原生礦物:在變質作用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原巖中的穩定礦物。如:部分石英。(3) 殘餘礦物:在變質作用過程中殘留下來的原巖中的不穩定礦物。如:長石。
  • 地幔中的水比海洋總和還要多?探尋隱藏在地球深處的海洋
    今年3月,一個研究小組宣稱他們從地幔中發現了鑽石,並且這些鑽石內部有水存在;他們通過地震數據還繪製了地球內部大部分地區的親水礦物分布圖。現在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深處潛伏著一個巨大水庫。如果把地球上所有地表水看作是一個海洋,那麼地下將會有好幾個這樣的海洋存在,這將改變科學家對地球內部的認知,但新問題也接踵而至:水從何而來?
  • 研究發現天然高壓新礦物「毛河光礦」—新聞—科學網
    毛河光礦」   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鳴團隊和上海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了一種天然高壓新礦物——毛河光礦(maohokite)。相關研究11月30日發表在《隕石學及行星科學》。 陳鳴表示,新礦物——毛河光礦是以國際著名高壓地球物理學家毛河光的名字命名,目前已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的批准,編號為IMA 2017-047。毛河光是美國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和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自然界中礦物根據形成壓力條件可劃分為低壓礦物和高壓礦物兩大類型。
  • Nature Geoscience: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在俯衝板片的上界面,板片大量脫水,與超鎂鐵質地幔巖反應形成含水礦物(如蛇紋石),顯著增強了俯衝板塊與上覆地幔楔之間的速度對比,從而形成地震學中觀測到的地震不連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地幔間斷面存在小尺度起伏有些區域地幔分層對流、有些區域上下地幔整體對流倪四道等人的研究為地幔混合對流模式提供了新證據。他們首次發現了非對稱路徑660千米間斷面散射波震相,揭示了地幔660千米間斷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