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天然高壓新礦物「毛河光礦」—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等 研究發現天然高壓新礦物「毛河光礦」

 

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鳴團隊和上海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了一種天然高壓新礦物——毛河光礦(maohokite)。相關研究11月30日發表在《隕石學及行星科學》。

陳鳴表示,新礦物——毛河光礦是以國際著名高壓地球物理學家毛河光的名字命名,目前已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的批准,編號為IMA 2017-047。毛河光是美國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和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自然界中礦物根據形成壓力條件可劃分為低壓礦物和高壓礦物兩大類型。天然的高壓礦物形成主要與地球深部或星球碰撞的高溫高壓環境有關。據了解,研究人員是在我國岫巖隕石坑的衝擊變質巖石中發現了毛河光礦。

毛河光礦是一種高密度的鎂鐵氧化物礦物,化學成分為MgFe2O4,形成的壓力大於25GPa,相當於離地表670km以下深度的壓力條件。岫巖隕石坑巖石中的鎂鐵碳酸鹽礦物在隕石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下發生了分解和重新組合,形成了毛河光礦。

陳鳴指出,毛河光礦的發現為了解地球下地幔礦物組成提供了重要信息。根據現有的地幔礦物學模型,富含鎂和鐵等元素的下地幔主要由布萊基曼石 (Mg,Fe)SiO3和鐵方鎂石(Mg,Fe)O等礦物組成。根據礦物的晶體化學式,鐵在這兩種礦物中以二價形式存在。然而,近來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表明,二價鐵在下地幔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可發生歧化反應轉變為三價鐵和金屬鐵,產生豐富的三價鐵。

在富含三價鐵的下地幔物質中,什麼礦物可以成為三價鐵的主要載體?很顯然,布萊基曼石和鐵方鎂石因受到礦物本身的晶體化學制約難以容納大量的三價鐵離子。據悉,毛河光礦是一種以三價鐵為基本組分的鎂鐵氧化物高壓礦物,天然毛河光礦的發現表明它是下地幔中潛在的重要礦物組成之一。

相關論文消息: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maps.13222.

相關焦點

  • 一種天然高壓新礦物以華人科學家命名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教授Oliver Tschauner領導的礦物學小組,最近在來自深部地幔的金剛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天然高壓礦物包體,並將其命名為Davemaoite(毛鈣矽石)。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歐洲礦物學報》。
  • 毛鈣矽石,這新天然高壓礦物以華人科學家命名
    文匯報資料圖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教授Oliver Tschauner領導的礦物學小組最近在來自深部地幔的金剛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天然高壓礦物包體,並將其命名為Davemaoite(中文名:毛鈣矽石)。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歐洲礦物學報》。
  • 又一新發現礦物以華人科學家毛河光命名!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Oliver Tschauner教授領導的礦物學小組最近在來自深部地幔的金剛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天然高壓礦物包體,並將其命名為Davemaoite(中文名:毛鈣矽石),相關研究於近日發表在《歐洲礦物學報》。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月球隕石中發現新礦物
    月球隕石中發現新礦物歐洲一個研究小組在月球隕石OuedAwlitis 001中發現了一種新的高壓礦物,命名為"多恩威爾海姆斯石"(CaAl4Si2O11)。因此,這些微觀的的震熔區域是天然的坩堝,可以容容納地球表面自然無法接觸到的礦物。像韋德利石、林木石和布裡德曼石這樣的礦物,構成了地球地幔的大部分。這些晶體是在實驗室的高壓實驗中合成的。作為天然礦物,它們最初是根據它們在隕石中的出現來描述和命名的。
  • 水氧化還原揭示地幔深部化學新世界—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清揚和劉錦通過雷射加熱及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技術,發現下地幔主要成分之一的鐵方鎂石遇到水或含水礦物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一種新的礦物相併釋放出氫氣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
  • 研究發現來自外太空的準晶體—新聞—科學網
    一項研究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這塊準晶體是在俄羅斯東部哈特爾卡地區的一塊隕石碎片中發現的,是在實驗室合成前就在自然界發現的首個準晶體。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礦物碲鎢礦
    時刻新聞     ■趣圖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國武教授發現的新礦物碲鎢礦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揭示天然金剛石形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和上海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美國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了天然金剛石形成的新機制,為了解地幔中碳的賦存形式提供了重要依據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林嘉平團隊在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的製備上取得了新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聚(γ-苄基-L-穀氨酸酯)(PBLG)均聚物與聚(γ-苄基-L-穀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體系在溶液中自組裝形成尺寸均勻、手性可控的螺旋環狀多級納米結構。通過調控嵌段共聚物與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發現環狀結構是由均聚物組裝形成的。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為了幫助研究人員克服這些限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和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方法,用於清理、標記、3D成像和嚴格分析類器官。 這一過程被稱為「利用無偏倚技術進行類器官的單細胞和細胞結構分析」(SCOUT),它可以從類器官中提取出可比較的特徵,儘管它們是獨一無二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新論文中通過3個案例研究證明了這一能力。
  • 立方氮化硼首次在自然界中找到—新聞—科學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6日(北京時間)報導,本周,國際礦物學協會正式承認了一種新的礦物——立方氮化硼,其由美國、中國和德國的地質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於2009
  • 火星發現粘土礦物或存在過微生物生命—新聞—科學網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一種被稱之為「斯蒂文石」的粘土礦,證明這顆紅色星球可能一度出現生命。
  • 來自月球的隕石中發現新礦物Donwilhemsite
    來自月球的隕石中發現新礦物Donwilhemsite(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New Atlas報導,研究人員在一塊來自月球的隕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礦物。這種礦物被命名為Donwilhemsite,似乎是在高壓下形成的,可能在地球深處的巖石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DonwilhelMSIte主要由鈣、鋁、矽和氧原子組成,於2014年在西撒哈拉沙漠發現的一塊名為Oued Awlitis 001的隕石中被發現。研究小組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隕石樣品,並確定了新礦物的晶體結構。
  • 中科院廣州分院8人3個基層黨組織獲表彰—新聞—科學網
    陳鳴主要從事宇宙礦物學、衝擊變質、隕石撞擊坑研究。在天然物質衝擊變質機制和超高壓礦物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發現,在通過礦物衝擊變質效應研究地球深部物質領域作出了開拓性貢獻。2009年,他證實了中國第一個隕石撞擊坑——遼寧省岫巖隕石坑,實現了我國這類獨特宇宙地質構造形跡的突破。2019年,他又在黑龍江省依蘭縣發現了一個新的隕石撞擊坑,即依蘭隕石坑。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