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Oliver Tschauner教授領導的礦物學小組最近在來自深部地幔的金剛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天然高壓礦物包體,並將其命名為Davemaoite(中文名:毛鈣矽石),相關研究於近日發表在《歐洲礦物學報》。
據介紹,毛河光是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除了新命名的毛鈣矽石外,2018年已命名「Maohokite(毛河光礦)」,此次是第二個以毛河光院士命名的新礦物,也是第31個以華人命名的新礦物,以表彰他在此領域的貢獻。
毛鈣矽石的化學成分為CaSiO3,具有立方結構。它形成於壓力大於20GPa的轉換帶和下地幔,其深度相當於離地表600千米以下。毛鈣矽石是下地幔環境中僅次於布裡奇曼石和鐵方鎂石的第三大礦物,同時也是俯衝洋殼物質到深部地幔時的第三大高壓礦物相。毛鈣矽石在高溫高壓下能夠穩定存在,而當壓力恢復到常壓時,結構通常被退變破壞。而金剛石作為很好的壓力容器,可以保存了部分殘餘壓力,使得毛鈣矽石能夠被金剛石包裹並通過巖漿過程安全輸送到地表壞境,最終被科學家發現。
距離地表幾百千米的下地幔的物質組成是什麼?它們的屬性與地球深度存在什麼關係?這些都是固體地球科學最基本的問題。通過對地幔巖石模型的演繹,毛鈣矽石、布裡奇曼石和鐵方鎂石共佔據下地幔99%以上的成分。針對天然礦物毛鈣矽石的表徵將能用於驗證這一基本的地幔巖石模型,成為深部礦物學的基石。天然毛鈣矽石的發現將為研究深部殼幔相互作用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
文章來源丨光明日報
(編輯 毛玥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