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模擬地震

2020-11-23 科學網

 

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模擬出了一場中強度地震。

 

圖片來源:Adapted from video, courtesy of Ze』ev Reches

 

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中模擬出了一場中強度地震。

 

不,其實並沒有震動發生。

 

相反,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類似盤式制動器的裝備,能夠模擬沿著某一條斷層線上的移動。

 

這臺工業級設備擁有兩個石頭圓盤(虛線表示兩個圓盤間接口的右邊),每個代表一小塊斷層線的一邊。

 

設備中的傳感器(和中間偏左的電線相連)監控石頭圓盤的溫度以及當它們相互摩擦時兩者的加速和減速。

 

驅動人造地震所需的能量被儲備在一個225公斤重的飛輪中。一旦飛輪以適當的速度旋轉著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測試時,通常是每分鐘的轉數在20到300之間,它的能量會被傳送到一個石頭圓盤上。隨後,圓盤會以巨大的壓力和很高的速度摩擦另一個圓盤,直到摩擦力使得旋轉圓盤停止。

 

研究人員日前在《科學》雜誌上在線報導稱,這臺設備可以模擬震級在4到8之間的地震。

 

這種測試或許能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確認一場地震中釋放出的能量是如何分布的。

 

目前,還不是很清楚有多少的能量最終以地震波的形式結束,多少花費在了破壞地殼中的巖石上,以及有多少的能量用在了沿著斷裂帶因摩擦所導致的加熱巖石上。(來源:中國科學報  閆浩)

  

相關焦點

  • 這些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模擬量子時空
    現在,一項由多位華人科學家主導的研究,讓該理論進入全新的階段——在實驗室中模擬圈量子引力中的時空量子態。20世紀上半葉,量子理論的出現讓物理學進入全新的階段。這時,離散化成為物理學的新潮流。而量子空間的演化信息,就包含在二面角裡。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萬義頓告訴《環球科學》:「量子四面體基本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量子空間的演化,從而形成四維的量子時空。其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是5個量子四面體之間的5點相互作用,這可以類比於粒子物理中的相互作用。」
  • 這些華人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模擬量子時空
    現在,一項由多位華人科學家主導的研究,讓該理論進入全新的階段——在實驗室中模擬圈量子引力中的時空量子態。 撰文 | 張華 編輯 | 吳非 20世紀上半葉,量子理論的出現讓物理學進入全新的階段。這時,離散化成為物理學的新潮流。
  • 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微型超新星激波:模擬粒子加速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創造了微型的超新星激波,希望解決一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宇宙之謎。當恆星死亡並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發時,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強大的激波,將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噴射到宇宙中。激波就如同粒子加速器,可以使高能粒子的噴射速度達到接近光速的水平。然而,科學家還沒有完全了解激波是如何加速這些粒子的。
  • 科學家在大西洋發現怪異的「迴旋鏢地震」
    地震通常會沿單一方向撕裂地表,就像撕開一張紙一樣。不過,按照González的說法,地震產生的塵埃又開始衝回地震的發源地——與科學家們預期的完全相反的方向。  這次反向地震的目擊者描述令科學家們激動不已。Orlando Teran當時正在恩塞納達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攻讀博士學位,他稱上述描述「令人驚嘆」。
  • 忘我科研 研製出可模擬地震的實驗裝備
    大罐設備檢查中國網訊 餘建星作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大罐設備檢查2013年,餘建星團隊申報國家973項目,以優秀成績獲得資助,餘建星忘我工作,對南海、東海油氣、可燃冰、礦產資源採輸過程可能面臨的安全問題進行系統分析,今年已研製出可達8300米水深,可模擬地震
  • 美科學家研究改進眾包型地震預警系統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7月8日,美國temblor網站發布消息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伯克利地震實驗室伯克利地震實驗室的數據科學家表示,應用程式一直在運行,但只有當手機上運行的算法檢測到類似地震的運動時才會將數據發送到伺服器。然後,它將一個地區所有手機的數據匯總起來,以確認地震,因為一部手機可能會錯誤地將人類活動報告為地震。
  • 蘭州理工大學地震模擬振動臺試驗系統通過專家驗收
    蘭州理工大學地震模擬振動臺試驗系統通過專家驗收甘肅省住建廳梁文釗副廳長蒞臨驗收現場指導  近期,蘭州理工大學4m×4m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擬振動臺驗收會在該校實驗中心新結構大廳舉行。  在準備驗收會議階段,學校精心準備,邀請在振動臺建設、運行及使用方面的國內權威專家,包括甘肅省地震局局長王蘭民研究員,同濟大學結構工程與防災研究所、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振動臺試驗室主任盧文勝教授,甘肅省建築設計研究院莫庸教授級高工,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結構動力工程所所長、橋梁工程結構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唐光武教授,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社良教授,組成以王蘭民研究員為主任委員
  • 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繪製地球內部地圖 精確度空前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對地震進行監測,利用監測到的地震波繪製迄今為止精確度最高的地球內部模擬圖,揭示地殼與外核之間的層地幔。
  • 在實驗室裡造一個太陽:物理學家成功模擬太陽風
    科學家認為,等離子體團也可以從較小的磁環中爆發出來,從而產生慢太陽風。這些磁環會斷裂並在一個叫做「重新連接」的過程中再次相連,從而使一些原本被困住的等離子體脫落。但是,關於這種磁重聯是在哪裡發生的以及如何發生細節,我們卻不得而知。 因此,研究人員決定要在實驗室中用一個等離子體球來重現太陽的磁場結構。
  •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模擬大西洋珊瑚產卵
    近日,美國佛羅裡達水族館保育中心的研究團隊,以人工誘導方式,首次在實驗室模擬環境中成功讓瀕危的大西洋柱珊瑚產卵。這項技術發展最終可避免佛羅裡達州海岸的大片珊瑚礁滅絕。據報導,保育中心主任惠特爾表示,倫敦霍尼曼博物館過去曾人工繁殖過太平洋珊瑚,但從未繁殖過大西洋珊瑚。而佛羅裡達水族館保育中心人工誘導產卵的大西洋柱珊瑚是高度瀕危物種。
  • 「捕捉」地震的野外實驗室什麼樣——專家詳解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佔地78萬平方公裡、橫跨川滇甘貴等省份,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如此巨大的尺度和規模,讓人們很難想像,這將是一個科學家「捕捉」並深入研究地震的天然科學「實驗室」。為何要在如此大的區域建設地震科學實驗場?實驗場裡將開展哪些具體實驗?對當地普通人的生活會有影響嗎?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 人工智慧可以預測地震嗎?
    迄今為止,儘管許多科學家已經嘗試過,但沒有人找到預測地震的可靠方法。一些專家認為這是一個無望的努力。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地球物理學家保羅詹森說:「如果你說你認為你會在預測地震方面取得進展,那麼你就會被視為一個瘋子。」 但他仍在嘗試使用他認為可能解決這個不可能的難題的強大工具:人工智慧。
  • 地震前兆――地震光
    他們收集了發生在過去的一些數據分析――1600年中65場的地震數據來尋找地震光的共同點,有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他們發現,大約有95%的地震活動都發生在兩個或者更多板塊之間的邊界上,還有5%發生在一個板塊的裂谷地帶上;而85%以上的地震光現象都岀現在裂谷地帶地震時,還有15%的地震光出現在大陸板塊的潛沒運動個板塊衝到另一個板塊的下面的俯衝運動—引發的地震中。
  • 比模擬高出100倍!科學家警告:美國發生大地震概率增至2.3%
    作者:文/虞子期美國是全球主要的地震帶國家之一,而最近一系列的微地震發生,又引發了美國科學家們的熱議。根據《每日郵報》指出,科學家們又發布了一個警告,那就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未來12個月內,將可能出現一次較大的地震情況,這對美國來說不是一個好事情,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
  • 比模擬高出100倍!科學家警告:美國發生大地震概率增至2.3%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美國是全球主要的地震帶國家之一,而最近一系列的微地震發生,又引發了美國科學家們的熱議。根據《每日郵報》指出,科學家們又發布了一個警告,那就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未來12個月內,將可能出現一次較大的地震情況,這對美國來說不是一個好事情,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唐山地震餘震區的地震活動非常豐富,呈起伏衰減狀態,至今仍有4、5左右地震的發生。近5年來,震中周邊200公裡內已發生3級以上地震17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地震發生後不久。有網友表示,在此次地震發生前,電視裡彈出了預警信息。根據網友拍攝的電視畫面,該預警落款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大陸地震預警中心」。
  • 科學家在實驗室創造人工宇宙,人類宇宙能被完美模擬嗎?
    但是人類對自身,對宇宙的起源卻充滿了無盡的求知慾望,通過各種方法模擬宇宙和星系的起源。為了驗證這一模型,在美國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中,物理學家模擬了這一理論進行的過程。雖然試驗可以模擬行星甚至星系的形成,但是,這些力量無法完全說明物質必須在多快的時間內落入更大的物體中?行星和恆星需要在多長的時間尺度上才能形成?不過這也給人類模擬宇宙提供了一種思路。
  • 都希望地震越少越好,為何科學家還要進行「人工地震」實驗?
    根據數據顯示,在地球上,平均每年都會發生約500萬次以上的地震,人類可以明顯感覺到的地震多達5萬次,其中會造成一定破壞的地震則約為100次每年。看起來地震是不是非常多?可是,科學家們卻仍然覺得「不夠多」,甚至還會製造「人工地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科學家模擬核彈爆炸—新聞—科學網
    事實上,諸如金融崩潰或疾病傳播等事件的影響從底層開始,通過許多人的相互作用,產生了現實世界的豐富和自發的事件,而這很難模擬。 而這種細節正是應急管理人員所需要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生物複雜性研究所所長、計算機科學家Christopher Barrett說。該研究所為政府開發了NPS1模型。
  • 「天空實驗室」裡的科學家怎麼工作?
    新華社貴陽1月25日電(記者齊健)「中國天眼」身在窪地,但在科學家眼中,它心系深空,是一座「天空實驗室」。科學家是依靠什麼在天地間「連線」,又是如何駕馭這樣龐大的射電望遠鏡服務於科學實驗呢?  到現在為止,應該沒有天文學家上過太空,但他們卻是最了解宇宙的一群人,靠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