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2月17日報導,研究發現袋鼠真的能與我們「交流」。
英國羅漢普頓大學和澳大利亞雪梨大學一項首創研究發現,從未被馴化的動物,比如袋鼠,能夠有意與人類交流。這個發現對固有觀念——交流行為通常僅限於已馴化動物(比如狗、馬或山羊)提出了質疑。
研究涉及澳大利亞三個地方的袋鼠,即從未馴化的有袋類動物。研究結果顯示,當袋鼠試圖獲取放在一個密封盒子裡的食物時,它會盯著人看。袋鼠通過凝視與人交流,而不是自己試著去打開盒子。這種行為通常只有已馴化的動物才會有。
為了拿到食物,每11隻袋鼠中有10隻袋鼠會盯著將食物放進盒子的人(這種實驗叫做「無法解決的問題任務」)。此外,11隻袋鼠中有9隻會盯著盒子和現場的那個人來回看,這是一種加強版的交流——在盒子與人之間來回看。
這項研究是在之前相關領域的研究基礎上開展的。研究人員此前探究了已馴化動物(如狗和山羊)的交流情況,以及動物的有意交流是否為馴化的結果。
研究報告首席作者、羅漢普頓大學(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學)的艾倫·麥克利戈特博士曾牽頭開展過一項研究,發現山羊能理解人的暗示,包括手指方向,獲取關於所處環境的信息。與狗和山羊一樣,袋鼠也是群居動物。麥克利戈特博士的最新研究表明,它們也許能夠用常規群居行為與人類互動。
麥克利戈特博士說:「通過這項研究,我們能夠看到動物之間的交流可以學習,為了獲取食物而盯著人看,這種行為與馴化無關。實際上,袋鼠顯示出的行為模式與我們對狗、馬,甚至山羊進行同樣試驗所發現的非常相似。」
袋鼠是一種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據傳說,「Kangaroo」是袋鼠的英文名,源自於澳洲原住民Guugu Yimidhirr:「gangurru」,意指「不知道」。而這一切其實只是一場誤會,約瑟夫·班克斯在第一次航海旅行時,他抵達努力河(即現時庫克鎮港口)岸邊。在靠岸修理船艦的七個禮拜裡,他意外地發現一種古靈精怪的動物,便去詢問當地澳洲土著,但是由於語言不通,將「不知道」當做「袋鼠」的英文名稱,就一直使用到現在。但事實上,經語言學家John B. Haviland研究,當地稱呼袋鼠即為「ganguro」,其意義並非「不知道」。
袋鼠是澳洲的象徵物,出現在澳洲國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貨幣圖案上。許多澳洲的組織團體,如澳洲航空,也將袋鼠作為其標誌。
袋鼠通常以群居為主,有時可多達上百隻。但也有些較小品種的袋鼠會單獨生活。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
袋鼠用下肢跳動奔跑速度非常快,時速可達50公裡以上。袋鼠有一條「多功能」的尾巴其作用非常大,在休息時它可以支撐於地與雙下肢共同起到平衡身體的作用,跑動中尾巴更是重要的平衡工具,另外袋鼠尾巴還是重要的進攻與防衛的武器。
袋鼠是用兩後足一起跳躍的最大的哺乳動物,而跳躍是一種對大型哺乳動物來說很為奇特的步態,不過這並不是袋鼠行走的唯一方式。袋鼠並不僅僅跳躍行進,當慢速移動的時候,它們也用四個腳掌爬行,是一對前肢與一對後肢一起運動,而不是交替移動。
中文名:紅大袋鼠
英文名:Red kangaroo
學名:Macropus rufus
紅大袋鼠,又名紅袋鼠、赤大袋鼠或大赤袋鼠,是體型最大的袋鼠,平均身高約1.5米,也是澳洲最大的哺乳動物及現存最大的有袋類。它們廣泛分布在澳洲大陸,棲息在澳洲中部的乾旱內陸,以及較少樹生長的遼闊平原。屬於夜間活動或暮晨活動,於日間的時間,它們多會在睡覺或以其他方式休息。紅大袋鼠喜歡吃草及其他植被。
中文名:羚大袋鼠
英文名:Antilopine kangaroo
學名:Macropus antilopinus
羚大袋鼠,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棲息於熱帶稀樹草原,偶爾會在密林和山地活動,是當地常見的群居性食草動物。野生羚大袋鼠壽命最高可達16歲。
中文名:巖大袋鼠
英文名:Common wallaroo
學名:Macropus robustus
巖大袋鼠,又稱山大袋鼠,體型較其他袋鼠小,廣泛分布在澳洲大陸。通常棲息在山區、草原和平原。巖大袋鼠獨自生活,晝伏夜出,可以2-3個月不飲水,只依靠從食物中的汲取水份。野生巖大袋鼠壽命超過18歲。
中文名:西部灰袋鼠
英文名:Western grey kangaroo
學名:Macropus fuliginosus
西部灰袋鼠,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袋鼠之一,站在約1.3米高,幾乎遍布整個澳大利亞的南部地區。生活在開闊的林地、荒原和草場,黃昏至清晨活動覓食,以草、樹葉、樹皮和灌木為食,對於某些植物毒素它具有較高的耐受性。西部灰袋鼠喜好群體生活,成員數量在40-50隻左右,老年雄性通常獨居。野生西部灰袋鼠壽命可長達20歲。
資料來源 | 新華社、上海野生動物園、動物世界、百度百科
綜合整理 | 陳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