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蝴蝶也能通過"語言"進行交流[圖]

2021-01-16 東方網

  東方網7月30日消息:據新浪網報導,人們可能會認為蝴蝶是寂靜無聲的孤獨者,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些色彩斑斕的昆蟲能夠通過類似於莫爾斯電碼的滴答聲進行彼此交流。這個發現為很多昆蟲都有聽力並能用聲音進行交流增添了新的證據。研究結果還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好處,研究蝴蝶微小的聽覺器官,有助於開發出更高級的助聽器和微型麥克風。

  佛羅裡達大學研究員Mirian Hay-Roe和同事一起走在培養蝴蝶的溫室裡,她第一次聽到蝴蝶發出滴答聲。她的同事研究一種藍白相間長翼蝴蝶Heliconius cydno,Hay-Roe把自己研究的另一種蝴蝶也帶進了這間溫室。

  長翼蝶在溫室中追逐新來的「客人」,看起來像是要攻擊Hay-Roe的蝴蝶。在「空戰」間隙,Hay-Roe聽到不停有微弱的滴答聲發出。長翼蝶一邊飛動,一邊發出滴答聲彼此交流,顯然是針對新來的不速之客。

  隨後,Hay-Roe進行了錄音並分析這些聲音。她發現長翼蝶不僅僅在遇到潛在的對手時發出滴答聲。「更詳細的觀察發現,它們在休息時也會發出聲音,」Hay-Roe說,還有,如果在飛行時遇到和自己同種的夥伴,它們也會發出滴答聲彼此致意。

  另一位研究者裡查德-曼金認為聲音可能發自蝴蝶的翅膀區域。曼金說,有些聲音以兩倍的脈衝出現,這可能表明蝴蝶的每個翅都能單獨發聲。可能是翅膀的扇動或者摩擦發出了聲音,不過這些都還是猜測,因為沒有錄像材料可供細緻的研究。

  Hay-Roe也提出了另外一種假設:這些能發聲的蝴蝶翅膀都高度殼質化,或者覆蓋著一層角質,這些都可能跟發聲有關。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生物學副教授吉恩-雅克說:「我們還不能準確地知道它們在交談什麼,但是很有可能這些聲音是用來求偶的。另外,孔雀鋏蝶發出超聲波,很顯然是用來趕走鹿和蝙蝠的。」

  研究人員認為很多蝴蝶都有發聲的能力,並且能夠通過聲音進行交流。雅克說很多蛺蝶科、絲角蝶科的蝴蝶,它們翅膀上長有耳朵,用來探測並躲避蝙蝠。這些蝴蝶有50多種,「我想它們也一定能夠用聲音進行很好的交流,」他說。

  Hay-Roe認為,蝴蝶的聲音這麼長時間都沒被注意到,是因為它們的聲音太微弱,加上溫室中有空調和其他噪音,它們的聲音被遮蓋了。她推測由於噪音的存在,蝴蝶可能並不能聽到彼此的聲音,從而不再使用它們,而更多地依賴其他交流手段,例如信息素、舞蹈和其他可視手段。」

  Hay-Roe和曼金都希望對蝴蝶和其他昆蟲的聽力器官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錄製影像材料,研究它們是怎樣發聲的,解釋它們為什麼使用聲音交流等。

  科學家發現藍白相間的長翼蝶飛行時能夠發出滴答聲進行彼此交流

相關焦點

  • 荷蘭研究發現納米結構造就蝴蝶之美(圖)
    如今,人類發現的蝴蝶品種已經超過了17000個。它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有與眾不同的翅膀,有的似精美的刺繡,有的如閃爍的彩屏。研究表明,蝴蝶翅膀上炫目的色彩來自一種微小的鱗片狀物質,它們就像聖誕樹上小小的彩燈,在光線的照耀下能折射出斑斕的色彩。 和電腦顯示屏的成像原理一樣,蝴蝶也是用單色斑點組成一幅完整的圖案,每一個有色的鱗片來自一個細胞。
  • 物理學交流的語言
    作者:姬揚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幾年前,我和幾個朋友聊天的時候,大家談起了各自都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又是如何交流的。我們都能說英語,分別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和以色列,但是有的母語就是英語,有的可以熟練地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和書面表達,也有些英語口語並不太好的。英語特別好的,在表達之前就是英語了;英語較差的,則有時候需要將母語轉化為英語。
  • 植物居然也可以用語言交流?
    英國的科學家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植物有「語言「了。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正常情況下,植物發出的聲普節要輕微。曲調和諧,但遇到惡劣的天氣情況或某種人為的毀壞時,它們就會發出低沉,混亂的聲音來表現它們的痛苦。英國專家介紹,植物的語言被稱為「微熱量語」。人們通過種特殊的儀器植物探測,把儀器的線頭與植物連周周的維物場接。人們戴上耳機,就可以聽到植物說話的聲音。
  • OpenAI嘗試打破「中文房間悖論」,讓AI創造語言並自發交流
    雷鋒網了解到,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示,如果用某種語言訓練計算機,實際上系統並不能深刻理解語言與真實世界的關係。OpenAI 發現了這一問題,並致力於讓智能體自己創造基於自身感知的語言。系統在缺乏基礎的情況下訓練語言模型,就像 John Searles 在「中文房間理論」裡所提到的機器一樣,它們將輸入的文本與分析大量文本數據的結果相對比,只呆在「房間」裡就能與文本描述的外界互動,那麼我們又如何判斷計算機的「智能」呢?雷鋒網AI 科技評論了解到,近日 OpenAI 宣布了它們的一項研究成果,證明通過訓練,智能體是可以創造語言並進行交流的。
  • 這種動物能通過凝視與人交流?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2月17日報導,研究發現袋鼠真的能與我們「交流」。英國羅漢普頓大學和澳大利亞雪梨大學一項首創研究發現,從未被馴化的動物,比如袋鼠,能夠有意與人類交流。這個發現對固有觀念——交流行為通常僅限於已馴化動物(比如狗、馬或山羊)提出了質疑。研究涉及澳大利亞三個地方的袋鼠,即從未馴化的有袋類動物。
  • 螢火蟲,蝴蝶,金龜子……人類從昆蟲身上能學到什麼?
    包括蟬在內的一些昆蟲,它有很多的交流方式。我們知道,人的交流是靠語言,老師在上面說,你們在下面聽,就是一種通過語言的交流。而昆蟲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是通過雄性和雌性之間的信息素。信息素散發出來以後,昆蟲通過它的觸角來感覺,非常靈敏,甚至比狗的鼻子都要靈敏。
  • 孤獨症語言交流訓練
    ;語言行為評定可利用語言行為評估量表,通過治療師詢問父母或對患兒的觀察填寫,適用於 2 歲以上的兒童,主要從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三方面評定語言行為。 (2)發音訓練所需訓練工具如:蠟燭、紙條、風車等,語言訓練所需的圖261/262片實物及各類強化物等。
  • 植物相互交流的秘密語言
    研究停止了。但是,植物交流的科學正在捲土重來。嚴格,精心控制的實驗通過在實驗室,森林和田野中進行反覆測試,克服了早期的批評。現已確定,當蟲子咀嚼葉子時,植物會通過向空氣中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來做出反應。卡爾班的最新記錄,在48項植物交流研究中,有40項證實其他植物能夠檢測到這些空氣傳播信號,並相應地增加其化學武器或其他防禦機制的生產。
  • 混沌理論用於語言研究
    由於傳統的語言學研究深受還原論的影響,以往的語言研究總是傾向於把整個語言系統按層次或不同方面劃分成塊,忽略「次要」的細節或實行變量的「控制」,人為地割裂了語言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聯繫。跨界語言學研究成果豐碩把混沌論引入到語言研究中來,既是時代思潮和交叉學科研究的體現,也使我們可以在一個嶄新而刺激的範式中觀察語言,更使我們對語言的認識進一步得到深化。
  • 語言進化研究的跨學科思考:語言是心理時間旅行的外延
    他認為人類一出生時大腦中就存在UG,通過後天刺激,個別語法才從UG中選擇選擇出來,UG是人類掌握語言的決定因素,語言的遞歸性是人與動物語言的根本區別。Rizzolatti和Arbib(1998)與早期的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學者一致認為,一旦言語和標記結合手勢作為交流方式,那麼手便得到人類史上第二次解放並開始從事勞動生產。人類在交流時把注意力放在臉部,尤其是嘴,能更有效的傳達信息。
  • 美軍正在資助通過大腦信號進行無聲交流的研究
    美國陸軍正在投入數百萬美元的研究經費,讓未來士兵們可以只通過腦電波進行交流。目前這項研究已經取得了第一個突破。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已經為該項目在未來5年內投入了625萬美元的資金。該項目研究人員由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學和紐約大學,還有幾位來自英國的研究人員。該研究已經成功地將影響行動或行為的大腦信號與其他大腦信號分開。通過使用一種算法和複雜的數學模型,該團隊可以識別出哪些大腦信號與行為有關,並將它們從那些被歸類為無關的信號中移除。
  • 蝴蝶幼蟲模擬螞蟻聲音:潛入蟻巢蹭飯長大
    義大利都靈大學的一組科學家日前研究了闖入蟻巢的不速之客是如何利用聲音作為自我保護的生存方法——即通過模擬螞蟻的「語言」來滿足自己在蟻巢內的需要。  在2014年10月27-31日於印第安納波利斯Marriott酒店召開的第168屆美國聲學協會會議中,研究者們將會報導他們關於寄主螞蟻和一種蟻巢寄生昆蟲——Maculinea蝴蝶互動關係的最新研究。
  • 為什麼練功者能招引蝴蝶等小動物
    有練功者在練功時發現蝴蝶、蜻蜓等小動物圍繞著自己,久久不肯離去。本文就此做一分析,請高明指正。科學研究業已證明,動物有自己的語言,蝴蝶也不例外。蝴蝶的通訊語言是較低頻率的振動(一般為5~20Hz、這屬次聲範圍,人耳聽不到),當練功者達到功能態或者經常練功者在某些正常狀態時,其人體發出的外氣中次聲成分的頻率與蝴蝶的觸角振動頻率相同時,蝴蝶就把練功者當成「同類」,或把練功者當成它認為合適的產卵地,因而被吸引到練功者身旁。這樣說不是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矛盾嗎?並不矛盾。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
  • 科學家們破譯了海豚的「語言」?以後人類說不定真能和海豚聊天
    一直以來,人類都幻想能和海豚這類智商頗高的動物進行交流。因此,弄明白海豚與同類交流的方法,或許就能撬開人類與海豚交流的大門。最近網上很火的一個說法是,海豚能夠利用聲吶系統,以全息圖的形式把自己曾經接收到的信息直接發送給同類——這相當於聊天自帶圖片和表情包,比人類蒼白的語言生動多了!
  • 知識分享 | 為什麼要以英文發表:學術交流語言的前世與今生
    在這一階段,SCI資料庫共收錄了八十餘萬篇論文,其中英語論文僅佔67%,德語和法語論文分別佔25%和8%,其他語言論文所佔比例均不到0.09%。這說明在上個世紀上半葉,除了英語之外,德語和法語仍然是自然科學領域重要的學術交流語言。然而通過圖1 的橙色曲線可以看出,非英語論文的比例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也就是說在上個世紀上半葉,英語作為最主要的學術交流語言的地位也在逐步強化。
  • ACL2016最佳論文:通過交互學習語言遊戲
    首先,我們分析了人類的策略,發現使用組合型和避免同質化與任務表現呈正相關。其次,我們比較了計算機策略,發現在語義分析模型基礎上的構建語用學(pragmatics)模型能為更多策略玩家加速學習過程。1.簡介Wittgenstein說一段著名的話:語言源於它使用的意義,並且它還介紹了語言遊戲來說明語言流動性和目的性的概念。
  • 揭秘海豚之間是如何溝通交流的,它們的語言竟然與人類的類似
    科學家非常的好奇,當然也對這部分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科學家詳細記錄了海豚之間的對話,並且進行分析,發現它們擁有著非常發達的口語溝通。在沒有任何幹擾的情況下,海豚進行交流的時候,它們能夠發出脈衝聲,這是海豚溝通過程中非常常見的一些單詞和句子,而且科學家認為其實海豚之間的溝通,本質上就跟我們人類溝通應該是比較相似的,那麼海豚是否擁有跟我們人類一樣高度發達的語言呢?
  • 新研究發現,AI自然語言處理也能檢測出「你感到多孤獨」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做了一個概念驗證研究,他們發現自然語言處理(NLP)工具可以有效預測「你感到多孤獨」。之後,他們的訪談被一一轉錄,並在IBM開發的自然語言系統的幫助下進行分析。據報導,該人工智慧系統在預測受試者的孤獨感上準確率高達94%。受試者的孤獨感越強烈,他們回答那些直接問孤獨感的問題的時間就越長。除了檢測受試者的孤獨水平之外,這個人工智慧系統還分析了男性和女性談論孤獨的方式的不同之處。
  • 機器學習實現了腦機語言翻譯,那距離「意念交流」還有多遠?
    最近一項可以稱之為腦機語言翻譯的技術,又實現了新的突破。3月底,在Nature雜誌的副刊《神經科學》上面,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他們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可以把腦電波信號直接翻譯成了有意義的語音和文字,翻譯準確度得到大幅提高,最低錯誤率只有3%。這一結果是如何實現的,這一研究意味著什麼,距離實現「意念交流」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