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張流傳度很廣的照片,照片的內容是一隻斑鬣狗咧著嘴露著牙,看起來就像是大笑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斑鬣狗的確會經常做出這種動作,而且往往會伴隨著「嗤嗤」的笑聲,所以斑鬣狗也被人們稱為「笑鬣狗」。
那麼這張表情的背後,是斑鬣狗真的在笑嗎?就目前的研究來看,斑鬣狗做出這個表情並伴有嗤笑聲,並不是它真的笑了,而是多發生於緊張的時候,比如遭到同類攻擊,被族群驅趕時,被欺負的個體往往會展露出這種「笑容」。
當然,關於斑鬣狗的聲音及行為研究還遠遠沒有達到透徹的地步,所以目前誰也不敢說斑鬣狗沒有「笑」這種情緒,畢竟千年前的莊子就曾說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種大道理。
在影視作品和文學資料裡面,斑鬣狗常常以「反派」的形象示人,比如著名的《獅子王》裡面,斑鬣狗就被描繪為貪婪、陰暗的存在,遭到觀眾的唾棄,博物學家約翰·諾特也曾說過:「作家們都認為斑鬣狗缺乏勇氣」,此言或許有些誇張,但卻很好地反映了斑鬣狗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地位,事實上人們對它的偏見早在亞里斯多德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其實斑鬣狗是非常聰明而強大的存在,且不說它們形成的龐大群體能與獅群匹敵,單單是論「溝通能力」這一方面,就領先於絕大多數動物之上。
鬣狗家族
我們常說的鬣狗一般代指斑鬣狗,但實際上能夠被稱之為鬣狗的動物一共有三種,它們就是鬣狗科、鬣狗亞科下的三種動物,分別是斑鬣狗、棕鬣狗及條紋鬣狗,雖然鬣狗科土狼亞科下的唯一物種:土狼,在廣義上也能夠稱之為鬣狗,但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人將土狼稱作鬣狗的。
相較於犬科、貓科等家族來說,鬣狗科就一共4個物種,算是「人丁凋零」,這4種動物的分布範圍加起來,跟歷史上獅子的分布範圍極其相似,主要集中在除剛果盆地核心地帶、撒哈拉沙漠核心地帶以外的大部分非洲地區,及西南亞一帶。
人們經常將鬣狗認為是犬科動物,的確「狗」字很有誤導性,但是你知道嗎?實際上鬣狗跟貓科動物的親緣關係,比跟犬科動物的親緣關係要更近一些,但也並非是少部分人說的鬣狗屬於貓科,嚴格來說鬣狗科的所有成員,都屬於貓型總科。
在傳統分類裡面,食肉目下有犬型亞目和貓型亞目,犬型亞目下面又包含犬科、熊科、鼬科、臭鼬科、浣熊科、小熊貓科、海獅科、海豹科及海象科;貓型亞目下面則包含貓科、靈貓科、獴科、食蟻狸科、雙斑狸科及鬣狗科。
後來分類學更新之後,在現代分類裡面,犬型亞目及貓型亞目都被降級為犬型總科和貓型總科,但鬣狗科及貓科仍被分類在貓型總科裡面,而犬科也在犬型總科裡面,所以在親緣關係上面,鬣狗跟貓自然要比犬親近一些。
在鬣狗科4種動物裡面,斑鬣狗是體型最大,實力最強的存在,雄性斑鬣狗體型比雌性小,整個物種的體重範圍多集中在40-70千克之間,體重受地域分布影響很大,比如尚比亞附近的斑鬣狗體型巨大,即便是成年雄性個體平均體重也有67.6千克,而雌性平均體重能達69.2千克。
斑鬣狗的叫聲,重要的信息傳遞載體
看過相關紀錄片,或者有過非洲野外相關經歷的朋友可能知道,斑鬣狗能夠發出多種聲音,而且大多數都比較瘮人,尤其是在夜間,如果在野外聽見斑鬣狗叫,都能嚇出一身冷汗。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斑鬣狗能夠發出大致11種類型的聲音,而且每一種聲音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對它們的日常生活交流來說至關重要。2011年《紐約時報》上有一篇報導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斑鬣狗的叫聲及背後所代表的含義,作者是動物學家凱·霍爾坎普,一個專門研究鬣狗的學者。
斑鬣狗幾種典型的叫聲,及所代表的含義:
短促的大叫,音調較高,一般是在與獅子等動物發生遭遇戰時發出;低音咕嚕聲,往往表示對「外來客」的不歡迎,緊接著很可能做出驅逐行為;音調較高的咕嚕聲,一般用在個體聚集之前,可以理解為聚會的前奏音;類似於小狗的一系列喊叫,通常是在被追逐或者受到攻擊時處於弱勢的一方發出;高音叫喊,類似於「咯咯笑」,一般是在被咬時發出;低吼聲,往往是遭受到攻擊時,反擊的前奏音;快速輕聲喊叫,多發於攻擊大型獵物,或者被獅子追逐的時候;長時間叫喊,遇上其他群的鬣狗時,多半會發出這種聲音,代表著警惕;普通尖叫,平均叫喊聲為5-6次,這種聲音經常出現,用在多種場合,一般理解為日常的打招呼。當然斑鬣狗幼崽在飢餓的時候,也會發出一些聲音,但相對於成年鬣狗來說,它們發出的聲音種類則少很多,多數為「絮絮叨叨」的叫聲,表明想吃東西了。
目前人們對斑鬣狗叫聲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許多叫聲的具體含義還不是很明朗,且隨著研究的深入,顛覆以前的研究成果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但無論怎麼研究,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相對於其他動物來說,斑鬣狗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語言大師」,作為一種社會屬性高的動物,群內個體之間的交流極為重要,而斑鬣狗除了擁有豐富的肢體語言之外,還擁有豐富的叫聲作為信息傳遞的載體,使得它們群內個體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這點對於整個物種的生存與發展來說,都十分有利。
在動物世界裡面,聲音是最重要的信息傳遞載體之一,人類已知的能夠發聲的動物,其聲音基本上都能夠傳遞信息,當然一些不能發聲的生物,則能夠通過視覺、化學物質等方式傳遞信息,也能達到交流的目的。
關於斑鬣狗通過聲音交流,其內容的精細化程度有多深?目前還沒有蓋棺定論性質上的研究,即人們無法判斷出它的哪一種聲音類型,是準確說「這塊肉給我了,誰都別搶」,甚至都不知道交流的深度能否達到此層級上,而想要了解背後的答案,只能期待未來科學研究能有所突破。
斑鬣狗的叫聲,不止於交流
在早年的研究中,人們普遍把精力放在破譯動物叫聲所代表的含義上面,即「聊天」的內容上面,但2007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向人們揭露了其實斑鬣狗的叫聲,所涵蓋的信息量十分豐富,甚至能夠起到辨別身份的作用。
在自然界裡面,許多動物身上的特徵就是它們的「身份證」,比如老虎身上的條紋、非洲野犬身上的斑紋,每隻個體都是獨立的,沒有完全一樣的兩隻個體,所以這是辨別個體之間最重要的參考依據,而研究人員發現,斑鬣狗的叫聲,就包含了個體的基本信息。
研究人員研究了60隻來自不同族群,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等覆蓋所有基本變量的個體,記錄下了117次大叫,並進行聲學細節分析,後來發現斑鬣狗的年齡、體型大小、地位等級等基本信息,都能夠在叫喊聲中得到體現,即斑鬣狗的某段特殊叫聲,能夠包含該個體的一些基本信息,就像是它的牌照一樣。
研究人員指出,隨著斑鬣狗年齡的增大,其叫聲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另外,由於雌性斑鬣狗體型較大,其胸腔也更大,所以雌性斑鬣狗的叫聲會比雄性的更加深沉。
通過對斑鬣狗的生態地位及生活習性的仔細研究,會發現聲音對於斑鬣狗的影響遠遠不止於信息交流的層面,生活中的所有場景,幾乎都伴隨著叫聲。
在非洲大草原上,斑鬣狗最主要的對手就是獅子,長期以來,斑鬣狗被冠以「無恥小偷」的名號,專門找準機會搶奪獅子、豹子等動物捕獲的獵物,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獅子搶奪斑鬣狗的獵物,要遠比斑鬣狗搶奪獅子獵物的情況多得多,畢竟實力擺在那裡,而斑鬣狗也是非常高效的獵食者,在同一生境中所捕獲的有蹄類動物數量不會比獅子少,它們95%的食物來源都靠捕獵。
草原上,獅子依靠絕對的實力,經常在別的動物那裡「搶糧」,而斑鬣狗就是主要的被搶對象。由於斑鬣狗在獵物的喜好上面,與獅子出奇的相似,都是以中大型有蹄類為主,所以在同一生境中,獅子會格外留意斑鬣狗的動向,這其中有生存競爭上面的原因,也有我們前面說過的:為了食物!
那麼獅子是如何「鎖定」斑鬣狗動向的呢?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聽聲音,當獅子聽到斑鬣狗叫聲的時候,就會慢慢地接近它們。
而對於斑鬣狗來說,自己辛辛苦苦捕獲到的獵物,自然不希望被獅子搶走,所以它們為了降低被大規模獅群襲擊的風險,往往會分散成多個小團隊的形式外出獵食,使得範圍內的獅子,無法集中在一個聲源上面。
當然,在遇到獅子襲擊,或者捕獵大型動物的時候,斑鬣狗又能通過叫聲,聚集附近的個體,從而應對困境。既然斑鬣狗的叫聲能吸引來比它強的獅子,自然也能「嚇退」比它們弱的對手。
比如獵豹,獵豹在經歷每一次捕食過程之後都極度虛弱,此時如果有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前來,輕則獵物被搶,重則死亡,所以為了避免這一情況,一旦獵豹在尋找獵物的過程中,聽到了斑鬣狗的叫聲,往往會遠離這片區域,以規避風險。
動物的叫聲,對於它們的日常生活來說極為重要,但多數都體現在生活場景上面,不過你知道嗎?其實聲音的「魔力」遠遠不止於此。
在貓科動物裡面,像老虎、獅子一樣會咆哮的物種,就無法發出貓咪一樣的「咕嚕」聲,而能發出「咕嚕」聲的貓科動物,就一定不會咆哮,這個知識點很多野生動物愛好者都知道,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其實貓科動物的這種「咕嚕」聲,還有緩解緊張、促進組織再生和骨骼癒合的作用。
2001年10月29日《美國聲學學會雜誌》第110卷,第5期上面的一篇研究論文,就為我們詳細解釋了這一現象背後的科學道理,大致意思就是貓咪發出的「咕嚕」聲,其聲音頻率在25-150赫茲之間,這個範圍內的聲音頻率能促進骨骼癒合。
人們對斑鬣狗深深的誤解
一直以來,斑鬣狗在影視作品和文學資料裡面都是以不好的形象出現,所以人們對這種動物產生較多的誤解一點也不奇怪,最典型的兩個關於斑鬣狗的謠言,一是前面提到的它們總是搶奪其他動物所捕獲的獵物,二是關於咬合力方面的,我們一個一個來解釋。
首先斑鬣狗作為草原生態系統下最重要的食肉動物之一,其生態位實際上與獅子所處的生態位相差無幾,在某些「無獅」的區域裡面,斑鬣狗能夠完全替代獅子的生態作用,斑鬣狗群完全有能力捕獲角馬、瞪羚等草原上常見的大型有蹄類動物;
另外,斑鬣狗群居且食量大,在擁有大量「清道夫」的草原上,依靠撿食腐肉,根本無法滿足生存所需,所以稍微一想也知道,斑鬣狗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必定是依靠團隊的力量捕獲大型獵物。
關於斑鬣狗咬力的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人們之所以會認為斑鬣狗的咬力比獅子大,事實上不怪大家,是因為早期國外一檔科普節目的不嚴謹所致。
這檔節目的中文名字叫《巨齒鋼牙》,節目裡面研究人員用兩種不同的方式測量了成年獅子和亞成年鬣狗的咬力,由於實驗誤差極大,所以數據不具備任何參考意義。
大致的做法就是用肉包裹金屬測力裝置,吸引獅子去咬,這時我們看到獅子叼起肉就跑,實驗測得咬力數據為227千克,獅子再次跑回來咬時測得311千克;而測量斑鬣狗咬力的時候,研究人員找來了一隻一歲大的亞成年鬣狗,只要這隻斑鬣狗咬住金屬測力裝置,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奶水流出,此時測得鬣狗咬力數據為271千克,研究人員理所應當的得出了斑鬣狗咬力大於獅子的結論。
但是看懂了這個實驗過程的朋友,很容易就能發現其中的破綻,首先獅子叼起肉所用到的牙齒為犬齒及門牙,且根本不需用盡全力去咬,所以測得的數據並非是獅子的極限咬力;
其次在測量斑鬣狗咬力的時候,用的是另外一種方式,咬力越大,流出的奶水就越多,這隻斑鬣狗為了獲得食物,會儘可能地去咬住金屬測力裝置,從而人們得到的數據較為接近極限值,但咬住裝置的卻根本不是犬齒,而是裂齒,這樣的比較毫無意義。
那麼斑鬣狗與獅子的咬力究竟有多大呢?2005年《生命科學》上的一篇論文能夠為我們解開謎題,作者是雪梨大學生物科學院的史蒂芬·羅等人。
研究結果上顯示顱骨長度為33.41釐米,寬度為24.81釐米的成年獅子,其犬齒咬力為1768N,咬力商(動物咬力除以體重的商的回歸)為112;顱骨長度為23.64釐米,寬度為16.73釐米的成年斑鬣狗,其犬齒咬力為773N,咬力商為117。由於動物咬力受體重、年齡、身體狀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獅子平均體重遠比斑鬣狗平均體重高,所以單純以犬齒咬力來比較,獅子是遠勝於斑鬣狗的,如果說斑鬣狗的單位咬力比獅子大,那麼就是正確的。
其實在看待自然界某一種動物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受認知水平和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對該種動物的認知產生一定的偏差,斑鬣狗在人們心中的「名聲」很差,但仔細了解這種生物之後,你會發現它們真的很強大,尤其是就聲音交流這方面,在動物世界裡,能夠做到斑鬣狗這個層級的不多,況且目前關於鬣狗叫聲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還能發現更多奧秘和驚喜。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