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短評:「天眼」品牌保護並非要一禁了之
盛名之下的「天眼」,商標頻頻遭遇搶註和碰瓷,似乎一用上「天眼」的名號,就什麼都靈了。可是,「天眼」這樣的大科學工程品牌,真的是唐僧肉,誰都可以吃上一口嗎?
地方上利用「天眼」做科普旅遊,畢竟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帶動地方科普文化產業,如果南仁東在世,一定也樂見其成。不過,將「天眼」IP用在香菸上,把一個大科學裝置和菸草聯繫起來,還是讓不少人感到難以接受。
作為國家耗巨資興建的大國重器,「天眼」浸透了南仁東等一大批科學家的心血,也承擔著重要的科學使命。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它將引領中國天文走向「黃金時代」。面對這張名副其實的世界名片,面對這個實實在在的中國驕傲,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加以呵護。只有把「天眼」擦亮了,才能讓它煥發光芒,才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也因此,當我們看到「天眼」商標被搶註被濫用時,難免無奈,難免憤慨。
國家天文臺並非沒有行動。2019年,國家天文臺就註冊了「中國天眼」商標,打響了品牌保護第一戰。2019年4月26日是第十九個世界智慧財產權日,貴州當地政府還召開了「克度天眼」系列商標智慧財產權保護與開發座談會,就如何保護開發使用「天眼」商標進行深入討論。當然,在「天眼」大科學品牌保護和商業化利用這一問題上,我們期待社會和有關方面能夠形成合力,有進一步的行動。
對於品牌濫用,如果不及時給予制止或糾偏,長此以往,必將讓「天眼」品牌蒙塵,有關部門當「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然,品牌保護也不是要一禁了之。從建成到運營,國家投了那麼多錢,不能白白浪費了這個寶貴的品牌資源。在保護得力的基礎上,如何讓「天眼」這樣的大科學品牌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最終轉化為生產力並反哺科研?這確實是一個新命題。
「『天眼』是一個無形資產,在商業化利用上有著巨大的價值。」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貴州大學副教授、傳播學專家楊逐原就表示,不妨把「天眼」的品牌保護和運營交由專業機構,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在商業化利用方面,既可以用『天眼』品牌開發一些文創產品。藉助『天眼』的知名度,相關產業將大大縮短品牌推廣過程並節約巨額廣告費,很容易引起消費者的共鳴,也能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
對於「天眼」品牌的商業化利用,全國著名科普專家王章俊也認為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他說,此舉可擴大「天眼」的影響,讓更多人了解「天眼」,這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科普方式,而且從中獲得的商業收入,也可反哺「天眼」的科研。
從NASA印上幾十萬元的愛馬仕包,到「神五」飛天時牛奶和中國航天碰撞出的火花,無不證明:對大科學品牌進行合理、有序的商業化利用,也不是什麼壞事。
只是,「天眼」準備好了嗎?